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浩
摘要:王德威作為海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中繼夏志清、李歐梵之后的代表人物,其批評視野橫跨兩岸四地,研究縱貫晚清、現代直至正在發(fā)展的中國當代文學。本文擬從廣闊視野、歷史度、作家
研究三個維度淺談其小說批評研究,以希圖能對以后的研究生學習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關鍵詞:王德威 視野 小說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一、廣闊視野下的小說批評研究
(一)世界眼光的批評視界
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研究,王德威與夏志清、李歐梵等自是一脈相承?!瓣惼皆惨讶恢赋鲞@些作家玩弄舶來與本土的資源,從而在此過程中更新了傳統的敘事模式。袁進則提醒我們,這些小說興
起于上海、北京等特定的都市空間,它們導致了文化生產與作者/讀者關系的新模式。我正是在這些學者所開創(chuàng)的基礎上,展開自己的研究的?!?①
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王德威并不為傳統所束縛。“與歐洲丑怪小說作家如狄更斯等人筆下的人物相比,這些晚清的丑角缺乏深刻的心里動機,但他們卻展示了另外一種喜劇能力”②。
他在探討晚清文學和文化的現代性時并沒有將中國自絕于世界之外,在選擇研究對象的時候,也沒有將西方的影響因素剔除出去。相反,之所以選擇晚清,正是將外來因素加以充分考慮后的結果。正因
為將西方對中國的影響考慮在內,王德威才選擇了晚清而非晚明、六朝或唐代等其他時期去發(fā)掘現代性因素。晚清現代性的生成既不能拋開中國傳統因素也不能脫離西方的影響,但是“西方的沖擊并未
‘開啟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而是使其間轉折更為復雜,并因此展開了跨文化、跨語系的對話過程,這一過程才是我們定義‘現代性的重心”。③
(二)開拓型的晚清小說新論
“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他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fā)生尋至晚清,認為“晚清小說呈現出一個多音復義的局面,其‘眾聲喧嘩之勢足以呼應當時那個充滿暴力的時代?!?他提出五四之后日趨窄化
的“感時憂國”的正統是以文以載道為前提,“所謂的‘感時憂國,不脫文以載道之志;而當國家敘述與文學敘述漸行漸近,文學革命變?yōu)楦锩膶W,主體創(chuàng)造意識也成為群體機器的附庸。文學與政
治的緊密結合,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主要表征,但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卻不必化約成如此狹隘的路徑?!?④然而“要緊的是整理世紀初的文學譜系,發(fā)掘多年來隱而不彰的現代性線索”。⑤
在《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一書中,他力求打破以往“四大小說”或“新小說”式的僵化論述。他將晚清小說視為一個新興文化場域,就其中的世變與維新、歷史與想象、國族意識與主題情
操、文學生產技術與日常生活實踐等議題,展開激烈對話。“對于欲望、正義、價值、知識范疇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敘述欲望、正義、價值、知識的形式性琢磨” ⑥王德威的晚清文學現代性的觀點
對于過去學界相對比較薄弱的晚清文學研究具有某種開拓型的意義,空前提升了晚清文學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的地位,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眾聲喧嘩的起源有了一個更清晰的描述。
二、小說批評的歷史維度
(一)非線性的歷史時間感
王德威深受伽達默爾、海登·懷特、羅蘭·巴特以及米歇爾·??碌葘W者的諸種歷史哲學觀的影響。在他看來,這些理論的共同之處都觸及到了如下問題,即:“只有在認清歷史具有文本特質及敘述活
動性質之時,才有條件論及有關歷史的話語陳述問題;而歷史陳述的可信與否并非僅根據眾說紛紜的“事實”,而是來自人類對事物“可理解性”所作的努力。這種立論或許有其風險,因其可能使歷史
書寫的層次降低至預鑄式敘述模式的地位,也可能過于低估傳統史家所重的考證訓詁的重要性。但他們指出:歷史對過去“意義存在”的肯定,可能源于歷史所享有的陳述或對話。這項事實使我們得以
更進一步考察歷史與他類作品互相參照關聯或內部彼此關聯的種種現象?!?⑦
王德威認為“一味按照時間直線進行表來探勘中國文學的進展,或追問我們何時才能“現代”起來,其實是畫地自限的(文學)歷史觀。” ⑧雖然現代性概念內在地包含了一種進化的時間觀念,但它的
產生同時也是一個頗為復雜的過程,不能單純地運用線性進化觀來解說和簡化,傳統與現代、新與舊之間并沒有非此即彼、黑白二分的清晰界限。更何況中國現代文學有自身不同的文化條件,雖然“現
代性的顯現都是許多求新求變的可能相互激烈競爭的結果。然而這一競爭不必反映優(yōu)勝劣敗的達爾文鐵律;其結果甚至未必是任何一種可能的實踐。” ⑨在這里,我們原先深信的文學從低級到高級、由
落后到先進的逐漸進化的觀點,以及晚清與五四的價值評判體系遭到了無情的挑戰(zhàn)與解構,五四不再“優(yōu)于”晚清或“高于”晚清,甚至是對晚清的一大倒退,它們的等級秩序似乎完全調轉了?!拔覀?/p>
不能回到過去,重新扭轉歷史已然的走向。但作為文學讀者,我們卻有十足的能力,想象歷史偶然的脈絡中,所可能卻并未發(fā)展的走向。這些隱而未發(fā)的走向,如果曾經實踐,應使我們對中國文學現代
性的評估,陡然開朗?!?⑩所以他從更前往前看,從晚清前看晚清:為魏子安《花月痕》的“情教”尋到晚明湯顯祖的《牡丹亭》;為狹義公案小說溯源到古典說部俠義和公案模式的合流;將譴責小說
歸屬于明清神魔小說傳統;為科幻奇譚上溯到《莊子》、《山海經》等,并賦予其以歷史向度,實現其將“晚清文學重新放回歷史語境之中”。
(二)晚清與當代說部的歷史對照研究
他將晚清說部和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臺、大陸和海外的代表性小說作品建立一種對話關系。從葉兆言、張大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中透露出了新的“正義”內涵,在這樣一個英雄“殤逝”的時代,
傳統經典意義上的俠義被拆卸和重組,而種種拒絕英雄的姿態(tài)也正表現了作者借以對新的歷史進行的考量和審視。丑怪譴責的強度通過新的表現手法,如黑色幽默、異形狂想等形式,在當代小說中得到
進一步的加大,無論是劉震云、張潔的中長篇小說,還是余華、張大春等人的先鋒探索,抑或王朔的橫空出世,都以更為夸浮戲謔和怪誕乖張,以實現對秩序潰壞、價值崩坯的社會精神的思索和拷問。
王德威通過考察晚清和當代小說在主題題材方面的對話及其從中生長出來的歷史現代性對接點,指出在流經近百年的現代中國文學的長河中,處于中下游位置的二十世紀末小說仍然流淌著源頭——晚清
小說的影子。從晚清到二十世紀末期的現代中國文學,同樣是“世紀末”,同樣是多重現代性的復現和播散。在這里,歷史被“重新講述”,兩個“世紀末”的文學現代性實現了互接和對話 ,這無疑便
是王德威所企盼的現代中國文學“世紀末”之后華麗的“新紀元”。
綜上所述,王德威憑借歷史視域對于從晚清到當代的中國小說進行了獨到且深入的考察。在小說批評實踐中另辟蹊徑,打破線性敘史方式,強調不同時段與不同文類間持續(xù)不斷的交通往來的消長互動。
注釋
①②④⑤⑥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5,245,5,5,55
③⑦⑧⑨⑩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M].北京:三聯書店,1998:6,301,10,9,10,7
參考文獻
[1]馮金紅.評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J].文學評論,1999(4)
[2]張志云.一個錯位的“晚清”想象—評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說[J].文學評論,1999(4)
[3]周仲強,張敏飛.重構中國文學“現代性”譜系的新聲—讀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J].文化學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