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其剛
(陜西省商南縣三角池林場,陜西商南726300)
油桐是多年生經(jīng)濟樹種,發(fā)展油桐生產(chǎn)的基礎,管理好油桐林必須重視油桐幼林撫育。幼林期是油桐營養(yǎng)建成樹體準備的時期[2]。由于對現(xiàn)有油桐幼林管理粗放,大片荒蕪,以致生長不良,產(chǎn)果量低,質(zhì)量差,直接阻礙著油桐產(chǎn)業(yè)的升級與擴大。為此,筆者對油桐幼林進行中耕除草、間作對比試驗,現(xiàn)將研究結果總結如后。
1.1 試驗地氣候條件
試驗地設在陜西省商南縣三角池林場,地處秦嶺東段南麓,為秦嶺土石山區(qū)。海拔500~750m,屬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特點。年降雨量795.4~839.5mm,年平均氣溫12.7℃左右,年平均日照2000h左右,總輻射量為120.6kJ/cm2,≥10℃積溫為4107.5℃左右,無霜期202d左右。氣候適于油桐生長。
1.2 試驗地土壤條件
試驗地以黃棕壤,土質(zhì)以砂壤土居多,為中性、微酸性,pH值6.5,土層厚50~95cm,坡度10°~17°。
2.1 材料
試驗林為2009年春播種的油桐籽,為3年生油桐幼林,試驗品種為當?shù)貎?yōu)良品種米桐。試驗地應選樹齡和立地條件相同,生長勢相近的油桐幼林內(nèi)選擇供試植株。
2.2 試驗設計和方法
2.2.1 中耕除草與未中耕除草對比試驗,試驗地選擇立地條件一致(坡度15°、南坡、砂壤土等),樹齡3年,生長勢相近的油桐幼林。林地密度3m×3m,試驗設置10個處理,即不中耕除草、中耕除草1次(4月、6月、7月、8月各1次)、中耕除草2次(4月與6月各1次,6月與7月各1次,7月與8月各1次)、中耕除草3次(4月、6月、7月各1次,6月、7月、8月各1次),每個處理1個重復,共設置10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為20m×30m。
2.2.2 間作與未間作對比試驗:試驗地為緩坡(10°)生長3年油桐幼林,立地條件一致,幼樹生長勢相近。設置2個試驗處理,即間作與未間作,每個處理重復5次,共設置10個試驗小區(qū)(小區(qū)面積長10m,寬5m),隨機排列,間作物為紅薯、豆類、小麥,常規(guī)種植密度,與林地距離0.5m,且設置面積同為667m2的對比試驗,以單株為小區(qū),隨機取樣,觀測油桐幼林生長情況。
2.2.3 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測定:土壤含水量測定從2010年5月,每隔10天測定1次,測定深度為地下0~20cm土層,每樣點重復3次。土壤養(yǎng)分測定樣采集在2010年5月進行,土樣采集深度為20cm,共分為2層,每10cm為1層,每個樣點重復3次。
2.3 試驗測定與計算統(tǒng)計
2.3.1 土壤水分、養(yǎng)分含量測定:土壤含水量測定采用烘干法。土壤養(yǎng)分測定方法為土壤有機質(zhì)為鉻合堿溶比色速測法,全氮為重鉻酸鉀-硫酸硝化法,全磷為碳酸氫鈉法,速效鉀為四苯硼鈉比濁法[3]。
2.3.2 樹體生長量測定:測定時間為2010年4月至8月,隨機取樣,在每個試驗小區(qū)隨機選取5株測定,項目包括樹高、地徑,逐個測定當年4~8月樹高、地徑。
2.3.3 計算:所有項目指標進行算術平均,并以其進行比較。
3.1 中耕除草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
表1 中耕除草后油桐幼林地土壤含水量與養(yǎng)分變化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中耕除草后油桐幼林地,土壤疏松,防止土壤板結,增加土壤空氣流通,改良土壤,利于微生物活動[1],因此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機質(zhì)、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比對照增加4.6%、0.37%、4.6%、4.0%、6mg/kg、16mg/kg,有利油桐幼林的生長和成活。
3.2 中耕除草對油桐幼林生長的影響
表2 中耕除草對油桐成活率與生長的比較
從表2可得知,中耕除草后,由于除草次數(shù)與時間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樣,4月、6月、7月、8月除草一次,其樹高和地徑比對照增加不明顯,成活率比對照增加效果不大。中耕除草2~3次后,其成活率、樹高和地徑生長比對照增加效果明顯。因此,油桐幼林中耕除草以2~3次為宜。因為油桐造林后的頭2年,這時幼林還沒有龐大的根系和粗壯的干基,生活力很弱,易受雜草侵害。雜草從土壤中奪走大量水分和養(yǎng)分;茂盛的雜草可以遮蓋幼樹而得不到光照;雜草也是害蟲及病菌最好的繁殖場所。春季和夏季是雜草蔓延最快、生長最旺盛的時期,也是油桐幼林生長最快最旺的時期。因此,油桐幼林除草以春季和夏季進行2~3次為宜,生長效果最佳[2]。
3.3 間作對油桐幼林生長的影響
從表3得知,油桐幼林地間作農(nóng)作物薯類、豆類及谷類的油桐生長量比未間作的都有明顯增加。以間作薯類、豆類比未間作的,樹高分別增加41.1%和30.9%,地徑分別增加41%和32.1%,且每667m2分別收紅薯765kg和綠豆12kg,效果明顯。間作谷類小麥與未間作比較,樹高、地徑和當年生枝增加不明顯,效果較差。這說明油桐幼林期間作農(nóng)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林地收入, 同時還起到以耕代撫的作用,促進油桐幼樹生長的效果十分明顯。間作物的選擇,以矮稈作物薯類、豆類等較好,不要種植小麥、玉米等高稈作物。種植時細種細收,留出幼樹生長空間,不要傷害幼樹根系,更應注意林地水土保持。收獲時把間作物枝葉、莖、蔓等留在地里,翻入土中,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促進油桐幼林生長[1]。
表3 油桐幼林間作與未間作生長量的比較
4.1 油桐幼林中耕除草后,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土壤養(yǎng)分,有利于油桐幼林的生長和成活。
4.2 對油桐幼林春季和夏季進行2~3次中耕除草,可以清除雜草,防止土壤板結,增加土壤通氣透水能力,減少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消耗,提高土壤肥力,為幼林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提高幼林成活率,促進油桐生長健壯。
4.3 油桐幼林進行桐農(nóng)間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立體種植,增加收入,做到以短養(yǎng)長;間作時通過對農(nóng)作物耕作、施肥等管理措施,可以消除雜草,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起到以耕代撫的作用,促進油桐幼林的生長。應選擇薯類、豆類等矮稈作物,效果最佳,不要間作小麥、玉米等高稈作物,以免與油桐幼樹爭水、爭肥、爭光,影響幼林生長。
[1]鄒恩鴻編著.油桐[M].西安: 陜西科技技術出版社,1984.
[2]郭柱.油桐高產(chǎn)栽培技術[J].現(xiàn)代種業(yè), 2009(1):78-79.
[3]王蔭槐主編.土壤肥料學[M].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