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藍紫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在江西,43歲的他憑欄望廬山,望見滿山的杜鵑紅,想起了好友元稹。
當年元稹見到杜鵑紅,寫詩給白居易,說自己在花前想他了。所以,白居易當即也給元稹寫了一封信:當時叢畔唯思我,今日闌前只憶君……
白居易和元稹二人雖相隔很遠,仍頻繁寄詩,酬唱不絕,最后竟發(fā)展為斗詩。
早在白居易去江州的路上,他就寫詩給元?。喊丫娋頍羟白x,詩盡燈殘?zhí)煳疵?。元稹看到這首詩時,恰是聽到了杜鵑聲,當即寫下: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雨杜鵑聲。
斗到最后,連相思的感情都不用了,比的是誰能把詩的花招使得繁花似錦。元稹只怕一聽白居易又來信了,頭就大了,不知這老友這次又使的什么招,而自己又得想出什么招來應對啊。他只應和了一年,因為病重,就荒了這番斗詩的往來。而白居易對老友的相思卻因此更深了。
二人當年的感情這么深,只因彼此做人的真誠。白居易被一貶再貶,不得回長安,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而同樣被貶的元稹卻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改變初衷,投靠宦官,由此被調回朝廷擔任高官,文幫助宦官極力排斥反對宦官參政擅權的宰相,最終把宰相排斥出朝廷,自己如愿以償地當上了新宰相。
白居易見老友如此,馬上去信,堅決斷交。等元稹改過自新,白居易才原諒了他。
白居易做人就像他的詩一樣,清白自然,明鑒萬物。
不管后來世事如何,至少當時,他們倆以真誠換來了詩的成就。他們一個是一個的杜鵑鳥,一個是另一個的杜鵑花,你泣多少血,我就還以多少顏色。大唐的歷史,因此而有了這一段奪目的花之光。
在江州待了三年后,白居易被調升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他喜歡杜鵑花,寧可少帶衣物和家什,也要帶上從廬山挖下的杜鵑花,千里迢迢,終于把杜鵑花移栽到了忠州的土地上,還“每日領童仆,荷鋤仍決渠”。
后來白居易輾轉到杭州任刺史。在杭州玉泉寺南三里澗下,他見到“多深紅躑躅,繁艷殊?!钡亩霹N花,又想起了廬山滿山的杜鵑紅。
白居易深愛杜鵑花,猶如眷戀當年元稹與自己的生死之交一樣。只是人會變色,而花不變色,年年還是為了故人這么紅,所以杜鵑花只配光明磊落的人。
在16歲時,他帶著詩稿去了長安,卻找不到出路。舉家搬到洛陽后,他開始發(fā)奮讀書,晝夜苦讀,以致“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他終于考中了進士。第二年,他在長安認識了元稹,從此成了彼此的知音,也成了傷心處彼此的寄托。在互為勉勵中,二人的詩作如繁花般朵朵開放。
公元806年,他和元稹一起,參加了皇帝主持的考試。結果,元稹被召入宮中任左拾遺,白居易卻因“對策語直”,被分配到周至縣(今陜西境內),當了一名小縣尉。
但不管怎樣,他的未來,就像泥暖草生般充滿了希望。而他的詩情也有了奪目的春光。
他在周至創(chuàng)作了《長恨歌》,詩文之妙,驚動了唐憲宗。公元807年,唐憲宗將白居易召回了京城。
白居易回到長安,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他卻不再迎合眾人的趣味寫那些卿卿我我的愛情詩篇,轉而寫些《賣炭翁》之類諷刺時局的詩,以致讓皇帝大為懊惱,對他蘊生驅逐之意。
恰在此時,他的母親因看花墮井而死。大概她低頭時看到井里的花影,竟無法分清幻境與真實,想要去井里摘花,不料釀成了一出為花而亡的悲劇。白居易不得不離開長安,扶棺回到老家。
后來,他服喪期滿,應召回到長安,不想剛回到長安,就撞上了一樁謀殺案:幾個持刀的蒙面人刺死了丞相!白居易立馬上呈奏章,要求捕賊,以雪國恥,卻被以“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為由中傷。那些平常恨他的人乘機翻出他的詩,說他母親因看花墮井而死,他還作《賞花》及《新井》詩,有傷禮教。白居易因此被貶為江州司馬。
離開長安后,他一路輾轉,與家人匯集后,繼續(xù)走。走到武關南三四里處,見到幾年前元稹被貶路經此地時看見杜鵑花開而留下的長詩:滿眼思鄉(xiāng)淚,相嗟亦自嗟。
元稹不能來為他送行,卻在他要經過的地方提前留詩相送。
在最困難的時候,老友告訴他,看看杜鵑花吧,所以后來,他每見到杜鵑花,就會想起元稹,就會想到,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卻不是最孤獨的。所以,從此他被貶到哪里都要帶上杜鵑花,就像從來沒有跟朋友分離過一樣。
在江州的白居易,除了寫出又一首傾城傾國的《琵琶行》外,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的人生。此時,他才發(fā)現,長安只能讓他做長安的蛇,而不是大唐的龍。
所以,他再次給元稹寫信時,已經把自己的人生思考得很清楚了,也就多了些豁然:“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
白居易覺得,這輩子自己可以離得了長安,卻離不了杜鵑花了。
把杜鵑花移植到忠州后,白居易的仕途從此也“岸夾桃花錦浪生”,他隨波逐流,安心做一朵浮在水上的花,朝廷讓他去哪兒,他就去哪兒,只是不太愿意回到長安,更想待在洛陽。后來老到走不動的時候,他干脆托病留在了洛陽,專心整理詩稿,閑暇時緬懷一下多年前去世的老友元稹,最后與花同逝。
編輯/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