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阿麗,余大群
(安徽新華學院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響應面方法 (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是利用合理的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得到的一定數(shù)據(jù),采用多元二次回歸方程來擬合因素與響應值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通過對回歸方程的分析來尋求最優(yōu)工藝參數(shù),解決多變量問題的一種統(tǒng)計方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它已成為精度高、應用廣并具有實用價值的優(yōu)化技術[1]。采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工藝過程主要涉及3步:試驗設計——建立數(shù)學模型評估相關性——預測響應值考察模型的準確性[2]。
茶多酚( Tea Polyphenol,TP) 是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又名茶單寧、茶鞣質(zhì),茶多酚由約30 多種含酚基的物質(zhì)組成,是茶葉中所含的多羥基酚類化合物的總稱?,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茶多酚抗氧化性能比維生素的抗氧化效價高1倍,而且無毒,因此是一種理想的食品天然抗氧化劑。茶多酚還具有抗癌治病、防衰老、抗輻射、消除人體自由基、降血糖、防治心血管疾病、抑菌抑酶、沉淀重金屬等一系列特殊的藥理功能[3-6]。
由于超聲波輔助提取法操作簡便、溶劑用量少,能夠較大限度地保留提取組分的天然活性,利用其產(chǎn)生的空化、機械擾動等物理作用的原理,粉碎植物細胞壁使目標物大量的浸出,故本研究采用超聲波技術輔助來提取茶多酚。同時,采用Design-Expert 7.1.6軟件對這幾個因素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以進一步確定優(yōu)化工藝。
試驗所用茶葉采用綠茶黃山毛峰;試劑茶多酚純品、硫酸亞鐵、酒石酸鉀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鉀、乙酸乙酯、硫酸、氨水均為分析純。
主要儀器有721E型紫外分光光度計、KQ118超聲波清洗器、FA2004型電子天平、HH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SHZ-D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DHG-9023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低速自動平衡離心機。
1.2.1 茶葉的前處理
用研缽將茶葉碾碎,過60目篩備用。
1.2.2 超聲法提取茶多酚的單因素試驗
(1)提取時間對茶多酚提取率的影響 精密稱取1.000g茶葉末于燒杯中,加入20ml沸水,分別采用超聲提取10、20、30、40、50、60min,測定抽濾的濾液的光密度,計算茶多酚的提取率[7]。
(2)料液比對茶多酚提取率的影響 精密稱取1.000g茶葉末于燒杯中,按照料液比(g/ml)1∶10、1∶15、1∶20、1∶25、1∶30、1∶35分別加入沸水,采用超聲提取40min,測定抽濾的濾液的光密度,計算茶多酚的提取率。
(3)提取次數(shù)對茶多酚提取率的影響 精密稱取1.000g茶葉末于燒杯中,加入30ml沸水,采用超聲提取40min,按上述方法反復提取5次,測定抽濾的濾液的光密度,計算茶多酚的提取率。
1.2.3 響應面曲線優(yōu)化試驗
以茶多酚提取率為評價指標,通過單因素試驗確定范圍,應用Design-Expert 7.1.6軟件,選取提取時間(A)、料液比(B)、提取次數(shù)(C)為考察因素,各因素設置3水平。根據(jù)響應面試驗結(jié)果,確定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藝條件。
沉淀茶多酚:準確移取一定量茶多酚粗提液,在一定酸度條件下加入適量鈣鹽,離心分離,即得茶多酚-鈣鹽沉淀[8]。
沉淀轉(zhuǎn)溶:向茶多酚鈣鹽沉淀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溶液,攪拌,并在一定溫度下放置,使之溶解。
乙酸乙酯萃?。簩⑥D(zhuǎn)溶后得到的清液,用適量的乙酸乙酯進行萃取可進一步純化茶多酚。最后在60℃真空干燥即得茶多酚成品。
采用酒石酸亞鐵比色法[9]測定茶多酚的含量,具體操作如下。
(1)按照文獻[10]的方法配制茶多酚標準溶液、酒石酸亞鐵溶液以及pH7.5磷酸鹽緩沖液。
(2)分別精密移取茶多酚標準溶液1.0、2.0、3.0、4.0、5.0ml于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與5ml酒石酸亞鐵溶液充分混合,再加入pH7.5的緩沖溶液至刻度,用1cm比色皿,在波長540nm處,以試液空白溶液做參比溶液,測定光密度。以茶多酚濃度為橫坐標x,光密度為縱坐標y,繪制出標準曲線。
(3)準確稱取茶多酚提取液1ml,注入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與5ml酒石酸亞鐵溶液充分混合,再加入pH7.5的緩沖溶液至刻度,用1cm比色皿,在波長540nm處,以試液空白溶液做參比溶液,測定光密度,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茶多酚的提取率。
精密移取茶多酚標準溶液1.0、2.0、3.0ml分別于9只25ml容量瓶中,各加入精密吸取的樣品溶液1.0ml,按照標準曲線制備過程操作,在540nm波長處測光密度值,計算加樣回收率。
圖1 茶多酚標準曲線
茶多酚標準曲線見圖1,其回歸方程為y=8.1575x+0.0383(R2=0.9990),可知茶多酚濃度與光密度呈良好線性關系。
由圖2可知,隨著提取時間的增長,茶多酚的提取率發(fā)生先增后減的變化。在提取40min時茶多酚的提取率達到最高值,時間過長茶多酚提取率反而下降,可能是由于長時間超聲提取導致茶多酚發(fā)生氧化所致[11]。
由圖3可知,當料液比(g/ml)為1∶30時,茶多酚的提取率達到最高。
圖2 不同提取時間下的茶多酚提取率圖3 不同料液比下的茶多酚提取率
圖4 不同提取次數(shù)下的茶多酚提取率
水平因素料液比/(g/ml)提取時間/min提取次數(shù)11∶2535121∶3040231∶35453
表2 響應面試驗結(jié)果
由圖4可知,隨著提取次數(shù)的增加,茶多酚的提取率先增后減。當提取次數(shù)為3次時,茶多酚的提取率達到峰值,因此最佳提取次數(shù)為3次。
根據(jù)單因素試驗結(jié)果,選擇提取條件為料液比(g/ml)1∶25、1∶30、1∶35,提取時間35、40、45min,提取次數(shù)1、2、3次,作為自變量設計響應面分析試驗,以茶多酚提取率為響應值[12],因素和水平取值如表1。
根據(jù) Box-Behnken的中心組合設計原理[13],設計了3因素 3水平共 17個實驗點( 5個中心點,每個實驗點重復 2 次) 的響應分析試驗,試驗結(jié)果見表2。
響應面分析方法的圖形是特定的響應面對應的因素A、B、C構(gòu)成的一個三維空間,可以直觀反映各因素對響應值的影響,從試驗所得的響應分析圖上可以分析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響應面分析圖5、圖6、圖7中可以看出響應值與3個影響因素料液比、提取時間和提取次數(shù)的關系。
綜合上述試驗,采用Design-Expert 7.1.6軟件對表2結(jié)果進行響應面回歸分析,得擬合方程:
Y=18.98+0.82A+0.083B+3.70C-0.09AB-0.13AC+0.2BC-0.92A2-0.62B2-0.93C2,其中Y為提取率,A為料液比,B為提取時間,C為提取次數(shù)。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及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3。
圖5 料液比與提取時間響應圖圖6 料液比和提取次數(shù)響應圖
圖7 提取時間和提取次數(shù)響應圖
由表3可知,模型P<0.05,回歸方程具有顯著性,由響應面分析法對茶多酚提取率的ANOVA分析結(jié)果可以得出,液料比(A)、提取次數(shù)(C)對茶多酚的提取率有顯著影響,而提取時間(B)則無顯著影響。對試驗結(jié)果進一步分析得,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提取時間40.99min、料液比(g/ml)1∶31.84、提取次數(shù)為3次。在此條件下綠茶中茶多酚的提取率為21.91%。
將綠茶中提取液稀釋后測定其光密度,并計算稀釋后茶多酚的含量,結(jié)果見表4。
表3 響應面分析法對茶多酚提取率的ANOVA分析結(jié)果
表4 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含量
以茶多酚純品為標準,測定綠茶提取液中茶多酚的回收率,結(jié)果見表5。
加樣回收率的RSD為0.59%,說明該工藝穩(wěn)定,方法可靠[14]。
本研究以水溶液做溶劑,超聲輔助提取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zhì),在確定了最佳工藝條件后,根據(jù)單因素試驗得出影響茶多酚提取率的各因素的范圍,據(jù)此進行響應面分析試驗,由響應面分析法對茶多酚提取率的ANOVA分析結(jié)果得出,料液比和提取次數(shù)的影響尤為顯著,根據(jù)單因素試驗以及響應面試驗的結(jié)果,進一步確定了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料液比(g/ml)為1∶31.84,提取時間 40.99min ,提取次數(shù) 3 次。
[參考文獻]
[1]慕運動.響應面方法及其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J].鄭州工程學院學報,2001,22(3):91-94.
[2]Ashima V,Nathalie G.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of the medium component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o enhance phytase production byPichiaanomala[J].Process Biochemistry,2002,37:999-1004.
[3]宋冠群,林金明.茶多酚分析方法研究與進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04,26(1):41-51.
[4]Wiley B,Sun Y G,Xia Y N.Synthesis of Silver Nano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Shapes and Properties [J].Acc Chem Res,2007,40:1067-1076.
[5]Sakanaka S,Aizawa M,Kim M.Inhibitory efforts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on growth and cellular adherence of an oral bacterium [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6,60:745 - 749.
[6]Rai M,Yadav A,Gade A.Silver nanoparticles as a new generation of antimicrobials.[J].Biotechnol Adv,2009,27:76-83.
[7]徐芳,趙春,張雪輝,等.沱茶中茶多酚水提取工藝研究[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9,(8):145-147.
[8]劉煥云,李慧荔,邵偉雄,等.綠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藝研究[J].山西食品工業(yè),2004,(2):23-25.
[9]曾光遠,王飛.影響酒石酸鐵比色法測定結(jié)果的因素[J].食品質(zhì)量安全與檢測,2008,(Z1):67-69.
[10]李春燕,成浩,楊曉麗,等.單因素實驗設計在茶多酚水提取工藝研究中的應用[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5):11-12.
[11]劉佳,焦士蓉,唐遠謀,等.苦丁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學,2011,(14):134-138.
[12]劉渠道,王建中,許諾.響應面法優(yōu)化超聲波輔助提取茶多酚的工藝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8,(9):42-44.
[13]BOX G E P,HUNTER W G.Statistics for experiments: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data analysis and model building [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78.
[14]隋煥平,夏薇,張玉梅.芹菜提取物中總黃酮含量測定[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1,(4):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