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佩 弦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李北海集》版本源流述略
朱 佩 弦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本文梳理了《李北海集》版本的形成、流傳、轉變的歷史過程,陳述并分析了現(xiàn)存三大版本系統(tǒng)的具體情況和內(nèi)容,對《李北海集》的版本及其源流作了較為全面的概觀。
李邕; 《李北海集》; 版本
李邕(678—747),字泰和,人稱李北海。祖籍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市),出生于廣陵江都(今屬江蘇揚州市)。李邕的父親是著名的《文選注》的撰著者李善。李邕早擅才名,其父注《文選》書成,使邕補益之。李邕附事見義,其父以為不可奪,遂兩本并行于世。當時名士李嶠、張廷珪薦其才高行直,朝廷召為左拾遺。宋璟劾奏張昌宗時,李邕階下大言助之,名聲益振。開元初,為殿中侍御史、戶部郎中,因執(zhí)政忌其才,屢遭貶斥,左遷括州司馬、陳州剌史,幾中法死。以助楊思朂討賊有功,累遷括州剌史,后任淄、滑二州剌史。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旋遭吉溫、李林甫陷害,敕使就郡杖殺之,時年七十余。李邕才名早著,以文聞天下,工詩文,善正、行、草書,明董其昌嘗贊其書曰“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盵1]尤長碑頌,《葉有道碑》、《東林寺碑》皆其傳世名作。李邕雖被貶職在外,但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以金帛求其文,饋贈至鉅萬,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其比。李邕豪放不羈,不治細行,曾狂言“學我者拙,似我者死”[2]52。李邕頗為當時文士所重,李白、杜甫皆有詩稱頌其人。
李邕的詩文,《舊唐書》本傳稱“有文集七十卷”[3]。 但《宋史·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殆散佚于兩宋間?,F(xiàn)可見的李邕詩文,主要見于以下幾本書內(nèi):
1.曹荃刻本《李北海集》
根據(jù)明末曹荃《李北海集序》,崇禎年間曹荃刊《李北海集》時,從紹和征君處得此書,即只有六卷本。四庫館臣稱此書“不言為何人所編,大抵皆采摭《文苑英華》諸書,裒而成帙,非原本矣?!盵2]1該書共收錄李邕賦五首、詩四首、表十四首、疏狀各一首、碑文八首、銘記各一首、神道碑五首、墓志銘一首。較之李邕原有文集,“蓋已十不存一”[2]1。
2. 《全唐文》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五錄存有李邕所作之文五卷,較曹荃本及乾坤正氣集本多《端州石室記》等十八篇文章*十八篇文章分別為:《又駁韋巨源謚議》《端州石室記》《滑州大廳銘》《大照禪師塔銘》《晴熱帖》《藤偈》《國清寺碑(并序)》《葉有道碑(并序)》《秦望山法華寺碑》《岳麓寺碑》《靈巖寺碑(并序)》《東林寺碑》《大唐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中大夫上柱國鄂州刺史盧府君神道碑》《逸人竇居士神道碑》《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東京福唐觀鄧天師碣》《云麾將軍碑》。。此本即清末《湖北先正遺書》所收《李北海集》的底本,后詳。
《唐文拾遺》卷一十六又輯補其文九篇:《駁韋巨源謚議》《(上缺)府別駕上柱國任府君神道碑(并序)》《龍山寺碑陰》《久別帖》《比無近書帖》《吏部三弟帖》《勝和帖》《濮王帖》,余者一篇無題。
4. 《全唐詩》
《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錄存其詩四首,與曹荃刻本所錄四首同。
5. 《全唐詩補編·補全唐詩》
《全唐詩補編·補全唐詩》中又輯補其詩三首:《度巴硤》一首,余者二首無題。
6. 《全唐詩續(xù)拾》
《全唐詩續(xù)拾》卷十二又補有其詩五首:《游法華寺》《〈日賦〉附歌》《題滑州公府大廳梁上(題擬)》《秋夜泊江[渚]》,余者一首無題。
除曹荃定《李北海集》與《全唐文》外,他者所收的李邕詩文闕漏內(nèi)容甚多,其最為著名之作《駁韋巨源謚議》*《舊唐書·李邕傳》云:“其《張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文士推重之?!笨肌度莆摹防铉呶挠小队竹g韋巨源謚議》一文,《唐文拾遺》作《駁韋巨源謚議》,當與《批韋巨源謚議》同文異名。亦只剩一鱗半爪。此外姚瑩刊刻大《乾坤正氣集》本《李北海集》還收錄有李邕文章,但所收內(nèi)容不出曹荃刻本,故此不贅述,后詳。
初次接觸科雷的產(chǎn)品是在學校的實習課上,老師帶著我們參觀印刷廠介紹印前設備時,指著一臺科雷的CTP制版機說:“這個牌子大家記一下,中國制造,他們的產(chǎn)品遠銷海外?!币恢焙芎闷?,為什么科雷能占據(jù)全球CTP裝備市場15%的份額,且新增產(chǎn)品的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30%,當我站在科雷融合智能化與綠色化的生產(chǎn)工廠中,我想我不僅找到了答案,更看到了印前裝備領域中國制造的未來。
1.曹荃刻本以前《李北海集》的版本
曹荃《李北海集》刻本出來之前,李邕的文集版本,應分為兩個系統(tǒng),即《李邕集》與《李北海集》?!杜f唐書》本傳稱李邕“有文集七十卷”?!缎绿茣に囄闹尽放c《通志·藝文略》則皆著錄為《李邕集》七十卷,故李邕的文集,最早應作《李邕集》七十卷。到《宋史·藝文志》時,《李邕集》已不見著錄,李邕的文集于彼時應已散佚。宋代蘇頌《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一文稱宋敏求“纂唐文章之散逸、卷部不倫者,有《李翰林集》三十卷、《李北海集》十五卷、《顏魯公集》十五卷、《劉賓客外集》十卷、《孟東野集》十卷、《李衛(wèi)公別集》五卷、《百家詩選》二十卷。”[4]這是宋時《李邕集》已散佚之明證,也是《李北海集》之名出現(xiàn)之始。
明代陳深《世善堂藏書目錄》著錄有《李北海集》二十卷。沿襲宋敏求所定之書名,惜不見傳,按卷數(shù)看應亦為輯佚本。又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著錄《李邕集》七十卷,書名與卷數(shù)皆與《新唐書》及《通志》同,今亦不見傳。四庫館臣云焦氏《經(jīng)籍志》“叢抄舊目,無所考核。不論存亡,率爾濫載。古來目錄,惟是書最不足憑?!盵5]焦竑應為照錄《新唐書》及《通志》,明時并無《李邕集》見傳。
這幾個版本,今皆不復見。故這些版本原書所收之詩文、編排體例、各本之間的關系及其現(xiàn)存諸本之關系已無法可考。
2.現(xiàn)存得見的《李北海集》版本
現(xiàn)存可見的李邕文集皆作《李北海集》,其版本有三個系統(tǒng):一個是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曹荃刻本,一個是清姚瑩《乾坤正氣集》(即大《乾坤正氣集》)刊刻本,再一個是民國時期盧木齋《湖北先正遺書》刊本。
(1) 曹荃刻本。崇禎庚辰年曹荃刊刻本最古,為詩文兼收之六卷本;《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所收《李北海集》,即采用此本。曹荃,生卒年不詳,字元宰,號履坦,無錫梁谿人,崇禎戊辰(1628)科進士。初授刑部郎中,后因事坐免,謫漳州知府。自小即奮志讀書,勸鄭芝龍勤王未果后,葺廬西郊,讀書終老。[6]177,[7]曹荃自序云“紹和征君刻唐人集未竟,而余就其家索其遺書,尚存數(shù)十種。將并梓以傳,力亦未之逮也。初得《李北海集》,而余論定之,為之嚆矢?!盵2]6是知曹荃《李北海集》底本得之于紹和征君。而紹和征君此人,筆者認為當即明末學者張燮,原因如下:
① 張燮(1574—1640年),字紹和,漳州漳浦人。“征君”一詞,指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天啟二年(1622),何喬遠曾薦張燮入朝編修《神宗實錄》,燮力辭不就,時遠近稱其為“征君”[6]585*辭召不就并得“征君”美譽一事,《光緒漳州府志》有載,征召年份為結合陳慶元《張燮年表》推斷得出。。
④ 《參訂諸名公姓氏》有張燮弟張烴叔之名,且直接作“弟張紹科烴叔閱”。
南圖本計四冊共六卷,版高26.7厘米,寬16.5厘米,每半頁有界九行,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版心為白口單魚尾,宋體字印刷。此書初為清末藏書家丁丙(1832—1899)所藏,第一冊封面有“八千卷樓珍藏善本”之印,封二有丁丙題跋*跋文原文為:“《李北海集》六卷,明刊本。唐廣陵李邕泰和著,明梁谿曹荃元宰定。邕事跡具《唐書》本傳。文集七十卷,《宋志》已不著錄,此曹元宰摭拾零奇,編為六卷。前為荃序,有煙波漁父一印?!?首頁為曹荃《李北海集序》,其天頭有丁丙“四庫著錄”印章。次承以目錄?!秴⒂喼T名公姓氏》后,承以正文。正文起《李北海集》卷之一,題“唐廣陵李邕泰和著”“明梁谿曹荃元宰定”。第四冊書尾有“善本書堂”“光緒癸巳泉唐嘉惠堂丁氏所得”印章,知丁丙于光緒癸巳(即1893年)得到此書,又第一冊目錄頁有“煙波漁父”印記,丁丙亦在跋文中提及“前為荃序,有煙波漁父一印”,則丁氏此書輾轉得自“煙波漁父”之手,而“煙波漁父”究竟為何人,今已不可考。光緒三十四年(1908)丁氏后人將丁丙全部藏書低價售予江南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該本即在其列,時江南圖書館在此本第一冊首頁天頭加蓋“江蘇第一圖書館善本書之印記”章。此本已非完帙,卷六附錄所收“糾謬”之《賀赦表六首》蓋僅存二首,其目錄與正文標題皆作《賀赦表二首》,“二”字有涂改痕跡,當為丁丙或其之前所有者所改;又《兗州曲阜孔子廟碑》由于印刷錯誤,“誦習窮垓”句后,僅余“帝念”二字,余者內(nèi)容皆不見印刷。四庫本《李北海集》全依此本次第寫就,除正文內(nèi)容全部為完整的之外,較崇禎庚辰刻本尚少《參訂諸名公姓氏》。陳垣于《史諱舉例·明諱例》中曾說到“明諱之嚴,實起于天啟崇禎之世”[11],南圖本在避諱一層,確實十分嚴格,如《參訂諸名公姓氏》中“甬東楊德周南仲較”,“?!弊忠虮莒渥谥煊尚VM改為“較”,《泗州臨淮縣普光王寺碑》中“道寶法鈞”句“鈞”字避神宗朱翊鈞諱作闕筆,《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中“然深識者雖徘徊仰止”句“深”字避憲宗朱見深諱作變體,等等。結合其板式及避諱內(nèi)容來看,此本當確為崇禎刻本無疑。然其中尚有兩處諱例當引起注意,即《贈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中“為相寧漢”句“寧”與《五臺山清涼寺碑》中“恒岳揭其前”句“恒”并作闕筆,考《史諱舉例》與《歷代避諱字匯典》,知明代無帝王圣賢諱此二字,此當避唐惠昭太子李寧與唐穆宗李恒諱,曹荃本在刊刻時,予以照錄,不作改正。
(2) 大《乾坤正氣集》本。大《乾坤正氣集》是一部叢書,為清姚瑩(1785—1853)攜顧沅(1799—1851)所編,潘錫恩(1785—1866)校對并刊刻[15]*大《乾坤正氣集》潘錫恩序云:“右余同年生桐城姚石甫觀察,述其輯《乾坤正氣集》之意如此。時道光二十三年,石甫緣事入都,道經(jīng)袁浦,談次諄諄,以梓是集為屬,余慨然任之。及閱其目,僅六十三家,且有四庫著錄之書未經(jīng)列入者。爰從文宗閣所藏補抄,并屬顧湘洲廣為搜訪,節(jié)次付梓。起自癸卯,迄于戊申,凡六年,始竣事?!鳖欍湫蛴衷?“癸卯秋,桐城姚石甫亷訪,道出金閶,相與諙舊及之。石甫謂同年潘蕓閣河帥性伉爽好義,當以捐資,商之河帥,慨然應允。遂將各公古近體詩先付梓,名曰《乾坤正氣詩集》,仍復加意搜訪各文集,匯萃付刊,共得一百有一家,分為五百七十四卷?!且垡?工鉅費繁,得好義如蕓閣河帥,獨立任之,遂克成此盛舉。初為搜訪,繼為襄校,實始終其事。而助余校理者則陳小松明經(jīng)……”則知《乾坤正氣集》實由姚瑩組織發(fā)起,潘錫恩出資刊刻,顧沅與潘錫恩共同搜羅書籍并作校理工作。。共五百七十四卷,收錄自屈原至明朱集雋的辭賦雜文集一百零一家,每半頁有界十二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單魚尾?!肚ふ龤饧肪幖康脑谟谝浴肮鵁o私,計一國不計一家,為天下不為一身,至舍其身家以為國,而及天下”的前賢之正氣對當世起到“革頑懦”“資勸懲”的教化作用。李邕不畏強權,仗義執(zhí)言,屢遭貶謫,其凜然正氣可昭后世,是以其集得以序列其中。是書“每集各冠以小傳”,《李北海傳》亦在其列,每集之小傳,總匯于第一冊,不與文集之正文編列一起。該本的《李北海集》六卷收李邕的辭賦雜文,其目錄及文章順序編排基本沿襲了曹荃刻本《李北海集》,只是將《石室記》(乾坤本作《崧臺石室記》)從卷五移至卷一《鶻賦》后,并將卷一《高適和〈鶻賦〉》、李邕詩四首、杜甫和《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詩一首、時人和《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詩七首除去(另,卷六中附錄部分亦除去),以與其只收辭賦雜文,不收詩篇的體例相符[15]*大《乾坤正氣集》凡例即已點明:“各家集內(nèi)兼有詩文者,《詩集》(即《乾坤正氣詩集》)既有,另編是集專刊文,故與原書卷數(shù)不盡符合;各家集雖全載,其原序、評、跋、年譜、志、傳等附見者并從刪削,以符體例。”。其文章標題和文章內(nèi)容則多與《全唐文》李邕文(即《湖北先正遺書》本《李北海集》)相同,如《謝書上考表》作《謝元宗書上考表》,《謝賜慰喻表》作《謝恩慰諭表》,《嵩岳寺碑》中“緣起所以廣玄成”句乾坤本和先正遺書本并作“緣起所以廣元河”等等,疑此本當參考曹荃本及《全唐文》本刪略并??倍啥ū?。此本清道光二十八年初刻,清同治五年、光緒元年、光緒七年、光緒十八年遞有重印。
(3) 《湖北先正遺書》本。而民國初年沔陽盧靖木齋(1856—1948)氏編《湖北先正遺書》所收《李北海集》,則完全是《全唐文》卷二六一至卷二六五李邕文的照抄(照《全唐文》影印),每半頁有界九行,每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魚尾。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xù)編》所收《李北海集》亦即此本?!逗毕日z書》本擬分為三輯刻印:第一輯為《四庫全書》著錄的91種;第二輯為《四庫全書》中存目的201種;第三輯為《四庫全書》以外有關湖北省鄉(xiāng)賢的著述若干種。此套叢書于1918年開始策劃,1923年秋第一輯印出,共75種、720卷。后因種種原因,《湖北先正遺書》第二輯、第三輯未能完成。《李北海集》即在第一輯刊印之列。該本編排與曹荃刻本、乾坤正氣集刻本完全不同,按賦、表、狀、記、銘、帖、偈、碑、神道碑、碣、墓志銘順序收錄李邕文,不錄李邕詩,六卷本中時人所和詩文與附錄亦不著錄,卷一前附有李邕小傳?!逗毕日z書》凡例提及“是輯先就四庫著錄之本付印,存目及未收之本擇要續(xù)刊;所輯各書皆選擇善本,其無傳本者則借印文津閣本”[16],知盧木齋在選擇《李北海集》底本時,以《全唐文》作為善本,當是見其選文較其他本多文十八篇,而四庫本較其僅多詩四首之故。此本收有《又駁韋巨源謚議》,其名篇《駁韋巨源謚議》之續(xù)作。此文駁斥了太常博士李處直欲贈“昭”之謚號與韋巨源的建議,列舉了韋巨源與武氏集團勾結,竊據(jù)高位,擾亂國政的罪惡。《駁韋巨源謚議》原文今雖散佚殘缺,但通過《又駁韋巨源謚議》一文應能推見其原文之大概。另外,此本較曹荃刻本異文頻出,亦多同文異題之例,疑與曹荃本輯自不同之唐宋類書。
李邕七十卷文集散佚以后,文人學者對李邕的研究重點多在其碑頌書法上。雖歷代有人將李邕詩文裒輯成《李北海集》,但仍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直至今日,有意識從事《李北海集》整理和研究的學者仍然很少。據(jù)筆者所知,唯前文所提到的《全唐文》《全唐詩》等書編輯時對李邕詩文有所補益,又《中國古籍總目》等書目對《李北海集》版本有簡單的羅列敘述,此外并無對此書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因此,目前對《李北海集》的文獻學整理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 1 ] 董其昌. 書畫禪室隨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445.
[ 2 ] 李邕. 李北海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 3 ] 沈昫,等.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5043.
[ 4 ] 蘇頌. 蘇魏公文集[M]. 北京:中華書局, 1988:775-776.
[ 5 ] 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中華書局, 1965:744.
[ 6 ] 沈定均. 光緒漳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 上海書店,巴蜀書社,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
[ 7 ] 于琨,等. 康熙常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 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552-553.
[ 8 ] 陳慶元. 張燮年表[J].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3(1):188.
[10] 丁丙. 善本書室藏書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434.
[11] 陳垣. 史諱舉例[M]. 北京:中華書局, 1962:166.
[12] 嚴紹璗. 日藏漢籍善本書錄[M]. 北京:中華書局, 2007:1419.
[13] 徐景熹,等. 乾隆福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M]. 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206.
[14] 姚思廉. 陳書[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486.
[15] 姚瑩,等. 乾坤正氣集[M]. 同治求是齋刻本, 1866.
[16] 盧靖. 湖北先正遺書[M]. 沔陽盧氏慎始基齋刻本, 1923.
【責任編輯:李美麗】
Editions’OriginofCollectionsofLiBeihai
ZhuPeixian
(Humanities School,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ditions ofCollectionsofLiBeihaiis combed.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and contents of three existing edition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is made on the editions and their origins ofCollectionsofLiBeihai.
Li Yong;CollectionsofLiBeihai; edition
2014-03-27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0ZD093)。
朱佩弦(1988-),男,湖北監(jiān)利人,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4)06-0786-04
G 256.22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