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英
【摘要】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個文化傳統(tǒng)的偉大代表人物,揭示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西文化的相似性或差異性。本文盡可能全面的比較他們的異同,以期對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一點說明。
【關(guān)鍵詞】孔子蘇格拉底相同點不同點影響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94-01
中西文化開始接觸之后,西方傳教士把孔子思想帶到了歐洲,最早從17世紀開始,西方人開始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認為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代表了中國和西方文化的源頭。 那么,要了解中西文化的相似性或差異性,就有必要從中西文化的源頭——孔子和蘇格拉底處去尋找和比較。
1.相同點
——生活的時代相距不遠??鬃由诠?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91年,年73歲。蘇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卒于公元前399年,年71歲??鬃又槐忍K格拉底早出生80年。
——都生活于亂世之中??鬃由钤诖呵飸?zhàn)國時期,社會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戰(zhàn)亂頻繁,政治紛亂。蘇格拉底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時局動蕩,社會腐敗。
——均出身低微??鬃拥母赣H“叔梁訖”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蘇格拉底的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蘇格拉底曾經(jīng)自幼隨父學藝。
——沒有建立牢固的家庭關(guān)系。《論語·陽貨》中記載,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蘇格拉底說假如人們問他該不該結(jié)婚,他給的回答是無論結(jié)不結(jié)婚都會后悔。從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們與弟子的關(guān)系更緊密,家庭對他們的重要性反而排后。
——政治思想均不被采納,甚至因“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鬃釉卫眙攪浜笤馊讼莺Ρ慌艛D出魯國,其后孔子因堅持“仁”政歷經(jīng)14載不得重用,最后回到魯國專注于教育。史料記載,在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曾數(shù)番被困,“似喪家之狗”,甚至曾被暗殺過一次。蘇格拉底因支持“專政”招致大多數(shù)已經(jīng)過慣了民主生活的雅典人的反對,所以他不得不忍受同時代人拒絕其講學和人生目標失?。ǔ蔀橐粋€極有影響的幕僚)的痛苦。最后,蘇格拉底竟以不敬神、危害國家和敗壞青年的罪名被處死刑。
——均不注重對“自然”的研究,而是積極入世,致力于道德的研究,堅持人本主義,關(guān)心人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核心是“愛人”,本質(zhì)是一種實用人生哲學。而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目的在于“認識你自己”,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都熱心治世,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鬃右簧聵I(yè)在教育,理想在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改善社會秩序。蘇格拉底深刻揭露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兩人都以教育為主要事業(yè),但都“述而不作”,主要言行均在死后由弟子追錄。
——都畢生好學,廢寢忘食,但都認為自己一無所知?!白釉唬何嵊兄踉??無知也”。蘇格拉底則更強調(diào),他之所以被神認為是最智慧者,是因為他明白自己一無所知。
——在教育對象上,都是“有教無類”??鬃犹岢觥坝薪虩o類”。蘇格拉底施教對象不分貧富。
2.不同點
——對待音樂的態(tài)度不同??鬃幼杂紫矘?,音樂對于孔子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集體欣賞的音樂決定了集體的精神,個人的精神得到激發(fā)而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蘇格拉底則擔心音樂激發(fā)出來的熱情會擾亂人民的理性。
——在仁和德上,蘇格拉底比孔子走得更遠。蘇格拉底的是一種無限度的仁愛,是幾乎不可實現(xiàn)的理想??鬃邮怯邢薅鹊摹耙缘聢蟮?,以直報怨”,更具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
——道理和真理的分歧??鬃拥摹叭省笔且粋€宏大而切近的生活準則。孔子追求的是一種道理,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共識。蘇格拉底認為,需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真理,因此道德的問題就是真理的問題。
——關(guān)于死亡哲學,孔子敬而遠之,蘇格拉底則直面死亡??鬃印拔诽烀?,他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先思考“怎么活?”,用生來考究死,避免對“死亡”這一確切的命題予以窮究。蘇格拉底把哲學看成是預(yù)習死的一種活動,即“向死而生”。
——孔子審時度勢,善于變通,蘇格拉底義無反顧,果敢執(zhí)著。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善于審時度勢??鬃印笆赂改?,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善于適可而止。蘇格拉底在獄中,本有逃亡的機會,但他從容赴死。
3.對東西方哲學的各自影響及對跨文化交際的啟示
中國在孔子儒家文化熏陶下是一個崇尚集體主義和倫理道德的國家。在中國,人們注重團結(jié)合作,講求集體力量,個人價值要服從于整體,等級、規(guī)矩較嚴格。衡量個人品性時,也往往是以道德為準則,注重倫理道德,長幼尊卑有序。中國人性格大都含蓄內(nèi)斂,做事謹慎沉穩(wěn),但易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而西方人在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家的熏陶下,崇尚個性解放,以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價值為追求目標,崇尚民主、自由,更注重個人權(quán)益,追求平等。西方人個性較鮮明,富有創(chuàng)造力,說話直接,做事雷厲風行,獨立處理事情能力較強。
跨文化交際中,容易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因此,只有從源頭上了解東西方文化背景的異同,人們才能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就是“相互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跨文化間的交際才能自如地溝通。
參考文獻:
[1]艾蒲田.中國之歐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6.
[3]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長沙:岳麓書社,1993.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朱啟新.中國春秋戰(zhàn)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8]朱熹.四書集注·論語·述而[M].長沙:岳麓書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