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廣播,看似貧窮實乃富足的媒介

2014-08-27 18:31李宏
中國廣播 2014年7期

李宏

【摘要】2014年國際廣播特寫會議除賞聽討論節(jié)目、介紹廣播特寫創(chuàng)作方法外,重點展示了上一年度廣播人在多媒體時代的探索成果,研討廣播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本文綜述了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瑞典廣播人的跨媒體項目,以及各國廣播人關于融媒體時代廣播如何發(fā)展的主要觀點,并介紹了新人獎、終身成就獎和尼古萊銀柱獎的獲獎人物和作品。

【關鍵詞】廣播特寫 跨媒體項目 App 廣播特質 不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G229【文獻標識碼】A

國際廣播特寫會議(以下簡稱IFC)成立于1974年,每年召開一次,每次在不同的國家舉辦。全球各地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在一起賞聽評論節(jié)目、交流探討廣播的發(fā)展。今年的會議2014年5月11~15日在德國萊比錫召開,來自歐洲各國和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150多位代表出席。

讓聽眾成為用戶——新鮮多樣的跨媒體廣播特寫

加拿大資深廣播特寫制作人克里斯 布魯克斯介紹他的跨媒體項目《Inside Outside Battery》

與往屆不同,本次會議拿出一半的時間展示了上一年度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瑞典、瑞士6個國家廣播人的跨媒體項目。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加拿大Battery電臺克里斯·布魯克斯帶來的《炮臺內外徒步探險》(Inside Outside Battery),他為自己這個App項目所寫的廣告詞是:“放下收音機,系好鞋帶!徒步穿行這個互動的特寫?!?/p>

Battery,是加拿大紐芬蘭島圣約翰市內的一個社區(qū),山勢陡峭,像該城的門戶,此處譯為“炮臺”。收聽《炮臺內外徒步探險》不必用收音機,只需要帶上耳機走入這個城市。你可以從這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地點開始,走到什么地方耳機里就會播放關于這個地方的廣播特寫。各種類型的節(jié)目、音樂、歌曲、文學、詩歌、時事新聞、調查性報道,告訴你這個地方有什么值得看的,可能是一個建筑的歷史,也可能是一個藝術家的經歷,還可能是住在那里的居民為你講述他自己的故事。在演示現場,當“我們”走到碼頭時,“我們”聽到了克里斯·布魯克斯2003年制作的經典廣播特寫《禁捕鱈魚十周年》。有意思的是,你可能會在這個特寫里遇到當地的藝術家,他為你指點他畫中風景的實際位置;你還會聽到當地小說家創(chuàng)作的令你毛骨悚然的鬼故事……當然,只要你不想聽,你換個方向,節(jié)目就會自動轉換。整個探險的過程你不必開機也不必關機,更不用自己去選擇,你只要隨心所欲地行走,節(jié)奏由你自己把握,方向由你自己掌控,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會自動根據你所在的位置為你播放節(jié)目,在你雙眼飽覽這個城市的外在風光時,廣播耳語般地為你講述這個城市內在的故事,陪伴你穿行整個城市,深度了解她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氣質?!澳憧赡軙]上眼睛,但你不會合上耳朵”,克里斯·布魯克斯這樣說。

當然,這樣的收聽方式需要依靠智能手機,并且只局限于你走入Battery所在的這個城市。你需要把這個App下載到手機里,就可開始這個“音頻的徒步探險”。手機的頁面頂端顯示這樣一行字:“傾聽這里”(Hear about Here)。克里斯·布魯克斯是這個城市的居民,是加拿大資深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在國際廣播界很有影響,他拿遍了國際上所有與廣播相關的獎項,并且始終充滿了創(chuàng)新精神。每次聽他的新作品你都會發(fā)現他在超越自己。從2009年開始,他已經不再滿足廣播特寫自身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是開始多媒體融合項目的試驗。《炮臺內外徒步探險》2013年10月推出,擁有潛在用戶8.4萬,是由2012年的在線廣播特寫《這里說——地圖故事》(【Here】Say——a story cartography)發(fā)展而來的??死锼埂げ剪斂怂狗Q自己這個新型廣播為“景觀特寫”(A Landscape documentary or a Place-based feature)。

巖斯·亞里許(左一)和他的團隊在介紹跨媒體項目

《M10號電車上的乘客》

德國RBB電臺(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呈現的多媒體項目《M10號電車上的乘客》也令人耳目一新。這個項目講述的是柏林M10號電車上乘客的故事。節(jié)目中乘客們隨意地談論他們做什么,他們要去哪里,他們的感受和向往。每個故事5分鐘,按照21個關鍵詞被劃分在相應的專題里,比如,陌生、幫助、海港、日常、無能為力、懷疑、信念、性愛、畫像、擁擠、黑夜、憤怒,等等。用戶可以任意選擇在線點聽,這輛“M10”就好像一臺“廣播特寫機”,只要你愿意,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為你播放。不同的是,每個故事都配有黑白照片,仿佛“看得見”聲音。其實,“看不見”是廣播的一大優(yōu)勢,采訪對象因為“看不見”而向廣播記者敞開心扉,告訴你心底的秘密。所以,這個項目組的設計人員特意使用黑白照片而不是彩色片,刻意隱去講話人的面孔,巧妙地把網絡的形象與廣播的神秘結合在一起。其實更為有意思的是:你似乎看見的M10這輛電車、車廂里的情景、車外的風景,你甚至似乎看見了講故事這個人的腳、手、肩膀、背影,但你始終看不見他的臉。

《M10號電車上的乘客》由德國著名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巖斯·亞里許負責,他帶著三位年輕人納丁-克魯匝勒、珍妮·馬利巴赫和約翰內斯·尼克曼共同制作。高品質的聲音、實用而時尚的話題,融視頻優(yōu)勢與廣播特點為一體的新形態(tài),使這個節(jié)目深受德國青年的喜愛。

《讓廣播實現“可視化”》是英國垂樹(Falling?Tree)?廣播節(jié)目制作公司創(chuàng)辦人艾倫·豪爾講座的題目,他呈現的《微特寫》(Short Cuts)是為了探索在數碼空間里如何讓傳統(tǒng)廣播節(jié)目變得更加吸引人?!段⑻貙憽酚玫氖呛喍痰闹v故事的格式,嘗試著將廣播和多媒體融合,包括音頻的和視頻的、線性的和互動的,《微特寫》每星期二下午也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艾倫·豪爾坦承這些巧妙又迷人的嘗試在新的發(fā)現和失敗之間徘徊。但是他說:“今天,若要吸引新的聽眾,沒有別的途徑,只能不斷嘗試。”

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的馬利安尼克·貝洛特以《你為什么要拍我煮咖啡?》為題,介紹了一部獲獎的關于廣播特寫制作者的多媒體作品。三位廣播特寫制作人——邁赫迪-阿后蒂格、安琪麗-替巴和貝婭特麗絲-萊卡——在反思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展示他們將新聞變成藝術的激情和作品。貝洛特在2008年曾以在網絡電臺播出的廣播連續(xù)劇《魚缸》獲得歐洲最佳廣播劇獎。

英國《衛(wèi)報》的多媒體項目編輯弗朗西斯·帕內塔以《數字世界》為題,通過她的三個作品《你身上的襯衫》——一個令人不安的關于孟加拉國服裝行業(yè)的特寫,《飛行途中》——一個逼真的、充滿數據的關于全球航空業(yè)的互動作品,《碎片》——一個華麗的、360度的、從倫敦最高的摩天大樓的頂端俯瞰整個倫敦的全景圖,闡述了她對未來的數碼廣播的見地:將收音機文檔轉化為網絡文檔,有效利用數碼分布潛能,媒體人要轉型應當奉行“數碼當先”。

法國、英國媒體人展示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也讓與會者在驚嘆之余不停地發(fā)問:這些作品還是廣播特寫嗎?或許是另一種多媒體格式?廣播會逐步走向視頻化嗎?廣播是否會漸漸衰退成為一個單純的視頻配音?

每次講座都有問答討論環(huán)節(jié),每一次都非常熱烈,話筒在現場150位與會代表手中流轉,總是在被主持人多次叫停后才安靜。最熱烈的討論發(fā)生在《解放我們的大腦——大辯論》現場,150人圍坐在一起辨論:廣播真的要視頻化嗎?廣播的下一步如何發(fā)展?我們廣播人如何面對這個新的飛速變化的世界?觀點不同的人針鋒相對,甚至唇槍舌劍……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位發(fā)言人的觀點,實錄在此。

瑞士的多媒體學者托馬斯-威貝爾說:“既然我們都認為,至少一部分人認為,廣播節(jié)目需要進入數字領域,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們開始行動呢?第一,缺乏洞察力。數字革命對當今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90年前廣播誕生對當時世界的影響,許多同行和經理們仍然沒有弄清楚這一點。第二,缺乏能力。缺乏解決與數字相關問題的能力,與多媒體制作人之間沒有共同言語,更難說合作。第三,技術障礙。目前新技術和新平臺高速涌現——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程序、游戲化、超大數據……沒有誰會忽視目前這個超媒體世界。它規(guī)模大、多樣化、格式新、多學科交叉,社會覆蓋面廣。我們中許多人在廣播這個行業(yè)中工作的時間太久了,即使沒有任何障礙,他們也很難想象什么會變成可能?!?/p>

德國獨立廣播節(jié)目制作人海爾默特·科派茨基認為:“本次會議展示的某些作品隱含著這樣一層意思:‘讓廣播特寫得以生存的靈丹妙藥是廣播的可視化。我覺得這意味著放棄廣播不可視化的主要價值。本來,廣播能在聽眾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形象,使聽眾參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成為作者的助手。假如認為廣播的手段過于單調,是否應該增加畫面來豐富它。舉一個例子:去年在法蘭克福舉辦了阿爾伯來許特·杜勒爾(1471年~1528年)的繪畫和木刻作品展覽。其中許多作品只有黑白兩色。為了使畫更具吸引力,策展人給畫上了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在展覽會上,你可以對兩種不同的處理加以對比。不難發(fā)現,給原作上色以后,其質樸典雅的特點消失了,成了米老鼠式的動畫。這是藝術上的自殺?,F在,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一言以蔽之,我要求在一個廣播特寫里聽到的是:作者和他的聲音(當然是廣義上的)、他的語調、他的幽默、他的荒唐、他的怪誕……他的全部個性。這些通過耳朵接收到的人情化的信息,不需要什么‘可視化。這個訴求并非懷舊,一點都不是?,F在我每天都在利用這神奇的工具——互聯(lián)網帶來的便利。但是不管將來在哪一個平臺上操作,廣播這一行的基本價值決不能丟棄。以少勝多,簡單就是豐富!廣播,我們那看似貧窮實乃富足的媒介!”

是的,廣播人要充分運用新媒體,但是一定要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無論在哪個新技術平臺上運作廣播,都要傳揚廣播的基本特質。這樣,廣播才能具有別的媒介不可替代、無法復制的獨特性和魅力。

職業(yè)的起點與終點——新人獎和終身成就獎

IFC會議只討論作品,不評獎。往年只在開幕式上頒發(fā)年初評出的新人獎。但本次會議卻頒發(fā)了三個獎:新人獎即奧克-布洛姆斯特倫紀念獎(?ke?Blomstr?mAward)和終身成就獎——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還有議程里沒有、閉幕式上驚現的尼古萊銀柱獎。

每屆IFC會議我都會見到許多新鮮的面孔。各國會議代表必須發(fā)現、培養(yǎng)新人并帶他們參加一年一度的會議,這是IFC的傳統(tǒng)。為此,上世紀80年代末IFC專門設立了新人獎,此獎以瑞典電臺已故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奧克·布洛姆斯特倫的名字命名。他是布朗創(chuàng)辦IFC最早的合作者,曾長時間擔任瑞典電臺廣播特寫部主任,非常關注培養(yǎng)年輕人。新人獎一年一評,只頒給30歲以下的廣播人,全球3位。獲獎者可以得到以下獎勵:第一,獲得歐廣聯(lián)廣播特寫培訓學院資深老師一對一的為期一年的在線輔導,并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面對面的集中培訓,最終完成一個作品;第二,獲得全額資助參加當年5月召開的國際廣播特寫會議和10月舉辦的歐洲獎評選活動,展示自己的作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業(yè)界專家學者交流。

新人獎設立20多年來,為國際廣播界發(fā)現并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獲得第17屆麥魯利奇獎廣播特寫大獎和第45屆意大利廣播特寫大獎的英國廣播公司(BBC)青年廣播特寫制作人斯蒂文·納加姆就是去年此獎的獲得者。目前已成為國際廣播界領軍人物的德國廣播特寫制作人巖斯·亞里許是2005年此獎的獲得者,今年,巖斯·亞里許已是獲獎者一對一的指導老師,并成為另一個重要獎項——終身成就獎的評委。

今年獲得新人獎的三位年輕人是:瑞典的雨果·萊維特(Hugo Lavett),代表作品是《湖邊女尸》;美國的凱西·涂(KathyTu),代表作品為《戰(zhàn)斗機飛行員》;挪威的艾達·卡琳·古維卡(Ida Karine Gullvik),代表作為《祖母的戰(zhàn)爭》。其中美國28歲的華裔自由撰稿人凱西·涂(涂毓珊)的作品《戰(zhàn)斗機飛行員》是本屆會議上聽到的最有特色的作品。這個時長6分34秒的廣播特寫就像美國電影大片一樣吸引人,給人以震撼。它講述的是退役的美國空軍中校邁克爾·麥基在海灣戰(zhàn)爭期間第一次駕駛戰(zhàn)斗機作戰(zhàn)的經歷。特寫的結構很簡單,通篇都是主人公的獨白。討論中大家認為,一個人的獨白卻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故事本身很吸引人。其次是主人公的表達很獨特。主人公機關槍一樣的語速、繪聲繪色卻真實自然的描述、脫口而出的一串串準確數字,動人心弦的細節(jié),把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聽眾面前。還有,作者對聲音的敏感、創(chuàng)新的聲音編輯和制作技巧也是這個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其實并不是IFC的固有項目。這個以德國廣播界先驅人物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的名字命名的獎項,是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于2008年設立的,兩年一次,每次一名,授予用德語廣播的(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杰出廣播特寫作家,以表彰他們的終身成就。IFC的發(fā)起人布朗被特邀作為這個獎一連三屆的評委會主席,并于2012年被授予“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榮譽獎”。

2014年是IFC40周年生日,又恰逢在萊比錫召開,有了這樣的淵源和機緣,往屆在1月份頒發(fā)的此獎被特別安排在5月的國際廣播特寫會議期間頒發(fā),讓今年的獲獎者感受到更多的榮耀與祝賀,也讓所有的與會者體會到職業(yè)的尊嚴。

今年獲獎的是德國廣播界的自由撰稿人保羅·科爾,他1960年開始從事廣播,至今已整整54年。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歷史、文化和環(huán)保方面的廣播作品,并有多部相關專著出版。頒獎詞稱“他出色的敘事才能和寬廣的研究領域使他的廣播作品獨一無二”。在一個半小時的頒獎儀式上,評委會代表、德國RBB的廣播特寫編輯巖斯·亞里許做了長篇發(fā)言,詳細地介紹了保羅的成就和貢獻;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主席為保羅頒獎。保羅在獲獎感言中表達了他對廣播的熱愛和對廣播同仁的感謝。保羅上臺領獎前,我和他曾在餐廳、車站、會場偶遇過好幾次,聊天中我感覺到他是一位認真而靦腆的人,擔心遲到,認真聽會,生怕漏掉一個環(huán)節(jié)。我一點也沒感覺到他的年齡——77歲。

國際廣播特寫會議的創(chuàng)始人布朗獲得尼古萊銀柱獎

還有一位讓我從來感覺不到生理年齡的廣播人是布朗,大家都稱他里歐。40年前,是他創(chuàng)建了IFC——國際廣播特寫大會。40周年的這一屆萊比錫會議,他又是一位靈魂人物,確立會議主題、流程、走向,選擇作講座的專家。每天最早出現在會場,與每一位與會人員見面、交談,特別是年輕人。討論節(jié)目時他認真傾聽,想要發(fā)言就像普通代表一樣舉手示意;講座現場他幾乎一直站在邊上關注大家的反應,隨時準備補臺。你根本想不到他已經85歲高齡。然而,掌控整個會議的布朗,卻意外地失控了本屆會議閉幕式上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每次會議例行的感謝部分,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主席致完答謝詞后話鋒一轉,他說:“為本次萊比錫IFC會議做出實質性貢獻的是彼得·里昂哈特·布朗。他是思想的源泉,廣播特寫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一個父親般的朋友和顧問。彼得·里昂哈特·布朗,父親布朗,為了您對廣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萊比錫媒介基金會授予您尼古萊銀柱獎。如果有誰值得得到這份榮譽,那就是彼得·里昂哈特·布朗?!比珗銎鹆?,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尼古萊(Nikolai)是萊比錫最古老的教堂頂端的銀柱。尼古萊銀柱獎的獎牌是一個20厘米高的真實銀質柱體,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以此獎勵為媒介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

這是職業(yè)的終點了嗎?布朗說:“這是我最后一次為IFC做貢獻啦!”我說,我不相信。兩年前,當他組織完“思想戰(zhàn)車——未來的廣播特寫”國際研討會時,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所以,我相信,一定還會有下一次!

瑞士的多媒體學者托馬斯-威貝爾說:“既然我們都認為,至少一部分人認為,廣播節(jié)目需要進入數字領域,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們開始行動呢?第一,缺乏洞察力。數字革命對當今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90年前廣播誕生對當時世界的影響,許多同行和經理們仍然沒有弄清楚這一點。第二,缺乏能力。缺乏解決與數字相關問題的能力,與多媒體制作人之間沒有共同言語,更難說合作。第三,技術障礙。目前新技術和新平臺高速涌現——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程序、游戲化、超大數據……沒有誰會忽視目前這個超媒體世界。它規(guī)模大、多樣化、格式新、多學科交叉,社會覆蓋面廣。我們中許多人在廣播這個行業(yè)中工作的時間太久了,即使沒有任何障礙,他們也很難想象什么會變成可能?!?/p>

德國獨立廣播節(jié)目制作人海爾默特·科派茨基認為:“本次會議展示的某些作品隱含著這樣一層意思:‘讓廣播特寫得以生存的靈丹妙藥是廣播的可視化。我覺得這意味著放棄廣播不可視化的主要價值。本來,廣播能在聽眾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形象,使聽眾參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成為作者的助手。假如認為廣播的手段過于單調,是否應該增加畫面來豐富它。舉一個例子:去年在法蘭克福舉辦了阿爾伯來許特·杜勒爾(1471年~1528年)的繪畫和木刻作品展覽。其中許多作品只有黑白兩色。為了使畫更具吸引力,策展人給畫上了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在展覽會上,你可以對兩種不同的處理加以對比。不難發(fā)現,給原作上色以后,其質樸典雅的特點消失了,成了米老鼠式的動畫。這是藝術上的自殺?,F在,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一言以蔽之,我要求在一個廣播特寫里聽到的是:作者和他的聲音(當然是廣義上的)、他的語調、他的幽默、他的荒唐、他的怪誕……他的全部個性。這些通過耳朵接收到的人情化的信息,不需要什么‘可視化。這個訴求并非懷舊,一點都不是?,F在我每天都在利用這神奇的工具——互聯(lián)網帶來的便利。但是不管將來在哪一個平臺上操作,廣播這一行的基本價值決不能丟棄。以少勝多,簡單就是豐富!廣播,我們那看似貧窮實乃富足的媒介!”

是的,廣播人要充分運用新媒體,但是一定要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無論在哪個新技術平臺上運作廣播,都要傳揚廣播的基本特質。這樣,廣播才能具有別的媒介不可替代、無法復制的獨特性和魅力。

職業(yè)的起點與終點——新人獎和終身成就獎

IFC會議只討論作品,不評獎。往年只在開幕式上頒發(fā)年初評出的新人獎。但本次會議卻頒發(fā)了三個獎:新人獎即奧克-布洛姆斯特倫紀念獎(?ke?Blomstr?mAward)和終身成就獎——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還有議程里沒有、閉幕式上驚現的尼古萊銀柱獎。

每屆IFC會議我都會見到許多新鮮的面孔。各國會議代表必須發(fā)現、培養(yǎng)新人并帶他們參加一年一度的會議,這是IFC的傳統(tǒng)。為此,上世紀80年代末IFC專門設立了新人獎,此獎以瑞典電臺已故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奧克·布洛姆斯特倫的名字命名。他是布朗創(chuàng)辦IFC最早的合作者,曾長時間擔任瑞典電臺廣播特寫部主任,非常關注培養(yǎng)年輕人。新人獎一年一評,只頒給30歲以下的廣播人,全球3位。獲獎者可以得到以下獎勵:第一,獲得歐廣聯(lián)廣播特寫培訓學院資深老師一對一的為期一年的在線輔導,并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面對面的集中培訓,最終完成一個作品;第二,獲得全額資助參加當年5月召開的國際廣播特寫會議和10月舉辦的歐洲獎評選活動,展示自己的作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業(yè)界專家學者交流。

新人獎設立20多年來,為國際廣播界發(fā)現并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獲得第17屆麥魯利奇獎廣播特寫大獎和第45屆意大利廣播特寫大獎的英國廣播公司(BBC)青年廣播特寫制作人斯蒂文·納加姆就是去年此獎的獲得者。目前已成為國際廣播界領軍人物的德國廣播特寫制作人巖斯·亞里許是2005年此獎的獲得者,今年,巖斯·亞里許已是獲獎者一對一的指導老師,并成為另一個重要獎項——終身成就獎的評委。

今年獲得新人獎的三位年輕人是:瑞典的雨果·萊維特(Hugo Lavett),代表作品是《湖邊女尸》;美國的凱西·涂(KathyTu),代表作品為《戰(zhàn)斗機飛行員》;挪威的艾達·卡琳·古維卡(Ida Karine Gullvik),代表作為《祖母的戰(zhàn)爭》。其中美國28歲的華裔自由撰稿人凱西·涂(涂毓珊)的作品《戰(zhàn)斗機飛行員》是本屆會議上聽到的最有特色的作品。這個時長6分34秒的廣播特寫就像美國電影大片一樣吸引人,給人以震撼。它講述的是退役的美國空軍中校邁克爾·麥基在海灣戰(zhàn)爭期間第一次駕駛戰(zhàn)斗機作戰(zhàn)的經歷。特寫的結構很簡單,通篇都是主人公的獨白。討論中大家認為,一個人的獨白卻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故事本身很吸引人。其次是主人公的表達很獨特。主人公機關槍一樣的語速、繪聲繪色卻真實自然的描述、脫口而出的一串串準確數字,動人心弦的細節(jié),把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聽眾面前。還有,作者對聲音的敏感、創(chuàng)新的聲音編輯和制作技巧也是這個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其實并不是IFC的固有項目。這個以德國廣播界先驅人物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的名字命名的獎項,是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于2008年設立的,兩年一次,每次一名,授予用德語廣播的(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杰出廣播特寫作家,以表彰他們的終身成就。IFC的發(fā)起人布朗被特邀作為這個獎一連三屆的評委會主席,并于2012年被授予“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榮譽獎”。

2014年是IFC40周年生日,又恰逢在萊比錫召開,有了這樣的淵源和機緣,往屆在1月份頒發(fā)的此獎被特別安排在5月的國際廣播特寫會議期間頒發(fā),讓今年的獲獎者感受到更多的榮耀與祝賀,也讓所有的與會者體會到職業(yè)的尊嚴。

今年獲獎的是德國廣播界的自由撰稿人保羅·科爾,他1960年開始從事廣播,至今已整整54年。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歷史、文化和環(huán)保方面的廣播作品,并有多部相關專著出版。頒獎詞稱“他出色的敘事才能和寬廣的研究領域使他的廣播作品獨一無二”。在一個半小時的頒獎儀式上,評委會代表、德國RBB的廣播特寫編輯巖斯·亞里許做了長篇發(fā)言,詳細地介紹了保羅的成就和貢獻;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主席為保羅頒獎。保羅在獲獎感言中表達了他對廣播的熱愛和對廣播同仁的感謝。保羅上臺領獎前,我和他曾在餐廳、車站、會場偶遇過好幾次,聊天中我感覺到他是一位認真而靦腆的人,擔心遲到,認真聽會,生怕漏掉一個環(huán)節(jié)。我一點也沒感覺到他的年齡——77歲。

國際廣播特寫會議的創(chuàng)始人布朗獲得尼古萊銀柱獎

還有一位讓我從來感覺不到生理年齡的廣播人是布朗,大家都稱他里歐。40年前,是他創(chuàng)建了IFC——國際廣播特寫大會。40周年的這一屆萊比錫會議,他又是一位靈魂人物,確立會議主題、流程、走向,選擇作講座的專家。每天最早出現在會場,與每一位與會人員見面、交談,特別是年輕人。討論節(jié)目時他認真傾聽,想要發(fā)言就像普通代表一樣舉手示意;講座現場他幾乎一直站在邊上關注大家的反應,隨時準備補臺。你根本想不到他已經85歲高齡。然而,掌控整個會議的布朗,卻意外地失控了本屆會議閉幕式上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每次會議例行的感謝部分,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主席致完答謝詞后話鋒一轉,他說:“為本次萊比錫IFC會議做出實質性貢獻的是彼得·里昂哈特·布朗。他是思想的源泉,廣播特寫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一個父親般的朋友和顧問。彼得·里昂哈特·布朗,父親布朗,為了您對廣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萊比錫媒介基金會授予您尼古萊銀柱獎。如果有誰值得得到這份榮譽,那就是彼得·里昂哈特·布朗?!比珗銎鹆ⅲ坡暲讋?,經久不息。

尼古萊(Nikolai)是萊比錫最古老的教堂頂端的銀柱。尼古萊銀柱獎的獎牌是一個20厘米高的真實銀質柱體,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以此獎勵為媒介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

這是職業(yè)的終點了嗎?布朗說:“這是我最后一次為IFC做貢獻啦!”我說,我不相信。兩年前,當他組織完“思想戰(zhàn)車——未來的廣播特寫”國際研討會時,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所以,我相信,一定還會有下一次!

瑞士的多媒體學者托馬斯-威貝爾說:“既然我們都認為,至少一部分人認為,廣播節(jié)目需要進入數字領域,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們開始行動呢?第一,缺乏洞察力。數字革命對當今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90年前廣播誕生對當時世界的影響,許多同行和經理們仍然沒有弄清楚這一點。第二,缺乏能力。缺乏解決與數字相關問題的能力,與多媒體制作人之間沒有共同言語,更難說合作。第三,技術障礙。目前新技術和新平臺高速涌現——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程序、游戲化、超大數據……沒有誰會忽視目前這個超媒體世界。它規(guī)模大、多樣化、格式新、多學科交叉,社會覆蓋面廣。我們中許多人在廣播這個行業(yè)中工作的時間太久了,即使沒有任何障礙,他們也很難想象什么會變成可能?!?/p>

德國獨立廣播節(jié)目制作人海爾默特·科派茨基認為:“本次會議展示的某些作品隱含著這樣一層意思:‘讓廣播特寫得以生存的靈丹妙藥是廣播的可視化。我覺得這意味著放棄廣播不可視化的主要價值。本來,廣播能在聽眾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形象,使聽眾參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成為作者的助手。假如認為廣播的手段過于單調,是否應該增加畫面來豐富它。舉一個例子:去年在法蘭克福舉辦了阿爾伯來許特·杜勒爾(1471年~1528年)的繪畫和木刻作品展覽。其中許多作品只有黑白兩色。為了使畫更具吸引力,策展人給畫上了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在展覽會上,你可以對兩種不同的處理加以對比。不難發(fā)現,給原作上色以后,其質樸典雅的特點消失了,成了米老鼠式的動畫。這是藝術上的自殺?,F在,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一言以蔽之,我要求在一個廣播特寫里聽到的是:作者和他的聲音(當然是廣義上的)、他的語調、他的幽默、他的荒唐、他的怪誕……他的全部個性。這些通過耳朵接收到的人情化的信息,不需要什么‘可視化。這個訴求并非懷舊,一點都不是?,F在我每天都在利用這神奇的工具——互聯(lián)網帶來的便利。但是不管將來在哪一個平臺上操作,廣播這一行的基本價值決不能丟棄。以少勝多,簡單就是豐富!廣播,我們那看似貧窮實乃富足的媒介!”

是的,廣播人要充分運用新媒體,但是一定要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無論在哪個新技術平臺上運作廣播,都要傳揚廣播的基本特質。這樣,廣播才能具有別的媒介不可替代、無法復制的獨特性和魅力。

職業(yè)的起點與終點——新人獎和終身成就獎

IFC會議只討論作品,不評獎。往年只在開幕式上頒發(fā)年初評出的新人獎。但本次會議卻頒發(fā)了三個獎:新人獎即奧克-布洛姆斯特倫紀念獎(?ke?Blomstr?mAward)和終身成就獎——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還有議程里沒有、閉幕式上驚現的尼古萊銀柱獎。

每屆IFC會議我都會見到許多新鮮的面孔。各國會議代表必須發(fā)現、培養(yǎng)新人并帶他們參加一年一度的會議,這是IFC的傳統(tǒng)。為此,上世紀80年代末IFC專門設立了新人獎,此獎以瑞典電臺已故的廣播特寫制作人奧克·布洛姆斯特倫的名字命名。他是布朗創(chuàng)辦IFC最早的合作者,曾長時間擔任瑞典電臺廣播特寫部主任,非常關注培養(yǎng)年輕人。新人獎一年一評,只頒給30歲以下的廣播人,全球3位。獲獎者可以得到以下獎勵:第一,獲得歐廣聯(lián)廣播特寫培訓學院資深老師一對一的為期一年的在線輔導,并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面對面的集中培訓,最終完成一個作品;第二,獲得全額資助參加當年5月召開的國際廣播特寫會議和10月舉辦的歐洲獎評選活動,展示自己的作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業(yè)界專家學者交流。

新人獎設立20多年來,為國際廣播界發(fā)現并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人才。獲得第17屆麥魯利奇獎廣播特寫大獎和第45屆意大利廣播特寫大獎的英國廣播公司(BBC)青年廣播特寫制作人斯蒂文·納加姆就是去年此獎的獲得者。目前已成為國際廣播界領軍人物的德國廣播特寫制作人巖斯·亞里許是2005年此獎的獲得者,今年,巖斯·亞里許已是獲獎者一對一的指導老師,并成為另一個重要獎項——終身成就獎的評委。

今年獲得新人獎的三位年輕人是:瑞典的雨果·萊維特(Hugo Lavett),代表作品是《湖邊女尸》;美國的凱西·涂(KathyTu),代表作品為《戰(zhàn)斗機飛行員》;挪威的艾達·卡琳·古維卡(Ida Karine Gullvik),代表作為《祖母的戰(zhàn)爭》。其中美國28歲的華裔自由撰稿人凱西·涂(涂毓珊)的作品《戰(zhàn)斗機飛行員》是本屆會議上聽到的最有特色的作品。這個時長6分34秒的廣播特寫就像美國電影大片一樣吸引人,給人以震撼。它講述的是退役的美國空軍中校邁克爾·麥基在海灣戰(zhàn)爭期間第一次駕駛戰(zhàn)斗機作戰(zhàn)的經歷。特寫的結構很簡單,通篇都是主人公的獨白。討論中大家認為,一個人的獨白卻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故事本身很吸引人。其次是主人公的表達很獨特。主人公機關槍一樣的語速、繪聲繪色卻真實自然的描述、脫口而出的一串串準確數字,動人心弦的細節(jié),把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聽眾面前。還有,作者對聲音的敏感、創(chuàng)新的聲音編輯和制作技巧也是這個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其實并不是IFC的固有項目。這個以德國廣播界先驅人物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的名字命名的獎項,是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于2008年設立的,兩年一次,每次一名,授予用德語廣播的(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杰出廣播特寫作家,以表彰他們的終身成就。IFC的發(fā)起人布朗被特邀作為這個獎一連三屆的評委會主席,并于2012年被授予“阿克塞爾·埃格布萊許特獎——榮譽獎”。

2014年是IFC40周年生日,又恰逢在萊比錫召開,有了這樣的淵源和機緣,往屆在1月份頒發(fā)的此獎被特別安排在5月的國際廣播特寫會議期間頒發(fā),讓今年的獲獎者感受到更多的榮耀與祝賀,也讓所有的與會者體會到職業(yè)的尊嚴。

今年獲獎的是德國廣播界的自由撰稿人保羅·科爾,他1960年開始從事廣播,至今已整整54年。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歷史、文化和環(huán)保方面的廣播作品,并有多部相關專著出版。頒獎詞稱“他出色的敘事才能和寬廣的研究領域使他的廣播作品獨一無二”。在一個半小時的頒獎儀式上,評委會代表、德國RBB的廣播特寫編輯巖斯·亞里許做了長篇發(fā)言,詳細地介紹了保羅的成就和貢獻;德國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主席為保羅頒獎。保羅在獲獎感言中表達了他對廣播的熱愛和對廣播同仁的感謝。保羅上臺領獎前,我和他曾在餐廳、車站、會場偶遇過好幾次,聊天中我感覺到他是一位認真而靦腆的人,擔心遲到,認真聽會,生怕漏掉一個環(huán)節(jié)。我一點也沒感覺到他的年齡——77歲。

國際廣播特寫會議的創(chuàng)始人布朗獲得尼古萊銀柱獎

還有一位讓我從來感覺不到生理年齡的廣播人是布朗,大家都稱他里歐。40年前,是他創(chuàng)建了IFC——國際廣播特寫大會。40周年的這一屆萊比錫會議,他又是一位靈魂人物,確立會議主題、流程、走向,選擇作講座的專家。每天最早出現在會場,與每一位與會人員見面、交談,特別是年輕人。討論節(jié)目時他認真傾聽,想要發(fā)言就像普通代表一樣舉手示意;講座現場他幾乎一直站在邊上關注大家的反應,隨時準備補臺。你根本想不到他已經85歲高齡。然而,掌控整個會議的布朗,卻意外地失控了本屆會議閉幕式上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每次會議例行的感謝部分,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主席致完答謝詞后話鋒一轉,他說:“為本次萊比錫IFC會議做出實質性貢獻的是彼得·里昂哈特·布朗。他是思想的源泉,廣播特寫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一個父親般的朋友和顧問。彼得·里昂哈特·布朗,父親布朗,為了您對廣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萊比錫媒介基金會授予您尼古萊銀柱獎。如果有誰值得得到這份榮譽,那就是彼得·里昂哈特·布朗。”全場起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尼古萊(Nikolai)是萊比錫最古老的教堂頂端的銀柱。尼古萊銀柱獎的獎牌是一個20厘米高的真實銀質柱體,萊比錫媒介基金會以此獎勵為媒介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

這是職業(yè)的終點了嗎?布朗說:“這是我最后一次為IFC做貢獻啦!”我說,我不相信。兩年前,當他組織完“思想戰(zhàn)車——未來的廣播特寫”國際研討會時,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所以,我相信,一定還會有下一次!

隆安县| 墨竹工卡县| 龙里县| 贺兰县| 三江| 和顺县| 延安市| 枝江市| 麦盖提县| 德昌县| 五河县| 平乐县| 久治县| 明溪县| 壤塘县| 曲沃县| 灵武市| 沁水县| 车致| 缙云县| 淮滨县| 汶上县| 都昌县| 松阳县| 柘荣县| 蛟河市| 通州市| 克拉玛依市| 宝清县| 曲周县| 梁河县| 政和县| 卢龙县| 安仁县| 乌拉特后旗| 赤城县| 三台县| 航空| 宽甸| 酉阳|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