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年 旭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在洪武朝歷史中,如何處理與功臣勛舊的關系,一直是貫穿洪武朝國家政治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環(huán)。洪武初年,為保持與功臣勛舊在當時及后世同盟關系的持續(xù)穩(wěn)固,朱元璋采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聯(lián)姻勛舊政策。其后,隨著朱元璋與功臣勛舊關系的日漸惡化,及出于防止宮廷隱患的考量,朱元璋改聯(lián)姻勛舊為聯(lián)姻畎畝,明代的后妃也自此多來自民間。對于這一現(xiàn)象,現(xiàn)今多以“選秀民間、聯(lián)姻畎畝”,或更進一步濃縮的“選秀畎畝”呼之。但在洪武時期,選秀民間與聯(lián)姻畎畝,此二者的含義最初并不一致,二者是在洪武朝宮廷政治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相融合,并最終產生了影響整個明代宮廷政治史的“選秀畎畝”概念。更需注意的是,聯(lián)姻勛舊代表著對外廷朝臣的態(tài)度,聯(lián)姻所涉及的后妃或王妃卻是后宮的一員,由此,通過聯(lián)姻勛舊,后宮與外廷在某種程度上建立了聯(lián)系。而在目前歷史研究中,因史料的缺少,內外相連的宮廷政治史研究一直是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明代的洪武朝更因史料的缺少而無從著手。那么,通過對此時聯(lián)姻政策轉變的研究,可窺得內外相連的洪武朝宮廷政治史之一面,進而補充現(xiàn)今歷史研究中對內外相連的宮廷政治史研究之不足。這是本文試圖著重探討的問題。
對于洪武朝選秀畎畝的開始時間,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認為“明史載明祖之制: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間”[1]卷三二,明代選秀女之制。趙翼的說辭來自《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五月條目中朱元璋規(guī)定的:“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2]卷五二,洪武三年五月乙未條由此,趙翼將洪武三年五月作為選秀畎畝的最初始時間?,F(xiàn)今一些研究者中也有相同觀點。但是,考察洪武時期朱元璋及諸子的聯(lián)姻狀況,可發(fā)現(xiàn)史實與趙翼說法并不一致。
除馬皇后外,目前朱元璋可考妃子共18名,其出身如表1:
表1
① 郭惠妃、孫貴妃、吳充妃、郭寧妃、達定妃、胡順妃的冊封時間參見《明太祖實錄》卷五二,洪武三年五月乙未條。劉惠妃、李賢妃、葛麗妃的冊封時間參見《明太祖實錄》卷二二四,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丁未條。
而洪武時期諸王婚配如表2:
表2
對比圖表可發(fā)現(xiàn),在洪武中前期,無論是后妃或王妃,都出身于功臣勛舊之家。開國后,朱元璋妃子中有據(jù)可考的冊封庶民出身女子為妃的最早記錄是洪武十七年十月,以廣武衛(wèi)指揮僉事李杰女為淑妃,其后朱元璋后宮中即無以功臣勛舊女為妃的記錄。而諸王妃則是在洪武二十七年以前,皆來自功臣勛舊之家。洪武二十七年以后,則全部來自于庶民之家。這顯然與趙翼的判斷不符。那么,選秀畎畝始自何時?臺灣學者邱仲麟依據(jù)諸子王妃的采選記錄判定“明代自天下遴選后妃,始于洪武二十七年”[7]。但是,這似乎與《明太祖實錄》記錄不符,《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條目中記有:“敕諭蘇、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凡民間女子年十三以上,十九以下,婦人年三十以上,四十以下,無夫者,不問容貌妍丑,但無惡疾,愿入宮備使令者,女子人給鈔六十錠,婦人給鈔五十錠,為道里費,送赴京師?!保?]卷一九九,洪武二十三年春正月庚子條此時所采選13—19歲的女子很可能就是為后宮準備的。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也曾記載洪武十四年有類似采選,沈德符在此也認為此時所選女子:“蓋女子以備后宮,而婦人則充六尚也?!保?]卷一,選江南女子,804如若如此的話,顯然選秀民間在洪武十四年就已經存在。那么,選秀畎畝究竟始自何時?實際上,因洪武朝本身史料較少,且又有永樂帝對《明太祖實錄》的幾度重修,要準確定位選秀畎畝的開始時間已然不太可能。但諸多時間線索的不一致卻能表明朱元璋選秀畎畝的政策并不是驟然施行的,而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從表格來看,似乎是先后妃,再王妃。那么,這一選秀畎畝政策的逐漸實施、諸多時間線索的不一致,究竟意味著什么?以下結合現(xiàn)有資料,就這一問題繼續(xù)探討。
目前最早的有關洪武朝的選秀記錄是民國時期常景宗在《明代女官制度》一文中所引用的明人陳啟榮《明初瑣記》記載:洪武三年“詔選天下女子之秀者入宮”,經過層層選拔,“入選者,皆得為女官矣?!薄按文辏衷t選淑女善文藝者,朱象真等六十人,定六局處之,各有官秩?!保?]在此,因《明初瑣記》對選秀過程、人數(shù)的記述略有夸張,是否有杜撰成分不得而知,但單就其所記事件本身而言,如若《明初瑣記》所記事件大體不虛的話,洪武初年最初選秀民間時所選取的才貌、德行、文藝皆具備的秀女,一方面固然有作為后宮儲備的意圖,但更主要的,是作為女官而存在。換句話說,選秀民間在最初主要是為女官準備的,在擔當女官的同時,也潛在的蘊含后宮儲備之意。
洪武五年六月,為牽制宦官,朱元璋在頒布《宦官禁令》的同時,參考歷代女官制度,斟酌損益,改革之前較為粗略的六尚制度,正式設立明代“宮官女職之制”。并有鑒于漢唐女寵之禍,提出新設女官制度要限制人數(shù)與規(guī)制[2]卷七四,洪武五年六月丁丑條。同月,根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上諭中書省臣曰:近者禮部奏定中宮女織,遣奉御張和、蔡旺,往蘇杭二州,選民間婦女通曉書數(shù),愿入宮者,得四十四人。其中堪任事者十四人,已俱授職,各賜白金三十七兩以贍其家。有年未及二十者三十人,各賜白金二十兩遣還,聽其適人。其已授女職者,令有司蠲其徭役,戒其父兄弟侄各守分,毋挾勢侵犯官府?!保?]卷七四,洪武五年六月癸未條這是女官制度正式確立后的首度采選,考察此次采選記錄可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此次采選初選共得44人,復選時年齡未滿二十歲的皆被遣返,共遣返30人。根據(jù)之前《明初瑣記》的記錄可推測,此30名女子很可能是依據(jù)前幾年女官與后妃混合采選時的政策,將此次的女官選取看作后妃進途,試圖借著擔任女官的機會接近皇帝,以晉升后妃。但顯然,當朱元璋為防女寵之禍,將女官與后妃職能分離后,女官注重選取的就只是通曉書數(shù)的寡婦,而不再注重選取年輕女子[10]卷一八,女官。故而這些年輕美貌的女子會被朱元璋遣返。
那么,女官與后妃職能分離后,單純作為后妃預備的選秀在其后是如何進行的?根據(jù)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所記,洪武五年后最近一次的選秀記錄是洪武十四年,即其《選江南女子》條目中:“洪武五年,選蘇杭二府婦女,愿入宮者四十四人,授內職,蠲其家徭役。其三十人年未二十,各賜白金遣還,任其適人。洪武十四年,敕諭蘇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間女子年十三歲以上、十九歲以下,婦人年三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無夫者,愿入宮備使,令各給鈔為道里費,送赴京師。蓋女子以備后宮,而婦人則充六尚也。時孝慈皇后正母儀天下,其注意江南如此。此后天順間,命內臣選南方女婦,已昉于此?!保?]卷一,女秀才,805據(jù)此,當后妃與女官的采選分離后,洪武五年至洪武十四年前,朱元璋就再沒有進行過專門針對后妃的選秀。那么,為何這段時間沒有,而洪武十四年卻首度出現(xiàn)?結合外廷政治不難發(fā)現(xiàn),洪武初年,朱元璋將聯(lián)姻勛舊作為一個極重要手段,來維系其與功臣勛舊同盟關系的持續(xù)穩(wěn)固。而選秀民間所選取的秀女最初主要是作為女官生活于后宮,故雖有選秀民間,但并不損害與功臣勛舊關系,此時的聯(lián)姻對象也仍是功臣勛舊,這從洪武初年諸子王妃與朱元璋正式妃子的出身背景中也不難看出。其后,當女官與后妃職能被分離后,秀女就單純是作為后妃預備而存在。如此一來,如若再進行選秀民間,就意味著破壞聯(lián)姻勛舊政策,進而損害與勛舊關系,這顯然是洪武前期著重依賴勛舊的朱元璋并不愿看到的,大抵因此,在洪武五年至十四年前,并沒有朱元璋選秀民間的記錄。
那么,為何洪武十四年又會出現(xiàn)?結合此時的外廷政治來看,在洪武十四年的前一年剛剛發(fā)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在此后一年間陸續(xù)誅殺了一些具有隱患的功臣勛舊,其與功臣勛舊的關系惡化。此時首度選秀民間,大抵即是這一時期朱元璋與功臣勛舊關系惡化后,于內廷的表現(xiàn)。從記錄來看,此時首度專門作為后妃準備的秀女采選仍是和女官選取一同進行,只不過14—19歲的女子是作為秀女采選,30—40歲的是作為女官選取,二者并不沖突,可同時進行,只是選取對象不同。
因之前發(fā)生的胡惟庸黨案,洪武十四年有過選秀民間之舉。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朱元璋開始徹底改變聯(lián)姻勛舊政策。從圖表來看,從洪武十四年至洪武十七年正式冊封的李淑妃之前,無論諸子王妃或朱元璋后妃,都沒有庶民出身女子被正式冊封的記錄。也就是說,洪武十四年選秀民間所選取的女子在其后大抵都是作為低級嬪妃,如美人等存在于后宮,而真正被冊封的正牌妃子卻并未發(fā)現(xiàn)。為何會有這一狀況發(fā)生?結合外廷政治可發(fā)現(xiàn),這一點恰恰與外廷政治局勢相吻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黨案后,朱元璋確實在此后一年間于外廷誅殺了一些具有潛在隱患的功臣勛舊,但其后朱元璋與功臣勛舊的關系也曾一度緩解,功臣勛舊仍是朱元璋倚重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雖然在洪武十四年有選秀民間之舉,但隨后因局勢的緩和,聯(lián)姻勛舊政策并沒有被拋棄,朱元璋仍有意識的并不冊封庶民出身女子為正牌妃子或王妃,以免刺激外廷的功臣勛舊。
那么,洪武十七年為何會首度冊封庶民出身的李氏為妃,以后亦不再冊封勛舊之女為妃?是意味著要終結聯(lián)姻勛舊政策嗎?從朱元璋子女的聯(lián)姻情況來看,似乎并非如此。聯(lián)姻勛舊政策既包括朱元璋后妃,也包括諸王和公主的婚配對象。諸王的婚配對象在前文選秀概況中已有所述,以下結合《明史·公主傳》[4]卷一二一,公主傳,及劉少華《明代駙馬述論》一文中所列洪武時期諸公主的聯(lián)姻狀況[11]:
表3
可見,在洪武十七年至洪武二十七年間,諸王與公主的聯(lián)姻對象仍是功臣勛舊之子女,只是在朱元璋后妃中不再發(fā)現(xiàn)有勛舊之女。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的后宮中似乎發(fā)生了什么,斷絕了朱元璋繼續(xù)以勛舊之女為后妃的設想,而只在諸子女中施行。查《明史》記載,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后宮中確實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即胡美亂宮案:“(胡美)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長敗,帝手詔條列奸黨,言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其子婿入亂宮禁,事覺,子婿刑死,美賜自盡云?!保?]卷一二九,胡美傳據(jù)此,臨川候胡美曾借其女為妃之機(即洪武三年冊封的胡順妃),多次偕子婿入亂宮廷。至洪武十七年,胡美亂宮事發(fā),子婿皆以刑論死,胡美本人被賜自盡。關于此事,大抵有礙顏面,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當年并未敘述此事,《明太祖實錄》也未記載。至洪武二十三年五月胡惟庸通倭案后,朱元璋親筆書寫《昭示奸黨錄》昭告天下,以明其所誅殺功臣勛舊皆是罪大惡極之人,而非無辜誅殺。在《昭示奸黨錄》中朱元璋方首次披露胡美之死是因洪武十七年入亂宮禁事發(fā)而死[4]卷三,太祖三。此后新晉的李淑妃很可能就是洪武十四年選秀民間所選的美人,在胡美案后,接替胡美之女的位置被冊封為正牌妃子。此時朱元璋大抵有鑒于與功臣勛舊聯(lián)姻可能造成的宮闈之亂,故而在新提拔妃子上開始選擇無勢力背景、與外廷幾乎無關聯(lián)的庶民出身女子。聯(lián)姻勛舊也由此只在朱元璋子女中施行,而不再皇帝后宮中施行。
另一方面,也需注意的是,洪武十七年后宮聯(lián)姻政策的轉變似乎并不是一個獨立事件,其同年亦發(fā)生了一系列嚴肅宮闈事件。如洪武十七年四月,朱元璋第四度改革宦官機構,將宦官最高品秩降低到了洪武朝歷史最低的正六品。并解散了之前長期負責與外廷聯(lián)系的宦官最高機構內使監(jiān),新成立內官監(jiān)取代之。而與此時極力壓制宦官相反,朱元璋在改革宦官機構的同時,也進行了女官機構的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中則增加了女官機構與人數(shù),并將女官最高品秩從正六品提高到正五品[2]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夏四月癸未條。由此,朱元璋似乎是在提升女官位勢,以壓制宦官。同年七月,更“敕內官毋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官監(jiān)文移往來”[2]卷一六三,洪武十七年秋七月戊戌條。禁止內外交接。那么,洪武十七年這一系列針對后宮的整頓,與同時期案發(fā)的胡美亂宮案,是否有潛在關聯(lián)?胡美多次入亂宮禁而未被發(fā)現(xiàn),除胡美之女在后宮照應外,亦應是有一些后宮內部人員接應。這一時期諸番嚴肅宮闈、禁止內外廷往來乃至從根本上不再以勛舊之女為妃的改革,很可能也是與胡美亂宮案有關,這是以往研究中被忽視的可能。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敕諭蘇、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凡民間女子年十三以上十九以下,婦人年三十以上四十以下,無夫者,不問容貌妍丑,但無惡疾,愿入宮備使令者,女子人給鈔六十錠,婦人給鈔五十錠為道里費,送赴京師。”[2]卷一九九,洪武二十三年春正月庚子條此是《明實錄》記載中,洪武十四年后的第二度大規(guī)模選秀。與洪武十四年相比,時隔九年,再度破壞聯(lián)姻勛舊政策的大規(guī)模選秀似乎意味著朱元璋與功臣勛舊關系的再度惡化。果然,隨后的當年五月,即發(fā)生了胡惟庸通虜案,李善長等一批開國前功臣勛舊被誅殺。
此后的洪武二十六年正月,朱元璋于后宮中正式冊封庶民出身的李氏、葛氏、劉氏為賢妃、麗妃、惠妃[2]卷二二四,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丁未條。此三人大抵就是洪武二十三年選秀民間時所進的美人。而此時民間秀女大范圍被冊封為正牌妃子、破壞聯(lián)姻勛舊政策,似乎又是一個針對殘余功臣勛舊的政治訊號。其次月果然又發(fā)生了藍玉黨案,功臣勛舊徹底被誅戮殆盡[4]卷一三二,藍玉傳。以上朱元璋后宮妃子的變化,與外廷洪武末期諸大事間,時間驚人的一致,不得不令人對幾者間的聯(lián)系產生懷疑。實際上,朱元璋后宮中庶民妃子的抬頭意味著對聯(lián)姻勛舊政策的逐漸背離,而從聯(lián)姻勛舊政策的背離又可窺探出朱元璋與功臣勛舊關系的轉變,此亦是外廷變動的一個信號,朱元璋似乎是先清理宮闈,再清理外廷,由內而外,從聯(lián)姻勛舊政策的拋棄到外廷黨案的發(fā)生,逐漸與勛舊勢力割離。
待朱元璋整頓宮闈與外廷后,其又將視線轉移到諸子王妃中,于藍玉黨案的次年,勑諭禮部:“上以皇孫及諸王世子、郡王年漸長,未婚,敕禮部于河南、北平、山東、山西、陜西,凡職官及軍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無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禮遣之。俾其父母親送至京,選立為妃,其不中選者賜道里費遣還,有司用是擾民者罪之?!保?]卷二三一,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丙寅條此即在改革后宮聯(lián)姻政策后,改變諸王聯(lián)姻政策,正式、公開,且大范圍的選取庶民出身女子為王妃。也由此,聯(lián)姻畎畝政策從皇帝后妃到諸王王妃,被全面推行,“選秀民間、聯(lián)姻畎畝”這八個字的最終含義也開始合二為一,變成現(xiàn)今所常用的“選秀畎畝”,并在其后為后代帝王所繼承,成為明代宮廷政治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1]趙翼.廿二史札記[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506.
[2]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7.
[3]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2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357.
[4]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徐學謨.徐氏海隅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2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143.
[6]查繼佐.罪惟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145.
[7]邱仲麟.明代遴選后妃及其規(guī)制[J].明代研究,2008(1):1-58.
[8]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M].北京:中華書局,1959.
[9]常景宗.明代女官制度(下)[J].北平晨報,1935-07-03.
[10]王世貞.弇山堂別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337.
[11]劉少華.明代駙馬述論[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6):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