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現(xiàn)代建筑中強電設計以及強弱電一體化的理念,闡述了強電設計中電力負荷計算、強電系統(tǒng)安全的相關措施,并對強弱電一體化設計中的布線和防電磁干擾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強電設計;強弱電一體化;防電磁干擾;電力負荷
中圖分類號:TU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28-0031-02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大型商場、高層寫字樓及住宅樓等現(xiàn)代化建筑不斷涌現(xiàn),而電氣工程作為現(xiàn)代建筑中配電照明、通信通訊及防雷安保等方面的能源及電力供應,其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將決定現(xiàn)代建筑是否能夠正常運行,這就對建筑中電氣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建筑電氣系統(tǒng)的質量,國家對強電系統(tǒng)的施工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在實際設計及施工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電負荷標準和需用系數(shù)不明、配電箱漏電、接地保護系統(tǒng)不完善等,嚴重威脅著電氣系統(tǒng)以及人身的安全。同時,隨著自動化系統(tǒng)和智能建筑的大量推廣使用,強弱電一體化技術也開始在電氣工程設計中得到應用,該技術綜合了配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測控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接口技術、信息變換技術以及軟件編程技術等的特點,對各功能單元得到功能及布局進行了優(yōu)化,從而保證了電氣系統(tǒng)的多功能、高質量、低能耗,并且降低了電氣施工的成本,又便于電氣設備的制造與管理。
1 強電設計的技術措施
關于住宅強電設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住宅電力負荷需求和強電系統(tǒng)安全。
1.1 住宅電負荷計算
由于住宅居民擁有電器種類和數(shù)量,以及用電設備投入時間的不確定性,這就給住宅電負荷標準的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果對電負荷的預測不準確,例如,在變壓器選擇時,若其干變容量過大,就會造成資源上的浪費,而干變容量不足,就會給電氣工程帶來很大的質量隱患。在實際設計中,通常采用單位面積法計算用電負荷,對于不同的面積區(qū)域采用不同的標準,一般面積越大的區(qū)域負荷密度越小,但是這種方法的計算得不夠準確,在后期需要進一步的復查。此外,可以采用單位指標法計算負荷Pjs(適用于照明及家用電負荷),再乘以需用系數(shù)η,即可得到實際最大負荷(PM),如式(1)所示。
PM=Pjs×η (1)
其中,η為需用系數(shù),是電力負荷計算中的重要參數(shù),其數(shù)值根據(jù)住戶數(shù)量、電器具數(shù)量和負荷特性來動態(tài)確定,應根據(jù)不同國家或城市的生活習慣進行適當?shù)恼{整。一般,用戶數(shù)量在25~100戶的取0.6;用戶數(shù)量在101~200戶的取0.5;用戶數(shù)量在200戶以上的取0.35。
因此,在住宅電負荷實際計算中,可以先采用單位面積法計算出最大電負荷,并以此作為單位用電指標,再采用單位指標法計算出住宅樓的總負荷。同時,在設計中還應考慮電梯、消防設備和小區(qū)公共照明等用電負荷,從而適當增大用電容量,確保電氣系統(tǒng)的安全。
1.2 住宅強電系統(tǒng)安全設計
住宅強電系統(tǒng)的安全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其主要涉及住宅供電線路的選擇、漏電及防雷保護這幾個方面的內容。
在住宅強電設計的線路選擇時,照明用線路和接地保護線路有所不同。照明用線路為中性線(N線),主要采用三大一小的四芯電力電纜,而電纜截面積是線路選擇的關鍵參數(shù)。我國對住宅的中性線的選擇有明確的設計規(guī)范,要求其截面積高于相線的截面,一般是住宅進戶線截面不低于10mm2,分支回路截面不低于2.5mm2。同時,為了避免因居民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而造成強電線路負荷不足,還可以通過增加住宅分支線路的回路數(shù)量,以間接增加線路截面積。例如,住宅的空調、照明、廚房、衛(wèi)生間等所用電源的插座應進行分路設計或設置獨立回路。對于接地保護線路(PE線),其截面積的選擇應根據(jù)相線截面的大小進行適當?shù)恼{整,通常當相線截面S小于16mm2時,2.5
在現(xiàn)代住宅中,電氣線路使用和維護不當,容易造成漏電和電路短路,極易引發(fā)電擊事故和電氣火災事故,目前主要是通過安裝漏電斷路器來進行相應的保護。不過由于住宅電路短路故障多為電弧短路,其產生的短路電流較小且持續(xù)時間短,有時會造成漏電斷路器無法實現(xiàn)及時跳閘。因此,應嚴格按照住宅設計規(guī)范,在住宅總電源進線處和室內電器插座電路上分別安裝漏電保護裝置,形成兩級漏電保護。同時,還應采用動作電流小、動作時間短的高質量的漏電保護器,以及時切斷漏電電路。
此外,對于住宅電氣設備進行有效的接地設計,不僅能夠很好地避免電擊事故的發(fā)生,還能防止電氣設備遭受雷擊破壞等。目前,住宅供電系統(tǒng)通常采用TT、TN-C、TN-S、TN-C-S等方式進行接地保護。在TT系統(tǒng)中,每個住宅中均有單獨的接地極和PE線,住宅間故障電壓不會發(fā)生互竄,但是其對于小電流故障的靈敏度較低,一般需要大容量的漏電保護器或過電流保護器來切斷接地故障。對于TN-C系統(tǒng),其N線和PE線采用同一條線路,易受線路中不穩(wěn)定和不平衡高次諧波電流的影響,且電位基點不穩(wěn)定。對于TN-S系統(tǒng),其N線和PE線是獨立的,系統(tǒng)正常運行時,PE線上沒有電流,只是N線上有不平衡電流,但是系統(tǒng)內的PE線是相通的,故障電壓可以沿PE線傳導至別處,另外,有關在道路照明的相線的碰殼短路試驗中發(fā)現(xiàn),采用TN-S系統(tǒng)時,故障點存在危險電壓,會威脅人身安全。這幾種接地保護系統(tǒng)各有優(yōu)缺點,因此在住宅強電設計中,應根據(jù)住宅實際情況進行選取。
2 強弱電一體化設計
強弱電一體化設計可以降低住宅電氣系統(tǒng)成本,且便于管理和施工,更能適應現(xiàn)代住宅、商城等建筑的智能化發(fā)展。
2.1 布線設計
在強電的周圍存在較強的磁場,若強弱電布線距離過近,會對弱電線路(電視線、電話線和網線等)的信號等產生影響,因此在強弱電一體化布線設計中應合理地控制布線距離。
一般要求弱電電纜不能與高壓(AC>1000V,DC>1500V)電纜一起捆綁布線,其終端與高壓電纜終端的最小間距為450mm,同時還應避免與低壓(AC<1000V,DC<1500V)電纜一起捆綁布線,其終端最小間距應保持在150mm。另外,在布線過程中,弱電電纜應避免與一些有害設備,如避雷器、腐蝕性流體、溫度超過60℃的物體等直接接觸,其間距不得少于150mm。不過,在弱電電纜與超低壓電線(AC<42.4V,DC<60V)一起布線時,其終端可以不設置間隔,直接進行捆綁布線。
目前,結構化布線作為一種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線系統(tǒng),成為一種模塊化的、靈活性極高的建筑物內或建筑群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道。它可以將建筑中所有設備、語音交換、數(shù)據(jù)終端、視頻設備、保安監(jiān)控、電力系統(tǒng)和熱力系統(tǒng)與通信和計算機網絡設備連接起來,利用雙絞線、光纖及其他器件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和施工,從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必將在現(xiàn)代智能化建筑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2.2 防磁干擾設計
在強弱電一體化的機柜里,強電系統(tǒng)對弱電系統(tǒng)的干擾主要來自傳輸耦合(導線、電纜耦合)和輻射耦合(感應、傳導耦合)2種,因此一般通過隔離、屏蔽的方式進行抗磁干擾設計。以信號線造成的干擾為例,可以采用光電器件隔離或脈沖變壓器隔離的方式,并使用專用隔離放大器,從而將模擬信號在輸入回路上與主回路進行電氣隔離。另外,可以采用磁屏蔽層將弱電系統(tǒng)進行屏蔽,從而阻斷電磁干擾,如靜電屏蔽(針對高、低頻段干擾)和電磁屏蔽(針對高頻段干擾)。對于電磁屏蔽設計,一般采用鎳銅合金絲編織成屏蔽金屬網對弱電系統(tǒng)進行屏蔽,同時合理設計接縫和信號線出入口的金屬網安裝,可以將100MHz的電磁干擾衰減90dB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屏蔽層的接地方式會影響其對電磁干擾的屏蔽效果,一般對于高頻電路,要求其采用多點接地的方式,屏蔽層接地點間隔不能高于0.25λ或將屏蔽層兩端接地;而對于低頻電路(低于1Hz),則采用單點接地的方式,例如,采用同軸電纜作為信號線時,只需將信號源與屏蔽層的連接處接地。
3 結語
隨著人們對居住和工作環(huán)境的要求不斷增加,建筑電氣工程設計在現(xiàn)代建筑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在遵循國家相關設計規(guī)范的基礎上,采取先進的設計理念對現(xiàn)代建筑中的強電和弱電系統(tǒng)進行合理的設計,對保障人們生活質量,減少電氣故障和事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強電或弱電施工過程中,應該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加強對相關施工人員的培訓,從而有效保證建筑電氣工程強電施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住宅設計規(guī)范(GB50096-1999)[S].
[2] 郭海兵.建筑電氣工程中的強電施工與設計方法研究[J].電子制作,2013,(9).
[3] 陳云海.簡述現(xiàn)代建筑工程中強電設計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1).
[4] 劉書明,肖科.強弱電一體化中的防強電干擾技術[J].工程設計CAC與智能建筑,2010,(10).
作者簡介:孫惠(1973-),男,江蘇東臺人,信息產業(yè)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南京分院工程師,在讀工程碩士,研究方向:工業(yè)電氣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