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才
〔關鍵詞〕 語文教學;主體作用,教學模式,激發(fā)興
趣,質疑能力,個體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6—0052—01
學生的課堂學習是一個心理結構自主構建的過程,教師的教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構建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作用。教師的自我組織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靈活地駕馭課堂,善于因勢利導,在錯綜復雜的非線性關系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是說,教師要充分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建立學生自主構建的課堂結構呢?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覺得應從以下幾點來入手:
一、打破陳舊呆板的固定教學模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在課后完成一半以上的教學任務,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和減輕教學負擔。所以,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完成作業(yè),在課堂中開宗明義地確定學習任務,強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緒狀態(tài),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新課標下,這種“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想也倡導多年,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很多教師要求學生預習或是討論時,都是要求學生根據教師事先布置的任務或設置的問題來學習和思考,這樣雖然教學目標很明確,但卻無形間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的興趣大打折扣。例如,在講授《蜀道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由讀后想一想,在讀全詩時眼前出現(xiàn)了哪些動人的畫面?這就比讓學生總結一些條條框框更有用,這個問法就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自然引導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去賞析詩歌。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活躍他們的思維
教學從矛盾開始,而這個矛盾以往都由教師想當然地揭示,這樣一來,容易出現(xiàn)課堂上教師問得多,講得多,學生只能重復機械地被動接受,不能真正地進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就要求課堂教學中的矛盾應由學生自己提出:“我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tài)度應該是鼓勵和引導。通過鼓勵,使學生把更多的問題問出來;通過引導,使學生進一步思考,把平時沒有想到的問題問出來。在引導時,教師要作出恰當?shù)靥幚?,比如,若是因讀書馬虎而產生的疑問,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去釋疑;若是自己經過學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疑問,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獨立思考;若是游離于學習任務以外的疑問,則要適當?shù)乩涮幚?;若是具有延展性的疑問,就要表揚,并組織大家進行探討。所以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用以提問,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提問質疑的習慣。
三、教師應尊重學生,培養(yǎng)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
首先,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問題,變換學生的角色,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比如,讓學生根據“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一段描寫景物的文字??梢韵茸寣W生品味其中的語言特色,讓他們把“直”和“圓”去掉,看能不能用其他的字眼來代替,換后效果有什么不同。接著讓大家閉上眼睛,讓他們想象一個這樣的場景,把自己置身其中,再把自己想到的介紹給大家,至此,每個人就會得到不同的體驗,從而出現(xiàn)了不盡相同的景色。而這時,學生很容易走進死胡同,把環(huán)境想象得很荒涼,一片死寂,沒有生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問能不能給這種環(huán)境注入生命,再讓他們去想象,那效果肯定會讓我們大吃一驚。最后,還可以讓大家用最簡短的句子總結自己的描寫,或者互相總結。這樣,學生的表達欲望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知道課文說的“是什么”;懂得課文內容中所隱含的“為什么”;并對課文有系統(tǒng)化的認識,并能根據課文舉一反三,乃至發(fā)表自己的新見解。教師應當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這樣學生既能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又能產生成就感,從而能在今后的回答中努力思考。
總之,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能在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采用愉悅教學的方法,信任和理解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給他們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從而使他們變成課堂的主人。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