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斯賓塞
全球多國不斷加劇的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是30多年來的長期趨勢,對此現象的關注在2008年危機后持續(xù)提升:增長放緩之下,分配不均加劇造成的危害更大了。
關于分配不均的“舊”理論認為,借助稅收體系的再分配措施,削弱了激勵因素并損害了經濟增長。但分配不均和增長之間的關系,遠比這個簡單的權衡理論復雜和多面。多種影響渠道和反饋機制導致難以下定論。
比如,美中兩國都存在較嚴重且不斷加劇的收入分配不均。雖然我們不應因此認定增長和分配不均要么不相關,要么呈正相關,但一口咬定分配不均對增長無益顯然與事實不符。
此外,從全球范圍看,隨著發(fā)展中國家不斷走向繁榮,分配不均在減輕。這可能看似違反常理,但卻講得通。全球經濟的主導趨勢是“二戰(zhàn)”后開始的趨同進程。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85%,而其中大部分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持續(xù)的快速實際增長。這種全球趨勢壓倒了各國內部分配不均的加劇。
即便如此,相當一部分國家的經驗表明,較高程度且不斷加劇的分配不均,尤其是機會的不均等,確實會損害增長。其中一個理由是不均等狀況削弱了關于增長型戰(zhàn)略和政策的政治和社會共識。這可能導致政治僵局、沖突或不明智的政策選擇。
代際流動性是機會均等的一個關鍵指標。不斷加劇的收入分配不均不一定導致代際流動性降低,其是否會導致代際流動性降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那些支撐機會均等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教育和醫(yī)療是否惠及所有人。比如,如果公立教育體系開始失靈,那么處于收入分配上層的人群往往會代之以私立體系,這會對代際流動性造成負面影響。
分配不均狀況和增長之間還存在其他聯系。較嚴重的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常常導致和強化政治影響力的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們不愿嘗試制定包容性的增長模式,而是試圖保護富人的財富和尋租優(yōu)勢??傮w來說,這意味著對貿易和投資流不大開放,因為貿易和投資流會帶來不受歡迎的外部競爭。
這意味著各種不均等不應被一視同仁?;诔晒嗔ぷ馀c獲取資源和市場機會特權的不均等,對社會的凝聚力和穩(wěn)定以及增長型政策極為有害。在一個總體來說精英制的環(huán)境中,基于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或獨特天賦的成功通常不會被仇視,而且被認為破壞性要小得多。
高速增長有好處。在高增長環(huán)境中,由于幾乎所有人的收入都有所增長,所以人們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分配不均的加劇,尤其是在精英制的環(huán)境中。但在低增長環(huán)境中,快速加劇的分配不均意味著許多人的收入沒有增長,或者在絕對或相對意義上減少,人們就無法接受分配不均的加劇。
分配不均加劇的后果可能誘使政策制定者走上一條危險的道路:利用借債,有時輔之以資產泡沫來維持消費。歐洲是利用政府借債去填補私人國內和外部需求不足所導致的需求和就業(yè)缺口。鑒于后者與生產率和競爭力問題有關,并由于共同貨幣進一步加劇,可見此應對政策并不恰當。
人們對中國債務水平的快速上升也有類似擔憂?;蛟S債務看似是應對分配不均或低速增長最省力的辦法,但應對分配不均加劇的方法有好有壞,而使用杠桿是最糟糕的辦法之一。
當務之急是對窮人和失業(yè)者發(fā)放收入補助,因為這些人是危機以及潛在失衡和結構性問題的直接受害者。其次,尤其隨著收入分配不均加劇,使人人享有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極端重要。
包容支撐著社會和政治凝聚力,從而帶來減輕分配不均加劇影響所需的增長。各經濟體無法實現自身經濟增長潛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投資不足,尤其是在公共部門的投資不足是其中一個最重要、最普遍的原因。
作者為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