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靜,李春祥
(1.通化師范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吉林 通化 134002;2.通化師范學院 歷史與地理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古漢語與現(xiàn)代英語同屬于svo語言,因此在語法上具有極高的相似性,這是由基本語序svo所帶來的相關類型學特征。[1]由此,古漢語與現(xiàn)代英語在語言類型學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如主謂倒裝、連動式謂語、狀語后置、雙賓語、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兼語句式、主謂詞組、名詞動用等等,本文將以上述9種常見語法現(xiàn)象為基礎,對《三國史記》[2]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進行對比研究。
《三國史記》成書于1145年(南宋高宗紹興15年),作者金富軾,為王氏高麗的大臣?!度龂酚洝芬灾袊糯返募o傳體體例編撰,以古代漢語寫成,由本紀、志、年表、列傳四部分構成,是研究高句麗、新羅、百濟歷史的重要史著。其史料來源分為兩部分,一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春秋》、《左傳》、《孟子》、《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南齊書》、《梁書》、《魏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冊府元龜》、《通典》、《古今郡國志》、《風俗通》、《括地志》等;二是源自以古代漢語寫成的朝鮮古籍,如《三韓古記》、《海東古記》、《新羅古記》、《新羅古事》、《帝王年代歷》、《鸞郎碑文》、《崔致遠文集》、《花郎世紀》、《雞林雜傳》、《海東高僧傳》、《樂本》、《金庾信碑文》、《莊義寺齊碑文》、《三郎寺碑文》等。在1446年現(xiàn)在通行的朝鮮文字產(chǎn)生以前,朝鮮半島的人民均說漢語,以古漢語著書,《三國史記》自然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古漢語著作。因此,將現(xiàn)代英語與《三國史記》中古漢語語法進行比較研究完全可行。
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在《三國史記》中存在大量古漢語語法現(xiàn)象,其中和現(xiàn)代英語相關的語法現(xiàn)象主要有9類,包括主謂倒裝、連動式謂語、狀語后置、雙賓語、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兼語句式、主謂詞組、名詞動用等,共計1559條①,其中主謂倒裝6條,占0.4%,連動式謂語456條,占30%,狀語后置138條,占 8.9%,雙賓語 71條,占 4.6%,賓語前置 29條,占1.9%,定語后置60條,占3.8%,兼語句式627條,占40.2%,主謂詞組32條,占2.1%,名詞動用140條,占9%,其中相關語法現(xiàn)象最多的是兼語句式,占總數(shù)量的40.2%,最少的是主謂倒裝,僅占0.4%。(詳見表1)
表1 《三國史記》中古漢語語法現(xiàn)象統(tǒng)計簡表
主謂倒裝在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都存在,特點是打破了正常的“主語+謂語”句子結構(英語中稱之為SV結構),變成謂語在前,主語在后,倒裝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謂語,使句子所表達的意愿更加強烈。
例句1:大哉,新大王之德澤也?。ā陡呔潲惐炯o·新大王》p199)(新大王的恩德宏大?。。┲^語:大,為形容詞動用。 主語:新大王之德澤,以主謂結構構成。
例句 2:誠哉,斯言也?。ā读袀鳌そ疴仔拧穚503)(這些話很真誠?。。┲^語:誠。主語:斯言。
例句 3:Everything I tell you is true,believe you me.(我告訴你的一切都是真的,相信我吧)謂語:believe,主語:you,本句為強調(diào)“believe”而引起主謂倒裝。
例句 4:She is going to Beijing for vacation,isn’t she?(她要去北京度假,對嗎? )謂語:isn’t,主語,she,疑問句主謂倒裝。
例 句 5:Isn’t it exciting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周游世界多么令人激動?。?)謂語:isn’t,主語:it,感嘆句主謂倒裝。
例句 6:No sooner had my sister arrived than she went away again.(我妹妹剛到家就又走了。)謂語(一部分):had,主語:my sister,當具有否定意義的副詞 “No sooner”處于句首時,引起部分謂語動詞“have”倒裝。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主謂倒裝語法結構在《三國史記》中出現(xiàn)的情況比較單一,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謂語,烘托語氣。英語中主謂倒裝出現(xiàn)的情況比《三國史記》要多。英語倒裝句的句法特征是:主語出現(xiàn)在謂語動詞或復合謂語動詞中的助動詞╱能愿動詞之后。[3]主要有強調(diào)謂語動詞主謂倒裝(例句3)、疑問句主謂倒裝(例句4)、感嘆句主謂倒裝(例句5)、否定句主謂倒裝(例句6)等等。其中例句6的主謂倒裝應屬于不完全主謂倒裝,屬于英語中具有否定意義的副詞處于句首時,引起部分謂語動詞與主語倒裝,倒裝的這個謂語動詞一般為情態(tài)動詞或助動詞。其余例句則屬于完全主謂倒裝,《三國史記》古漢語中則沒有類似于例句6的不完全主謂倒裝,全部是完全主謂倒裝,可見現(xiàn)代英語要比《三國史記》中古漢語主謂倒裝的類型更加豐富。
連動式謂語在古漢語中屬于復雜謂語,“一句之中,謂語不止一個,我們給它一個總名目,復雜謂語?!盵4]連動式復雜謂語就是連用幾個動詞,或者連用幾個動賓結構,其特點是動作由一個主語發(fā)出?!度龂酚洝分羞B動式謂語一般有兩個連動謂語,但也有兩個以上連動謂語的。
例句1:有一鵲飛鳴而隨之。(《新羅本紀·脫解尼師今》p8)(有一只喜鵲飛舞鳴叫并且跟隨著他。)連動謂語:飛鳴、隨。
例句 2:掘草根以吃。(《列傳·都彌》p547)(挖草根來吃。)連動謂語:掘、吃。
例句3:王宴勞以遣之。(《高句麗本紀·大祖大王》p193)(王宴請慰勞并且打發(fā)肅慎使者走了。)連動謂語:宴勞、遣。
連動式復雜謂語在英語中一般稱為并列謂語,也是由一個主語發(fā)出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作。
例句 4:Those old people sang and danced together to music on the radio.(那些老人跟著電臺音樂又唱又跳。 )謂語 1:sang,并列謂語:danced。
例句 5:Go upstairs and call her for me.(上樓把她給我叫過來。 )謂語 1:go,并列謂語:call。
《三國史記》連動式謂語和英語并列謂語都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動詞構成,《三國史記》連動謂語之間需要用連詞“而”和介詞“以”連接;而英語并列謂語的兩個謂語動詞需要用并列連詞“and”連接??梢娪⒄Z并列謂語的結構形式和《三國史記》連動式謂語十分相近。
狀語后置現(xiàn)象在《三國史記》中比較多,但也有狀語在謂語動詞前面的句子,狀語后置屬于古漢語中比較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其主要特點是后置狀語和謂語之間用介詞“以”連接。
例句1:責之以中國之禮。(《新羅本紀·奈勿尼師今》p35)(用中國之禮責備奈勿尼師今。)后置狀語:以中國之禮。
例句2:覆屋以瓦不以茅。(《新羅本紀·憲康王》p158)(用瓦不用茅草覆蓋屋頂。)后置狀語:以瓦不以茅。
例句3:諭以“高句麗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高句麗本紀·嬰陽王》p244)(以“高句麗國王服罪,朕已經(jīng)赦免他,不可前去討伐?!痹t諭。)后置狀語:以“高句麗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p>
英語中的狀語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后置在句末,充當狀語的可以是狀語從句,也可以是副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詞組、復合結構等等。
例句 4:That young black man sat on the chair,with a pipe in his mouth.(那個年輕的黑人坐在椅子上,嘴里叼著個煙斗。)后置狀語:with a pipe in his mouth.
例句 5:I left my glasses in a cab that very day.(我是在那天把眼鏡落在了一輛出租車上。)后置狀語:that very day.
例句 6:I can take you go wherever you want to.(我可以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后置狀語:wherever you want to go.
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三國史記》中后置狀語和謂語間不能斷開,而且要由介詞“以”進行連接,例句1后置狀語由定語“中國”、小品詞“之”和中心詞“禮”構成,例句2后置狀語由名詞“瓦”和“茅”構成,例句3后置狀語由三個句子構成;英語后置狀語與謂語之間可以斷開,也可以不斷開,例句4是由介詞短語充當后置狀語,例句6是由連接副詞“wherever”連接的狀語從句充當后置狀語,這種特點與例句3相似。英語狀語后置的作用,有學者認為“英語中的句末位置通常表示前面部分所烘托的高潮,而句首位置則表示傳遞實質性信息或內(nèi)容前,聽者/讀者所需要了解的一般前提。”[5],如例句5的后置狀語烘托的是“就在那天”,她拜訪了他?!度龂酚洝泛笾脿钫Z也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如例句1后置狀語強調(diào)的是“中國之禮?!?/p>
雙賓語是指一句話中一個謂語動詞帶有兩個賓語,如賜與意義的動詞“大致總有兩個賓語:一個是指物的直接賓語,一個是指人的間接賓語?!盵6]其位置一般是間接賓語在前,直接賓語在后。
例句1:帝賜王白鸚鵡雌雄各一只及紫羅繡袍。(《新羅本紀·圣德王》p117)(唐玄宗賜給新羅圣德王一對白鸚鵡及紫羅繡袍。)間接賓語:王,直接賓語:白鸚鵡雌雄各一只及紫羅繡袍。
例句2:高祖授王大將軍遼東郡公。(《百濟本紀·平原王》p241)(隋文帝授予平原王大將軍遼東郡公稱號。)間接賓語:王,直接賓語:大將軍遼東郡公。
例句3:王問群臣戰(zhàn)守孰便。(《高句麗本紀·新大王》p199)(新大王問群臣出戰(zhàn)和堅守哪個更好。)間接賓語:群臣,直接賓語:戰(zhàn)守孰便。
現(xiàn)代英語直接賓語與間接賓語的排列位置多數(shù)與《三國史記》古漢語相似,也是間接賓語在前,直接賓語在后。
例句 4: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gives u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間接賓語:us,直接賓語: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例 句 5:They've instructed us what to do next.(他們已經(jīng)指導我們下一步做什么。)間接賓語:us,直接賓語:what to do.
例句 6:Inform him I’m out.(告訴他我出來了。)間接賓語:him,直接賓語:I’m out.
從以上例句可知,《三國史記》古漢語與現(xiàn)代英語雙賓語排列位置大體相同,充當間接賓語的大都是代詞,如例句1、例句5的間接賓語分別為“王”、“us”;也有由名詞充當?shù)?,如例?的間接賓語分別為“群臣”;直接賓語的充當成分則比較豐富,如例句2、例句4的直接賓語為名詞,例句3的直接賓語為動詞性詞組,而例句5和例句6則分別由不定式和從句充當直接賓語。
賓語前置是古漢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中比較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把在正常詞序下通常較晚出現(xiàn)的成分移至句首,使之處于突出的位置,從而受到特殊強調(diào),這種語法手段叫做前置(Fronting)”[7],我們這里只討論賓語前置。
例句1:二弟初未之信。(《高句麗本紀·寶臧王》p269)(二弟當初不相信這件事。)前置賓語:之。
例句2:子何不自釋乎?(《高句麗本紀·大武神王》p186)(你為何不開脫自己呢?)前置賓語:自。
例句3:惟大國是望。(《新羅本紀·蓋鹵王》p89)(只有寄希望于大國。)前置賓語:大國。
例句4:Their support we might enlist. (我們可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前置賓語:their support.
例句 5:What a wonderful picture the artist has drawn!(這個美術家畫的畫真漂亮?。┣爸觅e語:What a wonderful picture.
例句6:Whom are they talking about? (他們在談論誰?)前置賓語:whom.
以上例句中,《三國史記》古漢語賓語前置主要出現(xiàn)在否定句、疑問句、陳述句里,現(xiàn)代英語則主要出現(xiàn)在否定句、感嘆句、疑問句中,而一般陳述句也有賓語前置現(xiàn)象,如:The more he earns,the more he spends.陳述句賓語前置主要是為了突出賓語,如例句 3 是為了突出“大國”,“The more he earns”則是為了突出“the more”。例句1是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需要前置,例句6是英語特殊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句首。
定語后置在古代漢語中比較常見,現(xiàn)代英語也是如此。
例句1:士卒還者,不過數(shù)千人。(《高句麗本紀·嬰陽王》p248)(生還的士卒不超過數(shù)千人。)后置定語:還者。
例句2:選醫(yī)官精究者充內(nèi)供奉。(《新羅本紀·景德王》p126)(選拔精通醫(yī)術的醫(yī)官充當內(nèi)供奉。)后置定語:精究者。
例句3:可謂豪杰非常者矣。(《高句麗本紀·寶臧王》p262)(可以說是非同尋常的豪杰啊。)后置定語:非常者。
例句 4:The man speaking to the teacher is our monitor's father.(正與老師談話的那個人是我們班長的父親。)后置定語:speaking to the teacher.
例句 5:He has given me so many people to look after.(他讓我照顧這么多人。)后置定語:to look after.
例句 6:The five-star hotel that they are building will cost 2 billion.(他們正在建造的五星級酒店將耗資20億。)后置定語:that they are building.
《三國史記》古漢語和英語定語后置的主要原因是將定語置于一個特殊的位置上,目的是突出強調(diào)定語所要表達的信息。如例句1強調(diào)的是“生還”,例句4強調(diào)的是“speaking to the teacher”?!度龂酚洝分谐洚敽笾枚ㄕZ的主要有動詞(例句2)、形容詞(例句3)等,英語中充當后置定語的有現(xiàn)代分詞短語(例句 4)、非限定動詞(例句 5)、定語從句(例句6)等等。
兼語句式在《三國史記》古漢語語法現(xiàn)象中數(shù)量最多,達到627條,其特點是一句話中有一個兼語,這個兼語既是上一個動詞的賓語,又是下一個動詞的主語,它兼有不同動作的受事者與施事者的兩重身份?!度龂酚洝饭艥h語兼語句式與現(xiàn)代英語中的SVOC句式無論從句子結構,還是各成分之間的句法關系上看,都表現(xiàn)出來極大的相似性。英語SVOC句式也稱為復合及物賓補關系,其特點是動詞后面的賓語及賓語補足語在意義上分別等同于一個名詞性分句的主語和謂體,這相當于英語中的第一個動詞作為謂語,而把表達類似古漢語兼語和第一個動作的表達形式視為非謂語形式。
例句1:王使將士逆戰(zhàn)。(《新羅本紀·真平王》p59)(真平王派將士迎戰(zhàn)。)兼語:將士。
例句2:遣使入唐貢方物。(《新羅本紀·景文王》p156)(景文王派遣使臣入唐敬貢本地物產(chǎn)。)兼語:使。
例句3:多婁王在位第六年立為太子。(《百濟本紀·己婁王》p282)(多婁王在位第六年立己婁王為太子。)兼語:己婁王。
例句 4:Someone yelled for me to shoot.(有人讓我開槍。)復合賓語:me to shoot.
例 句 5:I'll soon get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我將快速把這里收拾好。)復合賓語: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例句 6:His experience left me frightened.(他的經(jīng)歷讓我感到恐懼。)復合賓語:me frightened.
以上例句中兼語有時可以省略,如例句3便省略了兼語“己婁王”,但這種省略需要有前文的鋪墊,普遍情況是不省略兼語,兼語在古漢語句子中既充當動賓短語中的賓語,又充當主謂短語的主語,動賓短語的賓語與主謂短語的主語重合,動賓短語與主謂短語組成兼語短語又充當這句話的謂語,如例句1的動賓短語為“使將士”,主謂短語為“將士逆戰(zhàn)”,兼語短語“使將士逆戰(zhàn)”則成為整個句子的謂語。英語復合賓語中的賓補不能是動詞,這與古漢語兼語句式中的主謂短語有所不同,可充當賓補的成分很多,如動詞不定式(例句 4的“to shoot”)、介詞短語(例句5的 “in good order”)、 過去分詞 (例句6的“frightened”)等等。
古漢語中的主謂詞組,多數(shù)情況下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加“之”字,稱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現(xiàn)在一般稱為主謂詞組偏正化,主謂詞組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狀語等句子成分。主謂詞組在英語中可對應為“主語+邏輯謂語”的主謂結構,有學者認為英語的一個重要句法特征是 “英語句子成分除謂語外都可視為‘主謂結構’的嵌入”[8],主謂結構在英語句子中非常普遍而且位置靈活,可充當主語、表語、賓語等等句子成分。
例句1:大王不患民之不安。(《新羅本紀·奈勿尼師今》p35)(百濟近肖古王不擔心百姓不安定。)主謂詞組:民之不安。
例句2:桀婁等之為不義也,明矣。(《百濟本紀·蓋鹵王》p307)(桀婁等人所做的不義之事很明顯了。)主謂詞組:桀婁等之為不義。
例句3:帝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高句麗本紀·嬰陽王》p258)(唐太宗攻克遼東時,白巖城守軍請求投降。)主謂詞組:帝之克遼東也。
例句 4: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for himself.(他為人民工作給我們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主謂結構: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例句 5:The only problem is their work without a plan.(問題是他們工作無計劃。)主謂結構:their working without a plan.
例 句 6:He depicted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fish bowl.(他描畫了魚在水缸里游動的畫面。)主謂結構:the fish swimming.
上述《三國史記》古漢語主謂詞組例句中的謂語為動詞充當, 分別為 “安”(例句 1)、“為”(例句 2)、“克”(例句3),主謂詞組所充當?shù)木渥映煞譃橘e語(例句 1)、主語(例句 2)、狀語(例句 3),而英語主謂結構中的邏輯謂語不能由動詞充當,可由動名詞充當,如“working”(例句 4)、“swimming”(例句 6),主謂結構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例句4)、表語(例句5),例句6則是主謂結構作介詞of的復合賓語,又與of組成介詞短語,成為“picture”的定語。
英語名詞動用的構詞法特點是無需借助詞綴就實現(xiàn)詞類的轉換,這種方法也叫零位派生(zero derivation),即一種詞類加上零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詞類,[9]轉類后的動詞具有原名詞的詞性。古漢語名詞動用也是比較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這種語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由于人們在創(chuàng)造新詞的時候,往往“用表某事物本體的名詞,表與該事物有關的動詞,如魚是名詞,可用來表動詞捕魚的漁?!盵10]這符合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
例句1:東海水赤。(《新羅本紀·善德王》p66)(東海的水變成了紅色。)名詞動用:赤。
例句2:吾以不天,寢致禍亂。(《新羅本紀·敬順王》p169)(我因為不恭敬上天,終于招致禍亂。)名詞動用:天。
例句 3:色以赤青。(《雜志·色服》p413)(用赤色青色染色。)名詞動用:色。
例句 4:He is going to father a child soon.(他很快就要當上爸爸了。)名詞動用:father.
例句 5:My elder sister guitarred until late into the night.(我姐姐彈吉他一直到深夜。)名詞動用:guitar.
例句 6:He penciled all his ideas on the complaint book.(他用鉛筆在申訴書上寫下了他所有的想法。)名詞動用:pencil.
名詞動用在語義上具有名詞的原有特性,有時具有強烈的形象比喻意義,如 “赤”(例句1)、“天”(例句2),渲染了紅色的海水和上天的震怒,“father”(例句4)則展現(xiàn)出一個快要當上爸爸的人的快樂心情。
通過對上述九類《三國史記》古漢語和英語語法例句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出,兩種語言在語法上既具有共性特點,同時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點,體現(xiàn)了兩種語言的差別和魅力。對這些共性和差異性特點的對比分析,不僅有助于對兩種語言進行廣泛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對兩種語言的教學和學習,更有利于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三國史記》,可謂《三國史記》的新的研究領域。盡管如此,本文的對比研究還屬于“語言表層結構”的對比,沒有深入到“思維形態(tài)”層面的對比,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應該將“研究視界集中于對比中的兩種語言思維發(fā)展的人文史領域和兩種語言的語言發(fā)展狀況,包括歷時的發(fā)展和共時的發(fā)展。[11]”這樣才能使現(xiàn)代英語和《三國史記》古漢語的對比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成果也將具有更高的學術價值。
總之,從語言學角度看,《三國史記》是浩如煙海古漢語寶庫中的一顆珍珠,自然具備了古漢語所蘊含的大量語法現(xiàn)象。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看,盡管《三國史記》的作者金富軾屬于王氏高麗的大臣,王氏高麗也曾在某一時段內(nèi)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管轄,但其文化屬性依然屬于中華文化范疇這一點卻毋庸置疑,以中國古代典籍為主要材料依據(jù),以紀傳體斷代史體例為宗旨,懷著對“仲尼乃人倫之杰”[12]的崇高敬意,以古代漢語寫成的《三國史記》,亦將永遠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滄海一粟。
注釋:
①包含兩種以上語法現(xiàn)象的例句不重復統(tǒng)計,如“善乎,韓愈之論也!(《列傳·圣覺傳》p543)”,此句既有主謂倒裝語法現(xiàn)象,又有主謂詞組語法現(xiàn)象,僅被統(tǒng)計在主謂倒裝條目以下。
:
[1]石毓智.論語言的基本語序對其語法系統(tǒng)的影響——兼論現(xiàn)代漢語句子組織信息的原則形成的歷史動因[J].外國語,2002(1).
[2]金富軾.三國史記[M].孫文范,等???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徐盛桓.英語倒裝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
[4]楊伯峻.文言文法[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倫道夫·夸克.英語語法大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6]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8]李玉陳.句法與翻譯[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2004.
[9]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0]周大璞,主編.黃孝德,羅邦柱,分撰.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1]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1(5).
[12]徐居正,等.東文選·(金富軾)仲尼鳳賦 [M].【韓】太學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