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
一、 歐盟對華反傾銷現狀及特征
(一)歐盟對華反傾銷的數量越來越多、占比越來越高
歐盟是對華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和地區(qū)之一。根據WTO公布的數據,從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歐盟共對外發(fā)起208起反傾銷立案調查,其中最大的對象國就是中國,高達87起,占歐盟反傾銷立案調查總數的41.8%。
從年度數據上看,2009年至2013年,歐盟對華發(fā)起反傾銷及反規(guī)避立案調查的數目之和分別是7起、10起、11起、11起和5起。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歐盟對華的反傾銷調查數目及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1)。2007年和2010年,歐盟對華反傾銷立案調查所占比例已經分別高達77%和67%,而2013年,在歐盟發(fā)起的5起反傾銷調查中,有3起是針對中國產品的。這不僅說明中國是歐盟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對象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盟在反傾銷調查方面的對華歧視。
從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情況來看,自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歐盟共采取149起反傾銷措施,其中針對中國的有66起,占總數的44.2%,位列第一;針對印度、泰國各10起,分列第二;針對俄羅斯9起,排在第三位。而在中國共遭受的565起反傾銷措施中,對中國實施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是印度,為102起,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國有84起,歐盟78起,僅次于美國,排名第三位??梢姡鄬τ跉W盟來說,無論是發(fā)起的反傾銷立案調查,還是最終采取的反傾銷措施,最大的對象國都是中國。
(二)歐盟對華反傾銷措施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金額越來越大
歐盟對華反傾銷的產品范圍廣泛,五礦化工、紡織品、機電產品、食品藥品、輕工產品均有所涉及,大到板材、固件、無縫管等鋼鐵產品,小到打火機、蠟燭、味精等生活必需品,可見歐盟對華反傾銷涉及的產品不分巨細,只要出口到歐盟市場的產品均有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可能性。
雖然涉案產品范圍廣泛,但是各類別產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頻率不盡相同,在眾多產品中五礦化工及機電產品仍然是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重點產品。從表2中可以看到,中國面臨反傾銷立案調查的商品類別中,分布在前五位的依次為第十五類賤金屬、第六類化工產品、第十六類機電產品、第十一類紡織品以及第七類塑料、橡膠制品。歐盟對中國調查的情況也大抵如此,基本上都是化工、鋼鐵、金屬、紡織產品等。五礦化工產品是歐盟對華提起反傾銷調查的最主要產品,占調查總數的近50%。這類產品一般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行業(yè)一旦運行,需要巨額的資本,并且適應市場供求變化的調整能力也比較差,因而在面臨競爭時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近些年,中國的五礦化工產品出口增速較快,且價格監(jiān)控機制不健全,因而遭受反傾銷調查比較多。
比較歷年被訴產品類別,不難發(fā)現,國外某些行業(yè)長期利用反傾銷來對抗中國的同類出口產品,使本該在遭遇不公平貿易時期使用的反傾銷措施常態(tài)化,成為這些行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的組成部分。此外,歐盟還經常會就同類產品的多個稅則號進行反傾銷調查,往往導致更多的企業(yè)被卷入其中,波及的范圍十分廣泛。
(三)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多以征收反傾銷稅結案,且稅額較高
根據歐盟反傾銷法的規(guī)定,反傾銷調查主要有3種結案方法,分別是征稅、承諾和中止。近年來,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結案方式呈現出征稅案件在全部案件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價格承諾結案以及中止案件比重有所下降的變化特點。而且,歐盟對華征收的最終反傾銷稅稅率也不斷提高。例如,2010年9月,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無縫不銹鋼管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11年6月29日,歐盟作出反傾銷初裁,中國企業(yè)被征收48.0%-71.5%的臨時反傾銷稅。12月20日,歐委會發(fā)布公告,對中國輸歐不銹鋼無縫鋼管征收48.3%-71.9%的最終反傾銷稅。按照這么大的幅度被征收反傾銷稅后,這些產品就很難再進入歐盟市場。
歐盟的反傾銷期限常常會給中國的出口產品帶來長久阻礙。根據歐盟習慣做法,一旦某種產品被裁決征收反傾銷稅后,這一稅率將會持續(xù)5年,期限屆滿后歐盟會尋求再次延長期限。2010年10月,在原審案件其他國家涉案產品的反傾銷稅已終止的情況下,歐洲緊固件工業(yè)協會對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該產品提出日落復審申請。據商務部網站消息,2012年1月9日,歐委會發(fā)布公告,經過日落復審調查,決定繼續(xù)對來自于中國的不銹鋼緊固件征收11.4%-27.4%的反傾銷稅。歐盟對中國產品征收越來越高的反傾銷稅,其目的已不再僅僅是抵消、防止傾銷,維持正常的貿易秩序,而是通過這種高額反傾銷稅,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之最終退出歐盟市場。
(四)歐盟對華反傾銷具有顯著的帶動示范效應
歐盟對中國的反傾銷具有示范效應,會產生連鎖反應,很多其他國家紛紛加入對華反傾銷的陣容,中國遭遇反傾銷的案件呈不斷上升趨勢。
歐盟有28個成員國,只要有一個成員國提出反傾銷指控,就會在歐盟內部28個成員國間產生連鎖反應。而一個產品一旦被征收反傾銷稅,其效力遍及整個歐盟內部,這使得一些不愿意對中國采取反傾銷措施的成員國家也無能為力。此外,歐盟作為傳統(tǒng)的經濟強國,其經濟行為更具有示范效應,尤其為各國所關注。事實上,有些產品被世界各國多次提起反傾銷調查,如中國產自行車曾先后十幾次遭受歐盟、美國、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等各國的反傾銷調查,中國鞋類的情況更為嚴重,遭受各國反傾銷調查有二十余次之多。
連鎖反應不僅僅局限于同種產品上,更表現在各國對中國出口產品肆無忌憚地采取反傾銷措施上。近些年,印度、阿根廷、巴西等越來越多的國家對華頻繁地發(fā)起反傾銷調查,中國企業(yè)深陷其中。
二、 歐盟對華頻實施反傾銷的原因
(一)歐盟對華反傾銷的非經濟原因
1.歐盟復雜的內部國別結構。在目前歐盟28國中,北歐板塊和英愛板塊的成員國因為與我國經濟存在較強的互補性而堅定地主張自由貿易,希望與中國相互開放市場;制造業(yè)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南歐板塊則主張采取保護貿易政策;另外還有一些國家屬于“搖擺派”,如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等,在涉及自身利益時,態(tài)度往往會發(fā)生轉變。斯洛文尼亞在紡織行業(yè)有不少企業(yè),因而在紡織品方面主張保護貿易,在鞋的問題上又支持自由貿易。endprint
歐盟東擴后,新加入的東歐10國在經濟結構上與我國十分相似,因此具有相同的競爭優(yōu)勢,如國內投資環(huán)境不斷改善、勞動力成本低廉、制造業(yè)比較發(fā)達等。而且,東歐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比較落后,同中國的貿易逆差較大,所以更愿意采取保護貿易政策,為了支持和幫助這些國家,歐盟的對外貿易政策也勢必會越來越嚴格。
2. 歐盟的共同決策機制。盡管各成員國在對華貿易政策上具有分歧,但歐盟的一致性行動原則則偏向形成對華的貿易保護。如在歐盟對華皮鞋是否采取反傾銷措施投票中,12個國家投了反對票、8個國家贊成、5個國家棄權,根據歐盟相關規(guī)定,5張棄權票視為贊成,盡管反對制裁的國家居多,但最終以13:12的表決結果向中國皮鞋征收反傾銷稅。也就是說,在歐盟共同決策機制的情況下,中國與少數國家的經濟矛盾很有可能演變成中歐雙邊的矛盾,而不管其他國家是否愿意被卷入這樣的糾紛之中。
3. 歐盟強硬的貿易戰(zhàn)略。2010年6月,歐盟公布了《歐盟2020》戰(zhàn)略文件,表達了歐盟深切的憂患意識和勵精圖治的決心和方案。隨著歐盟貿易新戰(zhàn)略的逐步實施,歐盟對華貿易戰(zhàn)略將逐步趨向強硬。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認為,開放的經濟并不等于不設防的經濟,因此歐盟需要更好地監(jiān)督貿易伙伴的承諾并且繼續(xù)采取貿易救濟手段以制衡過度的補貼或者傾銷行為。他還暗示,在今后的5年將會采取更強硬的方式幫助歐盟企業(yè)開拓國外市場,甚至可以增加在WTO提起訴訟和磋商的數量。
4.中國“入世”承諾?!吨袊胧雷h定書》中存在一些超WTO(WTO-plus)義務條款,最受關注也是至今影響最大的為 “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規(guī)定。 “非市場經濟地位”為一些國家對我國發(fā)起反傾銷指控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絕大多數國家在對我國進行反傾銷調查時都采取“替代國”等歧視性做法,這樣做的好處是隨意地發(fā)起反傾銷調查卻不用承擔舉證責任,“非市場經濟地位”對我國出口企業(yè)的定價策略及反傾銷應訴形成很大的障礙。
(二)我國企業(yè)在國際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出口產品結構存在問題。從出口市場的集中程度來看,我國直接出口和經香港轉口的出口中有65%的目標市場是歐美,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對某一地區(qū)的出口量較大且增速較快,勢必會對當地市場造成極大沖擊,易成為反傾銷調查的對象。就出口產品結構而言,我國出口的主要產品集中在化工、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領域以及機電、電子等低附加值領域,這些產業(yè)大都與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緊密相聯。近年來,歐盟經濟不景氣、失業(yè)率上升,為了維持本國的就業(yè)率,勢必會通過反傾銷等措施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口,對本國相關產業(yè)實施貿易保護,我國出口的許多商品也就首當其沖,成為反傾銷的對象。而且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許多其他的發(fā)展中國家都可以生產,因而歐盟對我國的產品依賴程度不高,使得它能夠而且敢于對我國的產品進口進行限制。
2.我國出口企業(yè)國際營銷戰(zhàn)略的失誤。我國出口企業(yè)普遍規(guī)模較小,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全局把握能力,因此在制定國際營銷戰(zhàn)略時往往存在失誤。表現在:一是過度的價格競爭。長期以來,我國的出口企業(yè)一直實行薄利多銷的出口戰(zhàn)略,缺乏市場規(guī)劃,習慣性地采用低價競爭開拓市場,這就給其他國家以“低價傾銷”的印象,容易將自身拖入傾銷的困局。二是缺乏宏觀掌控能力。一些企業(yè)不能夠把握國際市場和進口國的行情,并及時調整出口商品的數量及價格,致使某些商品在一定時段內大量涌入歐盟市場,增大了歐盟對華反傾銷的可能。
3.我國企業(yè)缺乏有效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一般來說,國外某一行業(yè)對進口產品提出反傾銷調查前,大約需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準備有關申訴材料,這段時間會表現出一些征兆,如果有健全的反傾銷信息預警機制,就可以通過減少出口、提高價格、協商談判等方式避免其提出反傾銷調查。但是多年來中國企業(yè)幾乎沒有這樣的信息預警機制,以這樣的狀況參與國際競爭,當然無法避免國外的反傾銷指控。
4.我國企業(yè)拒不應訴或應訴不力。在反傾銷貿易大戰(zhàn)中,最終吹響勝利號角的國內企業(yè)寥寥可數。究其原因,部分企業(yè)臨陣脫逃或消極應訴是反傾銷案件中敗訴的原因之一,而費用昂貴、手續(xù)復雜、結果不明朗則成為這些未應訴企業(yè)的借口。在缺乏強有力行業(yè)協會協調的情況下,一旦面對反傾銷指控,各企業(yè)之間利益博弈和“搭便車”現象非常嚴重。這種情況不僅惡化了中國企業(yè)的國際經營環(huán)境,更有可能導致對華反傾銷的連鎖反應。
三、我國企業(yè)對歐盟反傾銷的應對之策
(一)充分考慮到歐盟內部利益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針對歐盟內部不同國家采取的不同對華貿易立場,可以制定不同的應對方案。如北歐、西歐等發(fā)達國家是歐盟內部貿易自由化陣營,要積極爭取他們的支持;而對于保護貿易呼聲較高的南歐、東歐等國家,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如緩解中國對其貿易順差過大或貿易順差增長過快的問題,以削弱歐盟內部的反對力量。
以紡織品問題為例,德國支持中國,因為德國國內有很多重要的零售商,他們愿意進口廉價的紡織品進行零售。但德國的觀點遭到了一些輕紡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如意大利、法國)的反對,因為中國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歐盟各方對中國貿易的利益要求不同,難以形成合力對中方施加壓力,所以,盡管中方在反傾銷問題上面臨的是整個歐盟,單個成員不能控制歐盟層面的決策,但是可以通過單個成員國來影響歐盟決策的過程。政府可以通過政治、經濟手段,游說歐盟各利益集團,分散和瓦解歐盟內部力量。特別是當產業(yè)利益與消費者利益沖突時,要積極游說,爭取消費者利益集團對我國的支持。
(二)出口企業(yè)要把加快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放在第一位
要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就要樹立品牌意識、增加產品特色。企業(yè)應從全球產業(yè)鏈的加工制造環(huán)節(jié)向研發(fā)設計環(huán)節(jié)轉型,將業(yè)務范圍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即從加工制造環(huán)節(jié)做起,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逐漸參與到研發(fā)設計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研發(fā)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形成自身的研發(fā)設計能力。這也是我國加工貿易從OEM (代工)到ODM(參與設計)再到OBM(自主研發(fā)、自有品牌)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endprint
(三)防止低價競銷
中國出口企業(yè)所具有的“價格優(yōu)勢”,有很多是因為沒有嚴格執(zhí)行勞動、環(huán)保、社會保障和安全生產的規(guī)范而降低生產成本造成的。低廉的出口價格來自企業(yè)非正常經營獲得的低成本,因而這類企業(yè)易遭致反傾銷。另外還有一些中小企業(yè)在生產和出口時盲目跟風,在出口市場達到飽和后又急于低價拋售商品以清除庫存積壓,這種做法不僅損害自身以及其他國內同行的利益,而且還破壞了進口國市場的競爭秩序,給進口國留下中國企業(yè)低價傾銷的印象。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yè)表現在能夠遵紀守法、理性運營、敢于擔當社會責任、執(zhí)行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勞工標準及環(huán)保要求,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及有效的管理機制來節(jié)約成本,獲得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并非是靠低價競爭來打開國際市場。
(四)實行市場多元化和跨國投資的戰(zhàn)略
相同產品涌入同一個市場必然會造成激烈的競爭局面。中國產品的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頻繁遭遇來自歐美等國的反傾銷調查便不足為奇。但是中國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會因為被征收反傾銷稅而消失,涉案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減弱后勢必喪失進口國市場。因此中國的出口企業(yè)應當實行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優(yōu)化出口結構,在保持傳統(tǒng)出口市場的基礎上大力開發(fā)新市場,以降低反傾銷的風險,實現產品可持續(xù)出口。
(五) 敢于應訴并善于應訴
從已有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獲得單獨稅率或零關稅的企業(yè)往往是敢于應訴的企業(yè),而不積極應訴甚至不應訴的企業(yè)往往最終獲得高額的普遍稅率,一些不去應訴的企業(yè)最終甚至被裁定征收稅率高達100%以上的反傾銷稅,徹底喪失了該國的市場。可見,面對國外反傾銷調查時,積極應訴才是上策,不應訴等于不戰(zhàn)而降,不應訴等于放棄市場。
企業(yè)不僅要積極應訴,還要善于應訴。第一,要及時聘請有經驗的國內外律師。反傾銷案件通常比較復雜、專業(yè)性極強、歷時又比較長,中國企業(yè)很難在沒有律師的幫助下獨立應訴。聯合聘請國內外律師協同辦案,既有利于節(jié)約企業(yè)的應訴成本,也有利于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企業(yè)的實際情況提出有利的抗辯意見,取得最佳的應訴結果。第二,要積極與進口商和產品用戶合作。中國企業(yè)可以調整應訴策略,同國外進口商和產品用戶積極溝通、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從損害共同利益、降低整體經濟效率的角度向主管部門提出抗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損失。如歐盟對華自行車零部件反傾銷案中,中國企業(yè)聯合歐盟自行車零部件進口商以及歐盟自行車進口商,并充分瓦解申訴方的部分企業(yè),結果53%的申訴企業(yè)中途撤訴,案件以無稅結案。
此外,還要對已執(zhí)行案件進行跟蹤、搜集相關信息。例如反傾銷措施還包括期中和期末復審,期末復審是歐盟對華反傾銷措施中常常采取的手段,相關企業(yè)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申請“市場經濟地位”或個別待遇,決不能在一個案件做出并執(zhí)行裁決后就聽之任之,而是要關注其最新動向,繼續(xù)搜集相關信息,爭取在期末復審中獲得比較有利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Tivig Thus Nelda & Walz Uwe, Market Share, Cost-based Dumping, and Anti-dumping Policy[J].2000,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
[2] Wallenstein.Immanuel,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The States,the Movement and the Civi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p38.
[3] 王晰、張國政,1995-2007年歐盟對華反傾銷實踐定量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9年第6期,第123-128頁.
[4] 楊勵,歐盟對華反傾銷與中國的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08年第4期,第48-49頁.
[5] 沈四寶,企業(yè)低價競銷與法律規(guī)制——反傾銷視野下的對外出口低價競銷原因分析和法律規(guī)制[J],國際貿易,2006年第3期,第62-6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