余藜
摘要:通過對新橘洲公園景觀的分析,探討新與舊,環(huán)境、文化與功能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橘洲公園;新生的;逝去的
對于新建成的橘洲公園,長沙人都能說出一二:洲頭巨型毛澤東像、星期六晚上的焰火、一年一度的橘洲音樂節(jié)……長沙有好些毛澤東雕像,資格老的有湖大東方紅廣場上的,最近幾年修繕的有三一大道金像。這些雕像多為全身立像,年齡層為中老年。橘洲毛澤東像卻截然不同:頭像,表現(xiàn)的年齡層為青年,且體量巨大:高32米、長83米、寬41米,遠遠超出一般雕像規(guī)格。雕像之所以選擇青年時代,有自己獨特的思考:1925年,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沁園春·長沙》,當時32歲,而在近代,橘洲也正因其中一句“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而名聲大噪。于是,雕塑家把1925年作為切入點,表現(xiàn)那時的毛澤東。雕像神色凝重,目視遠方,與不遠處的“問天臺”相互呼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從創(chuàng)作立意上講,雕像與橘子洲頭這一特定地點是貼合的。
不知從何時起,“星期六晚上看橘子洲焰火”對于很多長沙人,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也有很多周邊地區(qū)的人因此來長沙旅游。天氣好的時候,星期六下午五點多,湘江一橋就堵車,行人越積越多,到晚上七、八點鐘,從整個湘江一橋到橘洲支橋的人行道,可說是水泄不通,為的只是搶占一個好位置觀賞八點或八點半開始的焰火。橘洲公園專門在東岸開辟了一塊空地作為焰火廣場。每周焰火有不同的主題,分成不同的篇章,更有一次,焰火竟然在空中綻放成青年毛澤東的形象,令人嘆為觀止。但大多數(shù)搶位置看焰火的觀眾,對于主題什么,并不在意。從升起到綻放到墜落瞬間的美麗,令很多人驚嘆;夜空的暗淡與焰火的明亮令很多人新奇;又有很多人只是去感受這種氣氛,或者說“湊熱鬧”。長沙人本來就喜歡湊熱鬧,有時候,湊熱鬧也沒什么不好,在你來我往之間,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覺到生活是沸騰的。沿江兩岸的排檔,觀光休閑茶座,無疑也是這種熱鬧生活的受益者。
近年來,9月間的音樂節(jié),成為橘子洲一年一度的盛事。音樂節(jié)歷時兩、三天,主要觀眾為都市青年。不少知名樂隊、歌手都在9月來到過橘子洲。雖然是秋涼的季節(jié),在這個節(jié)日里,臺上臺下的溫度從未減退。音樂節(jié)時,主辦方將橘子洲劃分成主舞臺、電子舞臺、創(chuàng)意集市、涂鴉等各種特色區(qū)域,往往歌手還沒開始唱,洲上的氣氛就已經(jīng)炒熱了。被邀請的歌手,雖然不一定是主流,都具有個性魅力。當周云蓬應景地在橘子洲唱“永隔一江水”的時候,讓人不由得感嘆:音樂確實是最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的方式。對于主辦方來說,盡管是商業(yè)化的操作,但也有藝術化的呈現(xiàn);對于大量普通觀眾來說,參與這樣的活動是振奮愉悅的。自橘洲音樂節(jié)成功創(chuàng)辦后,一年之中,常常會有“彩跑”、“旅游節(jié)”等各種活動在洲上舉行,都有各自的吸引力。
洲上居民房拆遷之后,新建橘洲公園的面積增大了,可容納的游人增多了,配套交通設施也為人們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長沙人,看到如今的橘洲公園,卻不免深思。很早以前,長沙就被列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實長沙并沒有太多旅游資源。在對長沙“山、水、洲、城”這幾個字的總結中,洲就是指橘子洲。橘子洲,在長沙擁有極佳的地理位置;橘子洲,在長沙人心目中承載著很多回憶。以前長沙沒有多少游泳館,到了夏天,一座城的人都涌到了湘江邊和橘子洲游泳。湘江河的水有泥沙,不像泳池清澈見底,但水是活水,岸邊植物郁郁蔥蔥,讓人心曠神怡。在娛樂節(jié)目匱乏的年代,夏天去河里游泳已儼然是長沙人最好的娛樂和消暑方式。從前的橘洲公園很小,只集中在洲頭區(qū)域。老橘洲公園本身也沒有多少看頭,只有亭子、詩詞碑等。只是,在記憶中,從湘江一橋下來,去洲頭的路上,滿眼都是茂密的綠,翠色的綠。路上有很多吃黃鴨叫的餐廳,當在其中一家吃飯時,覺得已是身處田園農家了。對于不少長沙本地人而言,新橘洲公園太“新”了,難覓老樹老屋,不見了從前的生活印記。走在洲上,偶爾可以看到有些年齡的大樹,可它在幾棵新苗旁,在空曠的草地旁,有些孤單。造紙廠、唐生智公館等老建筑保留著,但留的僅僅是建筑單體,沒有了周邊環(huán)境的映襯。景觀從來不似白紙圖畫,不同年代留下來的東西層層疊疊交匯在一起,形成了現(xiàn)在。新一輪的設計,有時如同治病,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整治就好,太過大刀闊斧,病根雖已去除,但場所精神也與之一同失去了。全新的公園在每一座城市都可以拔地而起,人們從甲地到乙地旅行,是想體會和自己所在地不同的特質。對于場地的設計,去除、保留、修整,大有學問。走到橘子洲尾,有座連洲大橋連通了橘子洲和傅家洲。目前,傅家洲尚未被開發(fā)為“風景區(qū)”,從連洲大橋上遠遠望過去,雖雜草叢生,卻野趣自然,讓人想起了從前的橘子洲。
橘洲公園的設計本不容易做,有好幾條線匯集在一起。首先是自然環(huán)境,橘子洲本身是一個自然沖積而成的江心島,它得天獨厚,并非人工開鑿。曾經(jīng),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越,沃土產(chǎn)南橘,入秋“樹樹籠煙疑帶水,山上照日似懸金”。其次是文化線,因為橘洲美,不少文人墨客歌頌過;近代又留下洋樓舊址以及與之相關的名人故事;然后是主席詩詞激發(fā)的紅色文化。最后一條線是公共活動需求,因為濱水區(qū)對人們有種天然的吸引力,水邊可以引起很多活動:散步、觀景、游泳、吟詩作畫……這些活動,都需要相應的場地設施。在同一個場地中,奢望環(huán)境、文化、功能面面俱到不現(xiàn)實。新橘洲公園,最成功的可算是公共活動組織,它年輕、時尚,催生了很多新鮮事物。進而從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促進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說,已有不少成績。只是,在這新舊更迭中,也有不少東西悄然逝去了。令人懷念的,不僅僅是河里游泳,街旁吃黃鴨叫,而是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其樂融融的狀態(tài)。從上世紀的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到橘洲不乏成片的大樹,有著良好的綠色基底。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的詩句,我們不免對曾經(jīng)譽為“小蓬萊”的橘子洲有了更多憧憬。對于這樣的一個本來就是自然形成的橘子洲,我們何不將它交還自然,保留它的原真,從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角度多給它一些呵護呢?畢竟,漫漫長河中,人類不過是滄海一粟,更不用說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