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簡介:劉戈,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應用語言學碩士。(廣州/510303)摘要:近年來,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考試會對課堂教學、教育系統(tǒng)和社會產(chǎn)生影響。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考試的“反撥效應”。從范圍上說,反撥效應有微觀和宏觀兩種。從性質(zhì)來分,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效應。此外,研究者們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角度對反撥效應的運行模式進行了多維的描述。目前在對反撥效應的研究上主要存在著三個問題:(1)如何較好地收集基準數(shù)據(jù)和測后數(shù)據(jù);(2)對環(huán)境因素在反撥效應中的作用研究不足;(3)仍然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來證明那些受考試影響的因素也會對考試產(chǎn)生影響。
關(guān)鍵詞:考試;反撥效應;教育系統(tǒng);環(huán)境因素考試歷來都不是一個中立的過程,它總是會產(chǎn)生一定的結(jié)果??荚囁a(chǎn)生的最直接的結(jié)果之一就是它會影響教師和學生對待教與學的態(tài)度,從而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如果把考試當做是一個促進教學革新的手段,那么它的影響范圍除了教師和學生外,還包括學校的管理者、教學大綱的制定者、教材的編寫和出版者甚至是教學的研究者。這種考試影響教育過程的現(xiàn)象在應用語言學領(lǐng)域被稱為考試的反撥效應(washback effect)。對反撥效應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77年。Latham(1877) 認為考試不僅僅影響了教師、學生、家長和教材的編寫者,還影響了公眾對教育的看法。[1]從此之后,許多研究者開始研究考試對教學甚至對社會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考試會造成教師和學生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一些直接跟考試有關(guān)的內(nèi)容上,而忽視那些不直接跟考試有關(guān)的教學內(nèi)容。考試還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學習考試技巧而忽視真正的語言學習。這些考試對教學的影響在某些研究者看來是負面的。與此同時,不少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考試的正面影響。Morris(1972)指出考試是確保教學大綱實施的一個必要措施[2]。Wall & Alderson(1993)發(fā)現(xiàn)考試促使了新教材被引進教學領(lǐng)域[3]。由此可見,考試對教學的影響是雙向的。為此,本文在借鑒近期國內(nèi)外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從范圍、性質(zhì)和運行模式三個方面對反撥效應進行考察,并提出一些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反撥效應的范圍
從微觀的范圍來看,反撥效應是指語言測試對課堂教學的影響[4]。對教師來說,如果知道考試的內(nèi)容和方式,他們會基于這些內(nèi)容和方式開展教學并積極改進教學方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考試。同樣,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會因為要通過考試或想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更加努力學習??荚噷虒W的影響在高風險(high-stakes)的外部考試(external test)(如中國的高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日本大學入學考試,香港的英語證書考試,以色列的大學入學英語考試)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并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Buck(1988)在描述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的影響時說:“當一個考試對學生的前途很重要,而且考試的通過率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果的時候,教師和學生就會有意識地改變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以接近考試的要求。”[5]這樣的反撥效應既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除此之外,外部考試還是一種強有力的機制,政府和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外部考試的這種權(quán)威性來達到推行新大綱、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法的目的。因此,除了會不可避免地對考試的參加者(學生)和教師帶來影響外,外部考試還可以改變一些與考試有關(guān)的人的行為。這些人包括學校的主管人員、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由此可見,考試的影響范圍遠不止于課堂教學。這就是反撥效應的宏觀范圍。
從宏觀的范圍來看,反撥效應不僅包括考試對課堂教學的影響,還包括考試對教育系統(tǒng)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6]考試對教育系統(tǒng)的影響包括考試對教學大綱、教材以及教育政策的影響??荚囀且粋€推動教學大綱改革和實施的工具??荚嚨脑O計者使用考試來推動大綱的實施是為了促使學校根據(jù)教學大綱的內(nèi)容相應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這樣做可以確保教與學不偏離大綱的范圍,并且推動師生們在正確的教學目標下開展教學活動。同時,考試會促使出版商出版大量與考試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教材和幫助學生準備考試的練習冊,教師和學生會依賴這些針對考試而編寫的教材和練習冊來開展教學活動。這種考試對教材的反撥效應(textbook washback)在許多研究中得到了證實。Wall & Alderson (1993)在研究斯里蘭卡進行的英語O-level考試的反撥效應中發(fā)現(xiàn),因為此項考試的實施,新的教材被引入教學領(lǐng)域,這個結(jié)果與考試的設計者要加強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的目的是一致的。[7]考試還會對社會產(chǎn)生影響。Bachman & Palmer(1996)認為反撥效應是一個遠比考試對教學的影響更復雜的現(xiàn)象。評價一項考試所產(chǎn)生的影響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許多環(huán)境方面的因素,比如社會整體的價值觀,使用考試的教育系統(tǒng)以及考試有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8]中國是一個很重視考試和考試結(jié)果的國家,一些高風險考試(例如:高考,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不但對教學產(chǎn)生了較為明顯的反撥作用,而且對社會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最初制定和頒布四六級考試的目的在于檢驗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實施狀況。由于四級考試是我國目前由權(quán)威部門授權(quán)和推行的,在大學階段進行的大規(guī)模測試,很多高校都把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衡量學校教學水平以及與其他院校進行教學成果對比的重要指標。在社會上,四級考試的合格證已經(jīng)成為用人單位衡量畢業(yè)生能力的重要證件。許多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確表示不錄用沒有四級合格證的畢業(yè)生。因此,為了順利畢業(yè)以及畢業(yè)后能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許多大學生把通過四級考試當成了大學階段學習的首要目標。這項考試不但對大學英語教學,而且對社會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它從1989年推行至今引起了教學機構(gòu)和社會的高度關(guān)注。
二、反撥效應的性質(zhì)
?學科與專業(yè)?論語言測試中的反撥效應及研究方向 (一)正面的反撥效應
正面的反撥效應是指考試給教學帶來的有益影響。首先,考試能確保教學大綱和課程的實施[9]。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考試的內(nèi)容和大綱里的教學目標要一致[10]。因此,考試的構(gòu)念效度越高,能緊密地將教學目標和測試能力相結(jié)合,正面的反撥效應就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考試就能使教學活動不偏離大綱的要求,能促使教師教授大綱里的知識并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如果考試和教學活動之間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將有助于產(chǎn)生正面的反撥效應[11]??荚嚭徒虒W活動之間應該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關(guān)系,好的考試將會促使有益的教學活動的產(chǎn)生,同樣,好的教學活動也可以作為考試的一種方式??荚嚹艽偈拐n程和教學上的改變,這些改變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技能,而這些認知技能又包含在考試的范圍之內(nèi)。Messick(1996)認為教學與準備考試的活動之間的銜接應該是緊密的、無縫的。一旦這兩種活動之間不一致, 正面的反撥效應就很難產(chǎn)生。[12]同時,考試還是一個可以促使變化產(chǎn)生的杠桿[13]。改變考試能讓學生們迅速地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因此,課程和教學上的革新可以通過考試來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考試不再是一個依附于教學的工具,而是一個引領(lǐng)者。
(二)負面的反撥效應
負面的反撥效應是指考試對教學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第一,課程內(nèi)容因為考試而被縮小。教師和學生把教學內(nèi)容、目標和教材都集中在與考試有關(guān)的方面,而忽視那些不直接跟考試有關(guān)的教學內(nèi)容或只是使用一些旨在幫助學生通過考試的教材??荚嚈C制變成了教學機制,這是對教學大綱的一種歪曲。它造成了教師和學生把注意力從教授和學習語言轉(zhuǎn)移到了教授和學習考試技巧, 其表現(xiàn)是師生在課堂里大量地做模擬題而不是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這是典型的由考試所引發(fā)的應試教學,它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時間。辜向東(2007)發(fā)現(xiàn)了有的學校縮短課時或是停課準備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現(xiàn)象。它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教學而導致教學計劃不能按時完成。[14]應試教學還會使得教學目的變成了通過考試而不是學習語言。亓魯霞(2007)發(fā)現(xiàn)高考英語考試設立短文改錯題型后,學生們并沒有像考試的設計者所期待的那樣去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相反,他們更愿意去學習針對該題型的考試技巧和開展大量的備考活動[15]。這些現(xiàn)象反映了師生們更看重考試的結(jié)果而非學習和理解知識。同時,一些高風險考試使得部分教師失去了選擇課程的自主權(quán)。因為考試,教師要非常謹慎地對待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這樣會降低他們的適應和創(chuàng)造能力。
endprint
第二,如果考試的內(nèi)容和技巧與教學目標不一致,負面的反撥效應就會出現(xiàn)。[16]Alderson & Wall (1993)指出某項考試產(chǎn)生負面的反撥效應的原因之一就是該項考試所測試的內(nèi)容并不是師生愿意教和學的東西。這樣的現(xiàn)象說明該項考試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教學原理和課程目標。[17]Buck(1988)認為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應該是建立在對教學目標充分理解的基礎(chǔ)上的,而考試的作用就在于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18]因此,如果考試有較高的構(gòu)念效度,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學目標,那么就容易出現(xiàn)正面的反撥效應;反之,考試對教學的反撥效應就有可能是負面的。因此,有的研究者傾向于把反撥效應與考試的效度聯(lián)系起來。Heaton(1990)認為好的考試就會對教學產(chǎn)生正面的反撥效應,不好的考試就會產(chǎn)生負面的反撥效應。[19]Morrow(1986)和Frederiksen & Collins(1989)建議,通過考試所產(chǎn)生的正面的反撥效應程度來衡量考試的效度。[20][21]然而,反撥效應與考試的效度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呢?在以下考分污染的問題中會探討這一點。
第三,考分污染(test score pollution)也被看成是考試的負面效應。考分污染指的是任何影響考試分數(shù)真實性的因素[22]。Haladyna 等人(1991)認為考分污染有可能會導致考分提高或降低,但是這種分數(shù)的變化與考試本身的結(jié)構(gòu)是沒有關(guān)系的。[23]學校幫助學生準備考試的活動是導致考分污染的原因之一。這些活動包括教授學生考試技巧、縮小教學的范圍、教授那些跟考試有關(guān)的內(nèi)容來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分數(shù)。除此之外,考試的管理方式也會導致考分的污染。這主要包括考試的管理人員更改考生的答卷,在考試當天不讓一些成績差的考生參加考試,干擾考生的答題(給考生提示或者告訴考生答案)??挤治廴镜默F(xiàn)象說明了因為反撥效應是由考試引起的“一系列與人和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24]。考試只是這種現(xiàn)象中的一個因素,還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也會影響反撥效應。因此,考試的效度與反撥效應之間不一定存在著必然的關(guān)系。那些試圖在反撥效應與考試的效度之間建立必然關(guān)系的看法是一種過于簡單的觀點。
第四,考試給師生們造成了高度的焦慮感也被看作是負面的反撥效應,其表現(xiàn)在:首先,如果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要在公眾場合公布的話,教師就會感到高度的焦慮。這種現(xiàn)象在年輕的、教學經(jīng)驗不是很豐富的教師當中尤為明顯。其次,如果考試的結(jié)果對學生很重要,那么,考試就會引起學生的高度焦慮。Ferman(2004)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中等水平的學生所經(jīng)歷的焦慮度是最高的,因為他們在準備考試時所付出的努力最多,對考試的期望也最高。[25]考試的風險度會增加學生的焦慮度。Shohamy等人(1996)在調(diào)查了以色列的英語考試的反撥效應后發(fā)現(xiàn)對于此項考試,學生們都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焦慮感,因為考試的結(jié)果將會決定他們是否能上大學甚至能否找到工作。[26]
三、反撥效應的運行模式
縱觀近二十年來研究者們提出的反撥效應的各種運行模式,它們經(jīng)歷了一個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單向到雙向甚至是多向的過程。
Alderson & Wall(1993)采用了二分法提出了15點有關(guān)反撥效應的假設。[27]在他們的假設中,反撥效應的主要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主要過程是教與學,研究的重點是考試對課堂教學的影響。這個假設是在反撥效應微觀的范圍內(nèi)提出來的,它是一個相對靜態(tài)的模式。Hughes(1993)用三分法建立了反撥效應的運行模式[28]。他認為有必要將反撥效應的參與者、過程和結(jié)果這三者區(qū)分開來,因為考試有可能對這三方面產(chǎn)生影響。同時,他擴大了參與者、過程和結(jié)果這三方面的范圍,認為參與者不僅僅包括Alderson & Wall(1993)在反撥效應的假設中提到的教師和學生,還應包括學校的管理人員、大綱和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者、教學的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可能受到考試影響的人。反撥效應的過程就是參與者采取的任何有利于學習的行為,如教材的出版、大綱的編寫、教學法的變化、學習和使用考試技巧。反撥效應的結(jié)果是指學生的知識、技能或?qū)W習質(zhì)量的提高(例如語言的流利度或準確度的提高)。很顯然,這個模式包括了Bachman & Palmer(1996)所說的反撥效應宏觀(教育系統(tǒng)和社會)和微觀(教學)的范圍[29]。在這樣的理論基礎(chǔ)上,Hughes(1993)建立了一個反撥效應的運行模式[30]。首先,考試的性質(zhì)將影響參與者們對教學的態(tài)度,這些態(tài)度又會影響他們的教學過程,這些教學過程包括學生開展的跟考試有關(guān)的學習活動。這些學習活動會影響教學的結(jié)果。整個運行過程是:考試→(參與者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過程→教學結(jié)果。這是一個單向運行的動態(tài)模式。在這些觀點的基礎(chǔ)上,Beiley(1996)用圖表的方式建立了以下反撥效應運行的模型[31]。
圖1反撥效應運行模式圖
在圖1里有一個觀點是Hughes(1993)沒有提過的,即圖中那些受到考試影響的人員也會對考試產(chǎn)生影響。從圖1來看(即箭頭1,2,3,4所表示的),教師、教材的編寫者、大綱的制定者和研究人員都是會反過來影響考試的因素。這個觀點是Beiley(1996)對Hughes(1993)提出的單向運行的反撥效應機制的一個補充。圖1中顯示了兩個運行模式:一個是考試對教學和社會的影響,即反撥效應;另一個是教學和社會對考試的影響。這是一個雙向運行的動態(tài)模式。
黃大勇(2011)也提出過一個雙向運行的模式[32]。他認為不僅效應引入方(考試結(jié)果的使用者)會通過效應媒介(考試)來影響效應接受方(如教師、學生、出版商和社會上的考試培訓機構(gòu)),而且效應接受方也有可能通過效應媒介來影響效應引入方。在這個雙向運行模式中,黃大勇(2011)提到了環(huán)境因素對效應引入方、考試和效應接受方的影響。
四、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的展望
國內(nèi)外對反撥效應研究的歷史非常久遠,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現(xiàn)階段反撥效應的研究還存在著幾個方面的不足。首先,如何較好地收集基準數(shù)據(jù)和測后數(shù)據(jù)。這主要牽涉到收集這兩類數(shù)據(jù)的時間?;鶞屎蜏y后數(shù)據(jù)是指考試實施前后的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特征和情況。因為反撥效應屬于比較研究,所以只有將這兩類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才能證明反撥效應存在的真實性以發(fā)現(xiàn)考試與教學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Alderson & Wall(1993)發(fā)在一篇名為《反撥效應真的存在嗎?》的文章里認為,在各種有關(guān)反撥效應的研究過程中,反撥效應被當成一種理所當然存在的現(xiàn)象,以致于很少有人會質(zhì)疑它存在的真實性。因此,他們認為證實反撥效應在某個教育環(huán)境中存在的真實性是開展深入研究的基礎(chǔ)。[33]這就涉及基準數(shù)據(jù)和測后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比較的問題。在對斯里蘭卡的OLevel考試的研究中,他們就較好地收集和對比了基準數(shù)據(jù)與測后數(shù)據(jù)。這種研究方法確保了研究結(jié)果的信度,因為如果不對這兩類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就無法確定教學上的變化是由于考試而非其它因素引起的。收集基準數(shù)據(jù)需要研究者在時間上有一定的把握,應該是在某一項考試實施前進行收集。但由于目前很多反撥效應的研究都是在考試實施后才進行的,這就給收集較為純正的基準數(shù)據(jù)增加了難度。因為在考試實施后,那些跟考試相關(guān)的因素已經(jīng)開始或是正在發(fā)生變化。因此,反撥效應的研究者不但要與考試的實施部門和考試的設計者保持良好的聯(lián)系,還要與相關(guān)的教學機構(gòu)進行溝通以確保能在考試實施前收集到相關(guān)的基準數(shù)據(jù)。收集測后數(shù)據(j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收集數(shù)據(jù)的時間點的把握。如果考試實施的目的是課程革新,那么其反撥作用的過程則是緩慢的。因此,研究者應該在考試實施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后再去收集測后數(shù)據(jù)以研究考試是否有達到預期的反撥效應。這樣收集的測后數(shù)據(jù)要比在考試實施后立刻收集的數(shù)據(jù)更能反映反撥效應的作用。其次是收集測后數(shù)據(jù)的時間長度。Shohamy et al.(1996)在研究阿拉伯語考試和英語考試在以色列環(huán)境中的反撥效應時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前者的反撥效應變強而后者則變?nèi)?。?4]我國的英語高考在實施的早期就取得了較好的反撥效應[35],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對教學的反撥效應就非常有限[36]。這些研究說明一個考試的反撥效應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所以收集測后數(shù)據(jù)的時間不應太短。
endprint
反撥效應是一個由考試引起的“一系列與人和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37]。人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荚噷θ耍绕涫菍δ切┛荚囷L險的直接承擔者的影響跟環(huán)境因素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此,研究環(huán)境因素在反撥效應中的作用將最終有利于我們理解考試對人產(chǎn)生各種影響的原因。環(huán)境性因素分為內(nèi)部環(huán)境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因素。內(nèi)部環(huán)境指的是一些直接跟教學有關(guān)的因素,如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和經(jīng)歷、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結(jié)構(gòu)和學習策略、教學大綱的制定者、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商以及專門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員。外部環(huán)境指的是一些不直接跟教學有關(guān)的因素,它包括使用考試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和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運作的教育系統(tǒng)。這兩個環(huán)境是一個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關(guān)系,即實施考試的社會環(huán)境將影響和決定考試的使用和對考試結(jié)果的解釋。教育系統(tǒng)將決定教學環(huán)境和考試的制定者和設計者對待考試的態(tài)度和理念。這些因素會對內(nèi)部環(huán)境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因為內(nèi)部環(huán)境中的大部分人員都是考試風險的直接承擔者。因此,目前的反撥效應的研究大部分都聚焦于內(nèi)部環(huán)境,涉及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研究較少。這樣不利于揭示這兩種環(huán)境性因素在參與反撥效應的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進而弄清反撥效應產(chǎn)生的最終原因。
除此之外,反撥效應的運行模式也是一個需要關(guān)注的問題。Beiley(1996)和黃大勇(2011)都認為反撥效應是一個雙向運作的模式[38][39],即不僅考試會對教學和社會產(chǎn)生影響,教學和社會也會影響考試。Green(2007)指出考試的風險度將影響教師和學生對待考試的態(tài)度。同時,教師和學生對考試和教學之間的認識和看法也將影響反撥效應的性質(zhì)。[40]這是對一個考試與教學之間發(fā)生雙向影響的描述。這樣的雙向影響也體現(xiàn)在我國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四級考試對社會產(chǎn)生的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在于它成了社會上用人單位衡量畢業(yè)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學生們想通過四級考試的強烈愿望導致了各種作弊行為的出現(xiàn)。社會上甚至還出現(xiàn)了幫助學生通過四級考試的專業(yè)作弊機構(gòu)。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四級考試委員會改變了以往只使用A、B兩種試卷,改用在一個考場里使用多套試卷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杜絕作弊現(xiàn)象。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考試先影響社會,社會又反過來影響考試形式的例子。現(xiàn)階段大部分對反撥效應的研究依然停留在探討考試對各種教學因素和社會產(chǎn)生影響的層面上。而關(guān)于一些受考試影響的因素是如何對考試產(chǎn)生影響的實證研究還很少。這就意味著目前對反撥效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聚焦于反撥效應雙向運作系統(tǒng)的一半。而對另外一半的研究還有待進行。只有比較具體地描繪出這個雙向系統(tǒng)的運作模式后,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反撥效應的本質(zhì),進而探索出一條有效減少負面反撥效應,提高正面反撥效應的途徑,真正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Latham, H.On the Action of Examinations Considered as a Mean of Selection[M].Cambridge:Deighton, Bell and Company,1877:6.
[2]Morris, B.Objectives and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Studies in Educational Theories[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2:71.
[3][7]Wall, D.& Alderson, J.C.Examining Washback: The Sri Lankan Impact Study[J].Language Testing, 1993, 10 (1): 41-69.
[4][17][27][33]Alderson, J.C.& Wall, D.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4 (2):115-129.
[5][18]Buck, G.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J].JALT Journal, 1988, 10 (1):12-42.
[6][8][29]Bachman, L.F., & Palmer, A.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47-89.
[9]Andrew, S.The Washback effect of Examinations: Its Impact up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Curriculum Forum, 1994,(1):44-58.
[10][16]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23-30.
[11][12]Messick, S.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3): 241-256.
[13]Pearson, I.Tests as Leaves for Change.ESP in the Classroom: Practice and Evaluation[M].London: Modern English, 1988:34-46.
[14]辜向東.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撥效應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7(4):119-125。
[15]亓魯霞.高考英語的期望后效與實際后效——基于短文改錯題的調(diào)查[J].課程?教材?教法,2007,27(10):43-50.
[19]Heaton, G.B.Writing English Writing Tests[M].Second edition: London: Longman, 1990:102.
[20]Morrow, K.The Evaluation of Test of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Innov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London: NFER/Nelson, 1986:103-105.
[21]Frederiksen, J.P.& Collins, A.A System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Test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18 (1): 27-32.
[22][23]Haladyna, T.M., Nolen, S.B., Hass, N.S.1991.Raising Standardized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and the Origins of Test Score Pollu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5: 2-7.
endprint
[24][37]劉曉華,辜向東.國內(nèi)外反撥效應實證研究二十年回顧[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3(1):4-17.
[25]Ferman I. The washback of an EFL National Oral Matriculation Test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A].In: Cheng L.,Watanabe Y. & Curtis A.(Eds) .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C].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91-210.
[26][34]Shohamy, E., DonitsaSchmidt, S., Ferman, I.Testing Impact Revisited: 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 1996,13 (3): 298-317.
[28][30]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 2000.Unpublished manuscript[D].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37-42.
[31][38]Bailey, K.M.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257-279.
[32][39]黃大勇.構(gòu)建語言測試效應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J].現(xiàn)代外語, 2011, 34(3):296-302.
[35]Li, X.How powerful can a language test be?The MET in China[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90, 11(5):393-404.
[36]亓魯霞.愿望與現(xiàn)實:中國高等院校統(tǒng)一招生語言考試的反撥作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0]Green, A.IELTS Washback in Context: Preparation for Academic Writing in Higher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9.
(責任編輯陳志萍)
endprint
[24][37]劉曉華,辜向東.國內(nèi)外反撥效應實證研究二十年回顧[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3(1):4-17.
[25]Ferman I. The washback of an EFL National Oral Matriculation Test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A].In: Cheng L.,Watanabe Y. & Curtis A.(Eds) .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C].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91-210.
[26][34]Shohamy, E., DonitsaSchmidt, S., Ferman, I.Testing Impact Revisited: 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 1996,13 (3): 298-317.
[28][30]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 2000.Unpublished manuscript[D].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37-42.
[31][38]Bailey, K.M.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257-279.
[32][39]黃大勇.構(gòu)建語言測試效應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J].現(xiàn)代外語, 2011, 34(3):296-302.
[35]Li, X.How powerful can a language test be?The MET in China[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90, 11(5):393-404.
[36]亓魯霞.愿望與現(xiàn)實:中國高等院校統(tǒng)一招生語言考試的反撥作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0]Green, A.IELTS Washback in Context: Preparation for Academic Writing in Higher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9.
(責任編輯陳志萍)
endprint
[24][37]劉曉華,辜向東.國內(nèi)外反撥效應實證研究二十年回顧[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3(1):4-17.
[25]Ferman I. The washback of an EFL National Oral Matriculation Test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A].In: Cheng L.,Watanabe Y. & Curtis A.(Eds) .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C].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91-210.
[26][34]Shohamy, E., DonitsaSchmidt, S., Ferman, I.Testing Impact Revisited: 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 1996,13 (3): 298-317.
[28][30]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 2000.Unpublished manuscript[D].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37-42.
[31][38]Bailey, K.M.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257-279.
[32][39]黃大勇.構(gòu)建語言測試效應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J].現(xiàn)代外語, 2011, 34(3):296-302.
[35]Li, X.How powerful can a language test be?The MET in China[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90, 11(5):393-404.
[36]亓魯霞.愿望與現(xiàn)實:中國高等院校統(tǒng)一招生語言考試的反撥作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0]Green, A.IELTS Washback in Context: Preparation for Academic Writing in Higher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9.
(責任編輯陳志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