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新
汪曾祺說故事:“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guī)定每人備料做一個菜。王世襄來了,提了一捆蔥。他做了一個菜——燜蔥,結果把所有的菜全壓下去了。”汪曾祺是美食大家,然而他對王世襄推崇備至,評價為:“學人中真正精于烹調的,據我所知,當推北京王世襄?!?/p>
讀到此節(jié),心向往之。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席間各位也是見多識廣,王世襄能用最簡單、最常見的食材獨領風騷,平淡之中更顯廚神本色。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边@位孔大圣人將追求食物之精美當作了生存大義,為后世子孫開了一個錯誤的先河。西方人的飲食,以牛肉、牛奶、面包為主,不少歐美國家,廚房里幾乎看不見油煙。我們很難想象那些食物的滋味,但現(xiàn)代科學已經證明,西方的飲食方式更加健康。這一點我們雖然心知肚明,但中國人的味覺記憶太過頑固,咱老祖宗留下來的烹飪之藝,講究的是煎炸炒煮,先起個油鍋,蔥姜蒜丟進鍋里,噼里啪啦熱熱鬧鬧,醬醋鹽酒味精一旁等候,更講究的,還要精雕細琢弄出許多中看不中吃的花樣,色香味形俱全方稱得上中華美食。
相對于形式繁縟的中餐而言,西方飲食簡直不值一提,可人家的體質的確比我們好。追根溯源,關鍵還是在飲食習慣上,飲食習慣決定了遺傳基因,再加上環(huán)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一樁接著一樁,吃還是不吃,哈姆雷特式命題擺在了我們的餐桌上。
美食應該回歸原生態(tài),最好的是做法簡單又能吃出美味,同時還更易于保留食物的營養(yǎng)。一枚白煮蛋并不比把它做成“一行白鷺上青天”之后滋味更差。須知,產業(yè)鏈越長,污染越重,很多菜品簡單加工甚至不加工,便能體現(xiàn)出食物的原味,越是刻意求新求變,離平易、純樸、自然的飲食之道就越遠。
王世襄的蔥,就達到了大拙至美的境界。這一款再平常不過的燜蔥,之所以令人難忘,恰恰在于它的返璞歸真。它去除了冗雜、繁復、粉飾和累贅,讓生活變得簡單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