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洲
行走洛塘
施明洲
楊柳依依,碧水漣漣,重陽秋日,行走在洛塘河水岸,心情如同碧藍(lán)晴空豁朗。從海寧硤石南關(guān)廂西端南茶亭,踏上赭紅色的水岸步行棧橋西行,漫步在碧水之上,穿過塘橋拱型涵洞至棧橋西端,正好是345步(約210米)。透過木板的縫隙,可以望見橋下清流漣漪的河水,市區(qū)唯一的這座水岸棧橋,讓城市與水離得如此之近。
水是城市的命脈和靈魂,從北關(guān)橋至塘橋,近6華里(2800米)洛塘河(市河)蜿蜒鑲嵌在城市腹地,讓城市變得靈動起來?!稗渌略谥?,弄花香滿衣”,舊時那一處處河埠頭,留下了多少浣洗聲、槳櫓聲、熙攘聲,留下多少纖夫的背影……洛塘河靜靜流淌了悠悠兩千多年。
史載:洛塘又名洛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發(fā)十萬囚徒治陵水道,海寧境內(nèi)段今稱長水河、長山河、洛塘河、上塘河。唐代柳渾作《敕贈荊州睢陽太守許公(遠(yuǎn))神道碑》中有“世居鹽官洛溪里”之稱。明潘廷章《硤川志》云:“洛塘,在硤西南,乃辛江塘之支流,西承天目之水,注硤石南湖”,洛塘河是海寧人民的母親河。硤石這座千年古鎮(zhèn)因水而成市,“舟楫塞埠,商賈并輳”,市區(qū)河網(wǎng)四通八達(dá),清代硤石米市因水運(yùn)發(fā)達(dá)而名于天下。洛塘河市區(qū)河段,中間曾橫跨兩座著名古橋;茅橋,會源橋。會源橋(西環(huán)橋)因此處為洛塘河入硤石市河匯合處而得名,后稱塘橋,俗稱“三環(huán)洞橋”,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清順治八年(1651)改建,后圮,嘉慶十七年重建。該橋于1967年冬拆毀。
八年前建成的洛塘河濱河公園,是城市綠化生態(tài)建設(shè)工程的大手筆,從塘橋至文宗橋西,綿延4華里(1850米),曲徑通幽鳥語花香,是城市難得一覓的健身休閑好去處?,F(xiàn)代城市人深諳養(yǎng)身之道,早晨和傍晚,在鵝卵石鑲舖的石徑上,健身行走的人們魚貫穿梭,有的疾步而走,有的閑庭信步。“動則有益,健康海寧”“千步是把尺,活動有量度”,活動倡導(dǎo)者的宣傳語讓這場鍵身運(yùn)動充滿人文氣息。從“200米、333步”,到“1800米、3000步”,落地的里程提示牌讓人倍感溫馨。健步小徑離洛塘河水近在咫尺之間,風(fēng)乍起,吹皺一河池水。水是綠的,近年全民治水市河禁航,市河清流再現(xiàn),前些日曾見到志愿者向洛塘河放流萬尾魚苗的壯觀場面。
春天花壇中,各色花次第開放,世界靜美如斯,唯有花草似曾相識。樹叢中不住傳來啁啾的鳥鳴聲,讓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人們多一份親昵自然的好心情。今年入秋早,風(fēng)吹在臉上已有幾分涼意。傍晚,河岸燈光齊明,公園頓時成了光幻的世界。最獨特的是沿甬道設(shè)立的一百多座文化燈箱,散發(fā)出柔和的光影,60多位海寧文化名人的肖像和學(xué)術(shù)業(yè)績介紹赫然在目,百歲老人周退密老先生《題海寧十景》詩書法碑柱櫛比聳立,筆跡遒勁,成了公園熠熠生輝的文化景觀。
由一千五、六百年前的干寶、顧況始,到近代的張宗祥、徐志摩、穆旦、米谷、許國璋、沈鴻……,讓人們穿越千年時空,與海寧名人鄉(xiāng)賢作一次近距離對話。綿延幽深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淀積的人文景觀融匯一體,讓你漫步在水岸綠樹花叢之間,又仿佛徜徉在歷史和文化的長河之中,自然和文化完滿交集, 相映成趣嘆為觀止,如此健身和雅集之地令人神往。
傍晚,在碧水漣漪的水岸漫步,心情是何等愜意。請放慢生活的腳步,來水清樹綠的水岸行走,在這里,隨時可以稀釋和平復(fù)城市的浮躁和喧囂,安妥心靈的那份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