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鄧卉
人物簡介
胡紅一,1968年出生,河南駐馬店人。曾任《南國早報》首席記者、《健報》(廣西日報社主辦)副總編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F為廣西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副主任、國家一級編劇。
出版過長篇小說《真情三人行》、個人文集《廣西當代作家叢書——胡紅一卷》、城市傳記《龍城密碼》、人物傳記《中國式山水狂想》、劇作集《山歌牽出月亮來》等。他還廣泛涉獵新聞、音樂、影視、戲劇等多個領域,擔任作詞的歌曲有《人民公仆》、《山歌牽出月亮來》、《尖尖謠》、《忠誠》等百余首,參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大地飛歌》開幕式晚會、中央電視臺“中韓歌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山歌好比春江水》文藝晚會等100多臺大型演出,曾為廣播劇《山外有個世界》、電影《真情三人行》、歌劇《壯錦》、壯劇《趕山》、音樂劇《過橋風吹》等30多部廣播影視戲劇作品擔任編劇,先后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jié)“中國戲劇獎—劇目獎”、文華優(yōu)秀劇目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廣西文藝創(chuàng)作“銅鼓獎”等,是廣西多屆簽約作家、音樂家,入選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
“他是小說領地的新聞記者,是新聞記者里的劇作家,是劇作家當中的詞作家,是詞作家中的小說家?!倍嗄昵?,著名作家東西先生在《回到起點》文章中,如此精妙地評價胡紅一,更是精準地畫出了胡紅一那飄忽不定的“創(chuàng)作版圖”。
麥田少年卻擁作家夢
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qū)胡廟鄉(xiāng),那是胡紅一的心理坐標,也是他的文學起點。
“爺爺、父親都是醫(yī)生,一輩子在鄉(xiāng)間奔忙給人治病,很得鄉(xiāng)親們尊重,他們希望子承父業(yè),可我一直很懵懂?!痹青l(xiāng)村少年的胡紅一回憶道。
12歲那年,胡紅一的飯量一個勁兒地噌噌往上長,身高直躥到1.75米,站在同齡孩子們的站隊中,高出一大截。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原大地家家戶戶分田分地,鄉(xiāng)親們一天到晚忙著在田地里挖金淘銀,胡紅一的父親是鄉(xiāng)村醫(yī)生忙著治病救人,母親一個人忙完地里忙家里,實在忙不過來時,總叫他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可他“伸手不拿四兩重”,拾麥穗時躺在墳墓之間睡,打芝麻葉時靠著草垛睡……
終于有一天,胡紅一搬出桌凳鋪開紙筆,莊嚴宣告:“俺要寫書當作家!” 這一招,把整個家族都給震驚了。因為,方圓幾十里姓胡的人家,沒出過一個能寫會畫的秀才。打這以后,家里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而少年胡紅一也頗為爭氣,作文常常成為班上的范文。
1984年初中畢業(yè),胡紅一考上了駐馬店地區(qū)師范學校體育專業(yè)班,吃上了“商品糧”。父母親喜出望外,拿出多年積攢,置辦一輛飛鴿自行車和一塊上海牌手表,送他上學。三年后,18歲的胡紅一畢業(yè)分配到駐馬店地區(qū)確山縣普會寺鄉(xiāng)中學,成為那里有史以來第一個正規(guī)體育老師。
“我在鄉(xiāng)村中學經歷了三件事,至今難忘?!焙t一回憶道——
普會寺中學沒有操場,胡紅一像驢子一樣拉著架子車,獨自鏟土墊地,一周后,生生“無中生有”地墊出一個標準籃球場,全校師生第一次打上了滿場籃球,連鄉(xiāng)長都聞訊跑來觀看。
學校破天荒成立了中長跑集訓隊,胡紅一每天早晚帶領學生跑步訓練。一個黃昏,正要換衣服打球的胡紅一突然發(fā)現,自己曬在繩子上的標準運動服不翼而飛,東尋西找才發(fā)現,那些農村中學生從未見過球服,正躲在屋后一個等著一個試穿過癮……當時,他的眼淚刷就下來了。
這所學校,從來沒拿過全縣運動會的名次,為了提高集訓隊的成績,胡紅一從每月37元的工資里,拿出一半去街上買豬頭肉,給孩子們加油水,自己沒錢吃飯就找別的老師借飯票……在年底的全縣中學生運動會中長跑比賽中,他訓練的學生捧回了三塊冠、亞、季軍獎牌。
與此同時,業(yè)余時間堅持涂鴉的胡紅一,第一篇散文《我罵了爹》,不僅在《河南日報》副刊正式發(fā)表,還榮獲年終評比一等獎,受邀去省會鄭州領獎的畫面,還上了河南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遠在鄉(xiāng)下的父母看見后高興壞了,一直跟遠親近鄰炫耀大半年。
“一方面,我在學校里把體育教得紅紅火火;可另一方面,又被心中那個作家夢攪鬧得坐臥不寧……”為了擁有更高更寬的“文學視界”,胡紅一不得不忍痛“棄體從文”,考上了駐馬店地區(qū)教育學院中文系。在讀期間,他在《駐馬店日報》副刊開設了“小人物素描”專欄,以土得掉渣的質樸語言和意外刁巧的角度,講述鄉(xiāng)村基層先進人物故事,連續(xù)三十多篇稿子,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也引起了當地文壇關注,先是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協會,又被推薦到北京魯迅文學院學習深造。
“文學讓我端上最中意的飯碗”
“在魯迅文學院,當時中國文壇鼎鼎大名的汪曾祺、林斤瀾、莫言、陳建功、劉震云等等,每天都在給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作者上課。但我的心卻越來越涼,跟這些巍峨背影相比,自己還有三層樓那么高的書沒有讀,繞地球好幾圈的路還沒有走,像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那樣復雜人物沒有見,我覺得自己是那么的蒼白渺小,我還得要繼續(xù)讀書?!鼻笾艨实暮t一,轉身又去報考作家賈平凹的母?!鞅贝髮W中文系,體育教師出身的他,居然被錄取了。
在黃土高原走上一回,26歲的胡紅一不但得到更多的文學滋養(yǎng),還結識了“孩子她媽”。
1996年秋,畢業(yè)后的胡紅一被聘請到河南省電視臺文藝部,擔任全省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副導演和撰稿,他創(chuàng)作的小品《開學第一課》,感動了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當時的省委主要領導看完晚會熱淚盈眶,還專門表揚了小品作者,一時間行情緊俏,幾個晚會劇組爭相邀請他參與創(chuàng)作。
當中原的命運橄欖枝拋向胡紅一時,他卻注定跟廣西有緣,成為廣西日報社主辦的《南國早報》面向全國招聘的首批記者之一。
剛到《南國早報》做記者時,胡紅一說自己一夜之間成了好友東西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中的主人公:瞎子、聾子和啞巴——南寧的路,他不認識;南寧白話,他聽不懂;當地的任何方言,他不會說。由于語言不通、環(huán)境不適應、生活不習慣,自然寫稿量不大、發(fā)表率不高,同一批記者中他排名漸漸靠后,時刻面臨著被清退的危險。每天晚上,胡紅一守著編輯部唯一一臺外線電話,接聽讀者熱線報料,然后說服有摩托車的同事合作,一起搭車去采訪。由于寫副刊文學類文章不算任務,一個月下來,胡紅一采寫發(fā)表的幾乎都是百來字的新聞“豆腐塊”。工資每月600元,又沒有額外稿費,他的生活開始捉襟見肘。
內心焦灼的胡紅一偶然發(fā)現,在樓下《廣西日報》副刊部當編輯的“田代琳”,竟然是西北大學的“同班同學”東西,當時他為了去廣東省當簽約作家,沒來學校報到……胡紅一有些喜出望外,在異鄉(xiāng)南寧終于遇到了“熟人”。
這次“接頭”,讓作家東西跟“名譽同學”胡紅一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東西每次出去跟朋友們吃飯,都會要求對方再添一雙筷子:“我?guī)€朋友去,他是賈平凹的學生,可會講段子啦!”
為了心安理得地蹭飯,在酒足飯飽氣氛最融洽時,胡紅一都會在東西的默契配合下,繪聲繪色地講述在河南、陜西聽來的段子,以至于當時廣西文藝界最火辣的段子,都跟胡紅一有關。
有了好人緣,廣西作家再下鄉(xiāng)采風時,自然都會叫上胡紅一,不求他能寫出好的小說散文,起碼能在《南國早報》上發(fā)篇“本報訊”。
正是那次在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一次采風,改變了胡紅一風雨飄搖的“新聞命運”。酒桌上,胡紅一聽當地文友講了一個故事:在大山深處的七百弄鄉(xiāng),有一所弄華小學,其他學生都因貧困輟學了,一個姓高的老師卻不離不棄地教著唯一的學生,一年四季按時敲鐘上課,風雨無阻……
故事聽完了,其他團友沒太留心,胡紅一的內心卻非常震撼,第二天大家返回南寧,他卻堅持留下來,徒步一天來到弄華小學,跟這對平凡的一師一生同吃同住同上課,整整待了一周?;冂吆螅男那槿匀浑y以平靜,用散文筆法寫下一篇特寫《兩個人的學校》。
交稿后,胡紅一有些忐忑不安:“我當時不知道這篇散發(fā)著文學味道的新聞報道,能不能過得了老總的法眼,只想著自己不能再半夜守電話寫消息了,只想能保住記者的飯碗。”
那是1997年“六一”前夕,時任《南國早報》總編輯陳文剛通知胡紅一到他辦公室談談。胡紅一進門后有些手足無措,陳總突然遞上一支煙,邊幫點燃邊贊賞地說:“稿子發(fā)明天頭版頭條,繼續(xù)寫!”
《兩個人的學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各界捐款數十萬元建起了新學校,曾經輟學的孩子背起新書包重返學堂,系列報道獲得當年“廣西新聞獎一等獎”“全國省級晚報新聞一等獎”,據此改編的同名專題片、廣播劇《山外有個世界》和音樂劇《太陽童謠》,分別榮獲央視“東方時空銀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廣西文藝創(chuàng)作“銅鼓獎”。
一稿成名之后,胡紅一徹底把握住新聞的脈搏,推出《感天動地父子情》等一系列優(yōu)秀特稿,先后當上了娛樂主編和首席記者,后來又擔任《健報》(廣西日報社主辦)副總編輯?;貞浻浾呱?,他說:“文學讓我端上最中意的飯碗?!?/p>
“喝著小酒兒碼著字兒,哼著小曲兒看閨女長大”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人們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總是會碰到偶然的機會。胡紅一用自己的歌詞,作了最好的印證。
在報社期間,胡紅一作為文娛記者,長期接觸文藝界精英,他笑言:“我是羊群里跑的驢,但音樂界朋友從不把我當外人,廣西的優(yōu)秀民歌更是滋養(yǎng)了我?!?/p>
1999年,胡紅一在“共產黨員正氣歌”征集采訪中,看到不少歌詞蒼白、說教、不具備歌唱性和文學性,索性連夜寫下一首歌詞,委托擔任評委的著名作家張仁勝悄悄帶進去匿名參加征歌。結果出人意料,“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人民公仆》脫穎而出,當時的廣西音樂家協會主席傅磬不僅給予相當高的評價,還率先表態(tài)要給它譜曲,后來著名歌手祖海演唱的這首歌在中央電視臺各頻道滾動播出,成為當年最具影響力的獻禮歌曲之一。
從此,胡紅一在歌詞創(chuàng)作上一發(fā)不收,《山歌牽出月亮來》、《尖尖謠》、《站在這坡望那坡》、《為生命歌唱》、《錦繡壯鄉(xiāng)》、《留客歌》、《忠誠》等百余首歌曲,分別由陳明、毛阿敏、呂繼宏及焦點樂隊等歌星樂隊演唱,其中十幾首被拍攝成音樂電視,先后榮獲首屆全國“公益歌曲大賽”金獎、全國“廣播新歌”銀獎、中國原創(chuàng)歌曲大賽“十大金曲”獎等。
已經成功舉辦十五屆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開幕式晚會,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胡紅一從第一屆的現場采訪記者,到后來的策劃、撰稿和作詞,徹底從場外看客,變成了幕后高手。
從2002年創(chuàng)作《山歌牽出月亮來》,到今年即將登場的《西江美》,胡紅一共寫下《大地之約》、《尖尖謠》、《為生命歌唱》、《站在這坡望那坡》等8首原創(chuàng)歌曲,成為民歌節(jié)“本土原創(chuàng)第一人”,其優(yōu)美的語匯、悠遠的意境以及對生命的由衷禮贊,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胡紅一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至今未破的記錄,在2006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開幕式晚會,他一口氣奉獻《大地之約》、《尖尖瑤》、《山歌牽出月亮來》三首歌曲,現場有位文藝界朋友邊看節(jié)目單邊發(fā)短信息調侃他:“你還讓人活不活?!”
正是大批高質量的歌詞創(chuàng)作,加上早年的文學磨礪和電影嘗試,成就了胡紅一當下勢頭正旺的音樂劇創(chuàng)作。2008年,胡紅一離開供職12年的新聞媒體,調到廣西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擔任專業(yè)編劇,至今他已經寫了《過橋風吹》、《龍船調》、《西蘭卡普》、《皇城柳》等十幾部音樂劇作品,成為文藝界有名的“跨界高手”。
“喝著小酒兒碼著字兒,哼著小曲兒看閨女長大”,曾是胡紅一的微博簽名,更是他當下生活的微醺狀態(tài)。
做一個從文學跨界戲劇的“游俠”
眨眼之間,胡紅一來到廣西已經第十八個年頭了?;厥讈頃r路,他仍然有意無意間遵循著少年夢想,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步。
跟胡紅一聊天很輕松,多么嚴肅拘謹的事情,他都能以調侃的語氣,將其說成“段子”。時隔多年,談起當初的文學創(chuàng)作動機,胡紅一笑言:“那時剛到廣西,也想走寫小說這條路。分析完廣西文壇形勢,我發(fā)現就是用盡吃奶的力氣,別說超過東西、鬼子、李馮這‘廣西文壇三劍客了,就連寫《理發(fā)師》的光頭凡一平,也一時半會趕不上,只好去走自己的路……”
所謂“自己的路”,胡紅一今天基本上找到了。那就是,不拘泥、不壓抑、不裝腔作勢,做一個從文學跨界戲劇的“游俠”,在舞臺上塑造一批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人物,寫出接地氣有人脈的故事,讓年輕人重新對忽略多年的舞臺藝術,產生審美需求和觀賞愿望。
胡紅一堅信,無論文學還是戲劇,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喜歡和不喜歡。為了驗證自己的藝術研判,為了盤活身心多年的積累,他游走四方成了“上學最多的人”。
2009年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訪學一年間,胡紅一通過數百部中外經典影片,真正讀懂了“視聽語言”;2011年在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他跟隨名師反復請教,更加堅定了“結構”對于劇作的重要性;2013年在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的一年淬火,則叫他真正建立了舞臺空間感覺,貫通了規(guī)定情境下的人物行動。尤其是事隔二十年,他重返北京魯迅文學院,不僅追尋文學出發(fā)的源頭,找到了掉隊原因,還重新檢索生活積淀,瞄準文學、影視和舞臺藝術的著眼點和對接處。
無論當下戲劇存在怎樣的危機和頑疾,胡紅一都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沸騰著。戲劇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就是編劇的問題,沒有好故事好人物,再大的、投入再牛的導演,都難為無米之炊。有時候,胡紅一反倒覺得,危機本身也是機遇,只要用人民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何愁天下不識君?
作為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兼職教授,胡紅一很樂意把自己對文學、影視、戲劇的領悟,跟更多的莘莘學子分享。2015年10月,全區(qū)將舉辦第九屆廣西戲劇展演,在這個舞臺藝術盛會上,胡紅一也想乘勢完成由編劇向導演的“笨拙轉身”。
自嘲中年改行的胡紅一,自況已經不像剛出道年輕人那樣,還有大把大把的“糾錯”機會,他必須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完成帶有自身體溫印記的導演處女作品,再一次用藝術點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