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濤
摘要:將感知記憶的概念引入到視唱練耳教學中原位三和弦的聽辨中來,以期改善傳統教學中單調乏味的疲勞訓練,是本文研討的重點。在文章中,感知記憶模式的確立主要依靠性格演唱、心理預想與實踐假演、輔助于節(jié)奏的和弦訓練、輔助于肢體動作的和弦訓練、和弦音的語言實體化等五方面的呈現得以實現。
關鍵詞:原位三和弦 聽辨技巧 文字表述 實操訓練
原位三和弦的模唱與聽辨屬于“視唱練耳”教學中較早涉及的一項科目,傳統教學手段主要局限在音高的橫向旋律與縱向和聲模唱之上(譜例一,C大調Ⅰ級主和弦為例):
另假借大三和弦的陽剛、小三和弦的陰柔、增三和弦的擴張感、減三和弦的緊縮感等色彩性語匯的指引用以記憶。但由于缺乏個人真實體驗很難讓學習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記憶和弦的種類乃至相對音高的概念,反復訓練的“笨拙”方式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久之很容易讓學生因喪失學習興趣而導致學習疲勞。
感知記憶模式是指通過聽辨和聲的色彩與個體經驗相類比,實現和聲色彩的感官體驗化,讓學習者在熟悉的感官經驗中去把握與認知和聲的色彩并輔助記憶相對音高的概念。感知記憶模式在實踐中應用的優(yōu)勢在于立足學生所有展開對所需的理解,在熟悉中去解析陌生并使之熟悉化。感知記憶模式的實現主要體現在性格演唱、心理預想與實踐假演、輔助于節(jié)奏的和弦訓練、輔助于肢體動作的和弦訓練、和弦音的語言實體化五個方面。
一、性格演唱
性格演唱得以實現的前提是大三度和小三度音程色彩的客觀存在,在實際操作中又包含兩種不同的類型:同聲(針對性別而言)音色性格演唱、異聲音色性格演唱。
1.同聲音色強調基于男、女性別差異導致的性格差異的對比,大三度由男聲演唱,小三度由女聲演唱,以C大調Ⅰ、Ⅱ、降Ⅵ、Ⅶ級原位三和弦為例:
降Ⅵ和弦由全部用男聲演唱、Ⅶ和弦則全部使用女聲。
2.異聲音色性格演唱不再將大、小三度分由男、女聲演唱,而是基于和聲效果的差異性,保持音程色彩感覺同聲演唱。
A演唱模式是為了求異——凸顯音程色彩的差異,B模式則是為了求同——融入到另性別的心理感知境遇中去。
二、心理預想與實踐假演
所謂心理預想是指通過指定三和弦中的某個音,讓學生不經過發(fā)聲,而是單純依靠默念的行為去捕捉音高的概念。其技巧在與拋棄對三和弦的整體認知,而是將其分解為單純的大三度與小三度,通過穩(wěn)定三度音程的音高概念去把握三和弦。實踐假演是一種與心理預想產生感知沖突的訓練方法,舉例言之,當參與者被告知即將感受大三和弦的音高,尤其是根音至三音的音高得到準確表達之后,五音的音高會以預想的方式呈現在大腦記憶中,如果五音與三音構成的音程不是小三度也就意味著預想結果得不到真實的滿足,人的心理會有一種無處安置、且急切找到迫降點的沖動,當正確的音高出現的時候,迫降得以實現,內心緊張與不安得到瞬時的化解。實踐假演強調的是參與者心理經歷的“戲劇化”過程,過程本身之于和弦音高記憶有很大的幫助。經過筆者及其教學團隊實操經驗的反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假演”音高不宜偏離準確音高位置過遠,否則會因為旋律線條的呈現而導致和弦聽辨效果的衰減,上、下小二度的波動為最佳——這也是由于小二度音程的極不協和性促成的。
三、輔助于節(jié)奏的和弦訓練
日常訓練中,和弦的分解演唱也要打破常規(guī),均衡平淡節(jié)奏型的長時間使用勢必造成聽覺疲勞,與學習效率、學習效果也是極為不利的,一些學生能夠及時掌握并可以迅速應用到演唱中的節(jié)奏變化應在課堂環(huán)節(jié)多作探索與推廣。除了通過時值壓縮的順序、隨機的順序,還可以通過某幾個分解線條同時演唱的方式引導學生練習,既增加了學生對節(jié)奏的理解與準確表述能力又在大腦快速思維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和弦音高的記憶。
四、輔助于肢體動作的和弦訓練
這種訓練方式主要針對增三和弦和減三和弦。我們可以取任意三個單位的參與者,每個單位演唱和弦的一個音:當演唱增三和弦時,三個單位的參與者在發(fā)聲的同時彼此手拉手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牽引,感受擴張帶來的緊張感;同理,當演唱減三和弦時,三個單位的參與者朝相對集中,發(fā)聲的同時感受擠壓帶來的緊張感。反復訓練帶來的是緊張感(或由擴張導致,或由擠壓導致)對大腦的頻繁刺激將使參與者深切記憶伴隨感知而來的聲音訊號——也就是和弦音高,和音響色彩。
五、和弦音的語言實體化
相較于對音樂的接觸,學生對語言的接觸要早得多,換而言之,由于耳濡目染與反復實踐,學生對語言的模仿與記憶要遠遠高于音樂(最起碼對于早期接受音樂教育的人是這樣)?;谶@樣的現實狀況,我們嘗試將和弦與語言相結合,通過和弦音的語言實體化去記憶和弦的相對音高與色彩。發(fā)揮學生的語言想象力,用盡可能貼切的語言色彩去模擬和弦,不單純有益于學生對和弦的記憶,對于敏銳捕捉語言色彩從事歌曲創(chuàng)作而言也是很有幫助的。
誠然某些實體化的語調略顯呆板,且與普通話聲調不甚類同,但文字承載的音高與隱含的和弦色彩卻得到了更深一步的表彰;再者,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才是重點,示例更多被擺放在“拋磚”的位置。
將感知記憶的概念引入到視唱練耳教學中原位三和弦的聽辨中來之于視唱練耳而言是一種嶄新的嘗試,它能夠在積極調動學生興趣與學習主動性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更可以通過感知的延伸反饋到和弦聽辨,結合自身實踐體驗完善對和弦色彩乃至相對音高的記憶。作為一種概念的引入與導讀也只能像文中示例一樣祈禱“拋磚”的作用,筆者也希望基于這種模式能夠在教學領域激起一輪研討的潮流,之于學生而言也是極為受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