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幼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jié)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統(tǒng)率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然而現(xiàn)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目標缺失、目標越位、目標錯位卻普遍存在,這是造成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重要原因。那么語文教師怎樣確定課堂教學的目標呢?
1.“育好自己的園,種好自己的田”,凸顯目標的語文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核心內(nèi)容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要緊緊圍繞學“語”習“文”來進行,一切與“學語習文”無關的“非語文”活動要盡量減少或杜絕。如有位教師設計的《樹真好》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運用簡單的比喻或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述對樹的觀察;(2)能夠運用課文中的句型,模仿短篇兒童詩的敘述進行仿寫;(3)能讓孩子明白以樹為中心的自然界互動關系。
2.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目標的階段要求,凸顯目標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課程追求的總目標。這個總目標又被細化成“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五個內(nèi)容,一直分層分解到各年段甚至各學期。這些目標都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確定的,有極強的層次性和坡度。從識字量、閱讀量的變化,到默讀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師必須遵循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如吉春亞老師在《漁歌子》(人教版第八冊)的教學目標設計中就體現(xiàn)了古詩詞教學的階段性:(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誦出來。默寫生字;(2)能夠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并書面描繪出來;(3)通過品詩句拓展閱讀,體會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懷。
3.整合、優(yōu)化三維目標,凸顯課時目標的實效性和層次性。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最好是確定一個具體的目標,既便于教師組織教學,也便于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當然主目標下也可設一兩個分目標,但必須指向主目標。以《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為例:這篇課文可分兩課時完成。兩課時目標具有鮮明的課時特征,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①會認9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森林、郁郁蔥蔥、湛藍、甜潤裸露、各式各樣”等詞語;②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③摘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②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其表達效果。(作者單位:江西省樂平市涌山中心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 周瑜芽
E-mail:jxjyjxb@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