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旺
關于解決問題的“策略”,大多人認為它是介于數(shù)學思想與解題方法之間的一個概念。如何進行“策略”教學呢?定位低,教學難免落入傳統(tǒng)應用題模式化窠臼;定位高,則會因為缺乏具體的支撐而不能為學生所接受。為此,我嘗試以問題解決為突破口,讓學生經歷探究解題方法的過程,體驗策略的價值,感悟一些基本的數(shù) 學思想,進而使具體的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下面以“倒推”策略教學實踐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思考,就教于同行。
一、在猜數(shù)游戲中初識“倒推”
師:(出示一張卡片)老師在這張卡片上寫了一個數(shù),誰愿意猜猜這個數(shù)是多少?
學生搖頭,表示沒法猜。
師:是啊,一點信息都沒露,真是沒法猜。那好,老師就給你們透一點風,看你們能不能猜到。(一些學生表示肯定能)這個數(shù)經過幾次變化后正好是20?,F(xiàn)在能猜到嗎?
生1:老師,你要是講出它是怎么變的,我肯定能猜到。
師:告訴你是怎么變的,真能猜到嗎?
出示: ×2-4÷3
□→□→□→20
師:誰能說說這個數(shù)經過了哪幾次變化?
生2:三次變化。第一次乘2,第二次減去4,第三次再除以3。
師:很好。因為這個數(shù)發(fā)生了三次變化,所以用三個“→”表示。請問,每次變化的結果相同嗎?你知道哪次變化的結果?
生3:每次變化結果不同。
生4:知道第三次變化的結果是20。
師:請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原來卡片上的數(shù)是多少?生5:20×3=60 60+4=64 64÷2=32
師:結果對嗎?
生6:對。32×2=64 64-4=60 60÷3=20。
師:能具體說說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嗎?
生5:先算出除以3之前是多少,再算減去4之前是多少,最后算出乘2以前是多少。
生6:先算第二次變化的結果,再算第一次變化的結果,這樣就能算出原來的數(shù)了。
師:好。像這樣從現(xiàn)在的結果推算到最初卡片上的數(shù),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倒過來推想。
設計意圖:利用以往認識過的題型引入倒退策略,直奔主題,自然簡潔。“這個數(shù)經過幾次變化之后是20,現(xiàn)在能猜到嗎?”自然激起學生急于知道“怎么變的”欲望,為引導學生重視發(fā)現(xiàn)變化過程作了必要鋪墊。組織學生交流解題思路,使揭示課題的環(huán)節(jié)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對“倒過來推想”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策略
1.出示例題(教科書第89頁例2)
小明原來有一些郵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后,還剩52張。小明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1)學生讀題后,教師提問:問題是什么?
生1: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師:看到“原來”,你會想到什么?
生2:現(xiàn)在。
師:原來和現(xiàn)在不一樣嗎?為什么?請大家將變化的過程理一下,用簡單的形式表示出來。
(2)呈現(xiàn)整理結果。
生1:原來的張數(shù)→收集了24張→送人28張→還剩52張
生2: +24張-28張
□→□→52張
師:同學們,能看懂它們所表示的意思嗎?
生3:原來有一些郵票,收集了24張,就是增加了24張,送給別人28張,就是減少了28張。
師:你們認為哪種整理方式簡潔呢?
生3:(指著生2)××的最簡潔。
師追問:第一個□表示什么?第二個方框表示什么?
生4:第一個方框代表原有的張數(shù),第二個方框表示收集了24張后有多少張,最后52表示送給別人28張后,還剩52張。
師:原來有多少張郵票,能找到嗎?誰來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5:我先把剩下的和送人的加起來,再減去收集的,就等于原來的張數(shù)。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算式:52+30=82(張)
82-24=58(張)
師:有道理,但是結果正確嗎?
很快有學生舉手:把58張加上24得82,再減去30,正好得52張。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看到學生困惑,教師提示:想想是現(xiàn)在的郵票多,還是原來的多呢?為什么呢?
生1:30-24=6(張) 52+6=58(張)
師:得數(shù)與前面一樣,是巧合吧?這樣推算有道理嗎?
生1:送人的比收集的多6張,所以現(xiàn)在的郵票比原來少了6張。
師:你們聽懂他的意思了嗎?
教師再指名敘述。
(3)組織總結
解決這樣的問題,先要弄清變化過程,再倒過來推想,然后順著驗證。
2.反饋練習
(1)出示習題
小軍收集了一些畫片,他拿出畫片的一半還多一張送給小明,自己還剩25張。小軍原來有多少張畫片?
(2)學生練習后交流
生1:我先算出一半是25-1=24,再乘2得到48,就是原來的張數(shù)。
生2:不對,應該是25+1=26 26×2=52
師:還有不同的嗎?這么說有兩種不同的答案了?
生3:我驗算了。原來有52張畫片,不是48張。
師:為什么是這樣呢?
生3:送給別人一半還多一張,剩下的就是比一半少一張,所以一半是(25+1)張,而不是(25-1)張。
師:對。送出去的多,剩下的就少。誰能總結一下是用什么策略解決這道題的?
生4:倒推。根據(jù)剩下的先算到原來的一半,再算出原有的張數(shù)。
(3)變式練習:把上題中的“還多一張”改為“還少一張”
設計意圖:教材中兩個例題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能根據(jù)經驗找到答案。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體驗與歸納策略上。但是例1中變化的是兩個量,例2中是一個量發(fā)生變化,即單線條變化,所以,我把例2的教學放在前面,這樣能更好地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利于學生體會“倒推”策略運用的情境。
教學中,我設計了一連串問題,目的在于突出弄清變化的過程是實施“倒推”的必經之路,其中不僅凸顯了因果思想,也滲透了假設思想。如,“要是不送給別人28張,他會有多少張呢?”這種假設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學生經常將“方法”和“策略”看作同義詞,其實它們是有區(qū)別的,但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呢?教學例題時,我組織學生討論兩種解法的共同之處是“根據(jù)變化的過程從現(xiàn)在推算到原來”,兩種方法的解題策略都是倒推,只不過是解題的具體思路不一樣。
反饋練習中,我再次突出理清變化過程這個重點,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當然這道題比例題增加了難度,難在對“比一半還多一張”的理解上。關于這一點,教師沒有過早介入提示,所謂“不憤不悱”。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則較好地給予釋疑,相信學生能認真地理解與體會。通過變式練習,應該能深化理解。同時,教師接著學生的回答,補上一句:“送出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啟發(fā)學生從“變”的角度去思考,將數(shù)學思考與生活中的常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中的“理”與生活中的“理”是相通的。
教學反思:努力發(fā)掘教學素材中所包含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為有效引導指明方向。每種解決問題的策略總有其適用的條件,作為倒推策略,適用情境為量的變化。因而以“變與不變”的思想為指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量的變化過程,是教師設計一系列提問的指針。在前一例題中,教師側重于學生發(fā)現(xiàn)變的過程,為順利實現(xiàn)倒推打下基礎;后一例題教學中,不僅讓學生發(fā)現(xiàn)變量,也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變量,滲透著變與不變的相對性與統(tǒng)一性,旨在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策略教學重在體驗感悟,培養(yǎng)應用意識。所以在教學中,設計變式練習,組織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表達個人的想法,互相啟發(fā),有助于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作者單位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馬衙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