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莫愁·智慧女性》語匯新解——愛暴力
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難把握的事。很多人以為,愛是本能,特別是父母的愛。“愛一個人,自然會對他好?!笨蛇@樣的情況,只會發(fā)生在周身充滿愛、內(nèi)心溫暖和諧的人身上。
被同行譽為“情感X光機”的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柏燕誼的新書《愛暴力》,通過多年案例總結(jié),道出一個誰都不能忽視的事實:愛,也會成為一種傷害。部分父母規(guī)劃、管束、溺愛孩子,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nèi)在需求,源自成人虛榮、競爭力不足等焦慮心理。
更糟的是,在“被愛”的鮮明旗幟下,受傷者反對的聲音無力又微弱。他們可能一邊憤懣著一邊懷疑著,懷疑自己叫嚷的合理性,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懷疑是自己消化不了他人的好意……于是,生命成了一個矛盾、糾結(jié)的過程,溫暖牽扯著哀愁,憤怒牽扯著自責(zé),反抗?fàn)砍吨鴫阂帧?/p>
痛苦中,該怎樣自處?本文想告訴你——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覺,才是判斷事物唯一可靠的憑證。請尊重、信任你真實的感覺,相信愛的本相是溫暖、接納的,對一切非愛的暴力說NO,并阻止所謂的愛延續(xù)給下一代。
愛,也會成為一種傷害
無法承受的安排與期待
柏燕誼出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非常喜歡音樂,希望女兒通過音樂的熏陶,提升對美的感受力。5歲時,父母教她學(xué)小提琴。她每天練琴六個小時,等到下樓時,小伙伴們早回了家,她只能自己玩。這邊,媽媽還在陽臺上寸步不離地盯著她,她每次抬頭看見媽媽,都感到壓力巨大,只能帶著不安,不停地問媽媽還能玩幾分鐘。
她小時候反抗愛暴力的方法是,趁父母不注意時,用爸爸的刮胡刀片劃斷琴弦。
因為一直在孤獨地學(xué)琴,她不知怎么跟小朋友相處,也不會處理人際矛盾、進行人際交流。所以長大以后,她沒什么社交活動。別人以為她清高自賞,其實她有社交恐懼癥。
童年是在父母封鎖式的關(guān)注下成長的,柏燕誼以為只要琴練好了,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有收獲。而當(dāng)她踏入社會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抗擊打能力特別弱。
以前,媽媽每天都會給她打至少三個電話。這種密切關(guān)注、好像被監(jiān)視的感覺讓她挺痛苦,媽媽總問她干什么呢,跟誰在一塊,兩人說什么了,她忍不住說:“昨晚你八點多打的電話,今早十點又問有什么新鮮事,我睡了一宿覺,能有什么事啊?!眿寢尵透械绞芰藗?,覺得柏燕誼冷漠無情,無視自己的關(guān)心。這個事很困擾柏燕誼,她既憤怒,又為憤怒感到內(nèi)疚。后來她學(xué)了心理學(xué),特意去研究了家庭關(guān)系,才釋然。
父母給她安排所有他們認為常規(guī)的生活狀態(tài),基本上柏燕誼都沒做,29歲時,她跟前夫離婚了。媽媽在她33歲時說:“你以后靠什么過活?要不我想辦法,讓你去公交公司當(dāng)售票員吧?!倍驮谀悄?,她開始接觸心理咨詢,兩年后考取了咨詢師資格證書。她感覺從此有了一份事業(yè),生活雖沒有很大改變,但感受幸福的能力變強了。
在她35歲之前,是感受、學(xué)習(xí)、積累的過程,不像一般正常中國人過的日子,讓她媽媽幾乎崩潰。媽媽不斷幫她做計劃、提建議,她都不理。她只堅持做兩件事——
她從19歲開始就不跟父母一起住,父母住東單,她住和平里,她每天會給媽媽打電話。不管媽媽責(zé)備她還是嘮家常,她都要表達一個意思:我的人生不是你的管轄范圍,我有自己的選擇,但是我愛你,我關(guān)心你。
第二個事情,是她會及時把取得的成績告訴媽媽。雖然媽媽不認可,覺得這都虛無飄渺。但她堅持分享,讓媽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讓媽媽安心。
柏燕誼如今40歲了,她從35歲開始跟現(xiàn)在的丈夫在一起,一直很幸福,事業(yè)發(fā)展也很順利。前陣子,媽媽突然說:“你現(xiàn)在終于讓我踏實了,我終于覺得你還不錯了?!卑匮嗾x的體會是:“媽媽對我一直都很好,只是我無法接受她對我的種種安排、期待。因為我的好不是她、或者社會標(biāo)準(zhǔn)所要求的。我樂意用生命感受人生,這生命是我的,不是父母的。”
他們?yōu)楹蝹嘶蜃詡?/p>
從2011年起,“愛暴力”這個詞就在柏燕誼心里成形了。
她認識一個大一的孩子,他在上高中前沒見過葡萄,因為他吃的永遠是剝了皮、去了籽的葡萄肉??匆娡瑢W(xué)捏著一串葡萄,他詫異且驚喜。他用刷馬桶的去污粉洗蘋果,還邀同學(xué)一起吃。他在愛的保護之下,完全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如今他被迫要退學(xué),成了愛暴力的受害者。
柏燕誼曾接待過一位男性來訪者。從他小時候起,父母就節(jié)衣縮食攢錢,讓他學(xué)琴。每次他想出去玩一會,父母就會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他不肯練琴,父母便打他,把竹編掃帚都打散了。他反復(fù)強調(diào):父母深愛他,為他付出了一切,然而,他沒能如父母所愿,成為著名鋼琴家。現(xiàn)在的他,只是一所重點學(xué)校的鋼琴老師。他非常內(nèi)疚,于是把工資全上交父母。雖然已三十多歲,他依然不會搬出去住,因為怕父母孤獨傷心。沒有女孩愿和他一起生活,即便有女孩表示喜歡他,他也無法建立親密感情。他已離不開父母,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還有一位中年“成功人士”,帶著自殺過兩次的兒子來咨詢。他痛斥兒子軟弱、沒出息。他說,他是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他也以同樣的嚴(yán)格方式教育兒子,兒子卻令他失望透頂。柏燕誼始終忘不了,父親數(shù)落兒子種種不是時,角落里的男孩那絕望的沉默。
男孩反抗愛暴力的通常方式,是破壞規(guī)則,挑戰(zhàn)底線,比如跟父母直接沖突,甚至對父母動手。女孩子反抗愛暴力,常以破壞自己為手段,對父母實行報復(fù)。
前兩天柏燕誼的咨詢室來了一個女孩,父母從小管她特別嚴(yán),動不動就跑到學(xué)校,勒令孩子當(dāng)眾跪下。女孩長到14歲時,已跟七個男網(wǎng)友發(fā)生過性關(guān)系,父母再管她,她就要跳樓。
愛暴力似乎逼著孩子在短期內(nèi)達到一些技能的獲得、提高,但對他們未來獲得幸福的能力有巨大傷害。
柏燕誼認識這樣一位女性,她的家庭暴力非常嚴(yán)重,被打折了四根肋骨,胳膊也折了。問她為什么不離婚,她給了一個讓人心疼的理由——她小時候,父母常鬧矛盾和打架,母親說為了孩子才不離婚。她覺得,自己也沒資格讓媽媽知道她婚姻不幸。
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這個母親太偉大了,但她不疼愛自我,讓女兒也有了不健康的觀念,認為忍受糟糕的婚姻就是報答媽媽,認為自己是否幸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讓親人失望。女兒有強烈的負罪感,這會讓她在破敗的婚姻當(dāng)中繼續(xù)忍受。
心理工作室中還有另一些??汀D惺E?,他們困惑為何進入不了婚姻關(guān)系,最常見的就是“媽寶”和“奶瓶男”。有個男人40歲還沒結(jié)婚,總說媽媽怎么照顧他,說他住校時媽媽帶來六個蘋果,把蘋果標(biāo)上號,每天吃一個。班上女同學(xué)搶了蘋果吃,他哭了一下午。他交往過女友,因為對方矮,他媽媽不同意,說萬一生出的孩子矮怎么辦,到現(xiàn)在他也沒找到媽媽同意的。媽媽以愛的名義,將愿望嫁接到孩子身上,或者是很享受當(dāng)父母的幸福感,想過足父母的癮,不愿讓孩子長為成年人。
不幸福的成功不叫成功
對承受過愛暴力的孩子,柏燕誼覺得除了改善父母的價值觀、教育理念和手段之外,沒有更好的方式。因為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勢、被動的接受者,他的反抗屬于禁忌。
很多家長拼命培養(yǎng)孩子,借口說:我家孩子有天賦,不給他準(zhǔn)備這些,就對不起他,他長大埋怨我怎么辦?其實想想,一個人再愛吃冰淇凌,放上幾大桶,讓他在短時間內(nèi)一次性吃完,估計他以后見著冰淇凌都繞著走。教育也一樣,孩子再有興趣的東西,如果父母急功近利,用高壓式的方式給予孩子,最終也會把興趣扼殺掉。
愛暴力的核心就是沒有尊重,沒有給孩子自由情感釋放的機會。孩子的自我價值沒得到充分認可,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內(nèi)心沖突、扭曲。柏燕誼會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權(quán)利、價值及時的認可、無條件的愛。但這是很長的過程,因為孩子從出生起,就活在愛暴力中。
不過,柏燕誼不認為愛暴力會影響終身,這種影響可以被改善。通過心理咨詢、疏導(dǎo),讓負面影響消失,不再受它控制,不讓它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能力。
柏燕誼用了兩年,完成了新書《愛暴力:獻給那些在愛中掙扎的孩子以及父母們》。她寫道:“大多數(shù)人都是承受著父母最深重的愛成長起來的。父母保護我們,不讓我們受到任何傷害﹔不斷鞭策我們,讓我們做到最好﹔全心全意幫助我們,為我們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將一切無私地奉獻給我們,讓我們感念一生。但是,我們在很多時候,卻并非感到快樂,相反,在這份愛中苦苦掙扎,迷失自我。這,就是愛的暴力。”
書里的案例都比較極端,是因為柏燕誼擔(dān)心父母意識不到,他們會讓孩子陷入多么大的痛苦、糾結(jié)。愛暴力,讓人無法控訴,因為它以愛為名。愛暴力,讓人無法拒絕,因為孩子不敢面對失去愛的恐懼。每個人遭受的愛暴力千差萬別,要想尋求解脫,也沒有固定模式。但柏燕誼希望,這本書能讓讀它的人,握住一把鑰匙,或者,努力去尋找那把鑰匙。讓愛暴力的循環(huán)中斷,讓我們在治愈自己的同時,也治愈下一代。
柏燕誼做過許多公益巡講。巡講中,她發(fā)現(xiàn),對于中國的父母而言,他們現(xiàn)在不想要理念,就想立刻找方法,希望知道怎么讓孩子聽話,怎么讓孩子一下背會五十個英文單詞。
急功近利導(dǎo)致中國教育的畸形,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但柏燕誼仍想多做點什么。她相信,總有一天,會有更多父母認識到: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文/鐘淑新)
愛,在自由人格中回歸純粹
我對心理學(xué)家的養(yǎng)成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想知道他們的成長歷程怎樣,為何走上心理學(xué)研究與實踐這條路。真正走出了心理之痛的人,才能真正看清楚問題根源,給需要幫助的人以安慰、方法。
心理學(xué)家柏燕誼的故事,呈現(xiàn)出一個被媽媽關(guān)懷過度的女孩子原貌。她幼時割斷琴弦反抗練琴,剛剛進入成人年齡,便選擇與父母分開居住,這些其實都是一個人在本能地進行自救,這種自救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
愛的暴力和愛的感知能力,并非平行共進。多數(shù)時候,愛暴力會將愛的感知能力摧毀,讓人對愛變得遲鈍、懷疑、恐懼。除非,那股柔韌的、愛的能量還在,它會主動促使人從正面角度去認識愛暴力,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愛暴力,并將其中一部分轉(zhuǎn)化為真正的愛。
柏燕誼有一個觀點打動了我。她對媽媽這樣表達:“我的人生不是你的管轄范圍,我有自己的選擇,但是我愛你,我關(guān)心你?!彼趷叟c愛暴力之間劃了一道界限,反過來給媽媽以愛。在這個過程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自由,也找到了和親人、朋友、世界的相處方式。
自由人格是反抗愛暴力的動力根源?!叭松杂伞边@句話,不僅適用于政治體制、社會體制,也適用于家庭體制。家庭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形成專權(quán)、獨斷的地方,孩子作為家庭里的天然弱勢群體,很容易成為家庭專制的犧牲品。所以,當(dāng)自由人格覺醒時,就要把握這股屬于自己的能量,來爭取屬于自己的空間。
愛暴力不分民族、國度,是一種普遍存在。但和國外講究家庭成員間責(zé)權(quán)利分明相比,中國家庭的愛暴力,和傳統(tǒng)、精神、文化、時代等有著隱秘聯(lián)系。比如,從物質(zhì)匱乏時代走過來的家長,總會無休止地為孩子提供物質(zhì)滿足,把幸福感建立在孩子過多的擁有上。通過形式而不是內(nèi)心表達的愛,很容易被暴力悄無聲息地沾染上。
嬰兒在出生后,即會擁有愛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能會在童年受抑,但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可以重新學(xué)習(xí)愛。擯棄過度依賴、過度掌控,一旦家庭成員學(xué)會相互尊重,有關(guān)愛的陰霾便會逐漸散去。
活在這樣一個多姿多彩卻也不乏灰暗的世界上,愛是幫助我們阻擋絕望、恢復(fù)信心的最好方式,愛應(yīng)當(dāng)是純粹、本能和自然的,更應(yīng)是溫暖、舒適的,愛和暴力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我們要學(xué)會哪怕用盡畢生努力,也要把愛暴力從生命里剔除出去。
(文/韓浩月)
愛,被虛假的希望扭曲了模樣
在劉元舉的《天才郎朗》里,有一段文字非常著名,曾被多次引用:“打累了,他歇了歇,拿出一包藥放到兒子面前,惡狠狠地說:‘你還有什么臉呆在北京,現(xiàn)在我給你擺出三條路,一條是去死,吃藥;另一條是跳樓,第三條是回沈陽,你不嫌丟人你就回沈陽吧?!?/p>
這大概也是所有琴童、所有“哈佛女孩”、所有被父母夢想驅(qū)動著的孩子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種生活。他們雖然生在新時代,卻得被上一個時代影響。他們的父母親是50、60年代生人,他們沒機會實現(xiàn)夢想,卻深知夢想之美,知道自己注定要和人生寂寥的前景對抗,于是把實現(xiàn)夢想的所有可能,傾倒在孩子身上。
他們帶著孩子,舍下親人,拋棄工作,背井離鄉(xiāng),在美院或音樂附中附近租一間房住下,他們傾家蕩產(chǎn)背離正常生活軌道,孩子和他們,都進入了一個奇境。盡管,把所有知名鋼琴家、各樂團首席琴手加起來,不會超過一百人。一千多萬人里,才會有一個人出頭,根本是比連續(xù)中十次雙色球特獎更難、更不可思議的事。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夢想已經(jīng)變質(zhì),夢想能否實現(xiàn)、能帶來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兇猛地實現(xiàn)它的過程。他們信奉所謂希望,而不管這希望的真實性、可能性。
這種信仰改變了他們和孩子的關(guān)系,那不是愛的關(guān)系,那是一種人和產(chǎn)品的關(guān)系、人和工具的關(guān)系。
但經(jīng)過那個艱難年代的人,自覺地把自己和孩子,歸并到這種關(guān)系里,且理直氣壯——因為生活艱難、世道艱險,非如此不可。其實,應(yīng)該有更好的方式吧,但他們不會,他們沒機會被人好好對待,因此沒學(xué)會如何好好對待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他們只是意識到,“貴族不是一代造成的”,卻沒意識到,造就貴族的方式,也不是一代就能學(xué)會的。
他們沉迷于技能學(xué)習(xí),卻忽略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幸福也是一種技能,是最應(yīng)該教給孩子的技能。想讓孩子幸福起來,自己首先得幸福起來。一個人感受生活的方式,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學(xué)習(xí)、揣摩。而家庭是學(xué)習(xí)和揣摩的第一場所,二十歲以后的生活方式,是二十歲之前、甚至十歲以前的生活方式?jīng)Q定的,在每天的潛移默化中,她或者他,已經(jīng)定下了將來的生活基調(diào)。
幸福這項技能,包括了太多東西——如何建立親密關(guān)系,如何和周圍人相處,如何享受美食美景,如何置辦一個家,如何購買生活物資,如何培育出適度的欲望,懂得以體面方式獲取金錢,并以穩(wěn)妥的方式打理財務(wù)。如果在這些方面,父母不能提供一個好的樣板,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將會非常欠缺,他們將會進入生活,卻不能享受生活,贏得勝利卻沒有快感。
尤其是父母對幸福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也能獲得好生活,總是寄望于別人,寄望于奇跡,更是會對孩子產(chǎn)生巨大影響。那些將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總是格外強烈,他們極少有幸福感,簡單地將幸福定位為世俗意義上的巨大成功(一般的成功都不夠揚眉吐氣),這種負面的影響,遠遠大過一項技能對孩子的影響。
所以,在讓孩子幸福起來之前,父母應(yīng)該先過上身心舒泰的生活,建立起滋養(yǎng)自己的親密關(guān)系,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小樂趣,讓這種生活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這種技能,是比彈鋼琴、繪畫更為現(xiàn)實也更久遠的技能。
未來是美好的,夢想也一樣美好,只是,你的未來不是我的夢,把你的夢變?yōu)槲业奈磥?,是一場風(fēng)險巨大的賭博。與其豪賭未來,不如立足當(dāng)下,率先幸福起來,讓這種幸福成為未來的慣性。
(文/韓松落)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