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枝鳳
教師在教學中不管運用哪些方法,都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注意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在濃濃的、愉快的、情感體驗中興趣盎然地學習。
一、學生情感的誘發(fā)
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能有效地強化人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記憶力增強,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所以,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情感誘發(fā)。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師生達到情感上的和諧。贊可夫說:“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币虼耍谡n堂教學中,我總是以親切的、熱情的、平等的態(tài)度,生動的、形象的、幽默的語言,努力創(chuàng)造出輕松的、民主的、舒暢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課堂上,當學生回答問題,發(fā)表見解時一定多肯定,多表揚,鼓勵他們大膽地講出心中所想的。我常常告訴學生:講錯了沒關(guān)系,因為你已經(jīng)說出了心里的話。當他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當我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從不主觀武斷,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允許學生爭辯。我始終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消除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營造了這種心理上的和諧,學生就能以輕松愉快的情感去探究知識,在濃濃的情感體驗中,以積極主動的主人翁精神去獲取知識。
2.假設(shè)場景,引發(fā)情感共鳴。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場景中產(chǎn)生的,場景對情感的產(chǎn)生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要善于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假設(shè)相應(yīng)的場景,讓學生置身于場景中進行學習,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就設(shè)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非常美麗,山清水秀。桂林山水更是具有一種獨特的美,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現(xiàn)在,老師就帶領(lǐng)大家一起去觀賞桂林的山水??窗?,桂林多美啊!”馬上,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桂林山水的視頻,再配上導游詞,通過老師娓娓道來,奇妙的山峰、清澈的江水……學生饒有興趣地沉浸在假想的旅行中。這樣,學生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我再提出問題:“課文是怎樣寫桂林山水的呢?請同學們看課文。”讓學生在這種強烈的情感共鳴中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二、課堂上的情感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學習的愿望,就在于進行緊張的智力活動和體驗中取得勝利的歡樂?!闭n堂上要讓教師、學生、作者、文本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從而讓學生在情感的交流中快樂地學習,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
1.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尤其是現(xiàn)在的孩子,感情細膩,有時甚至是脆弱的。教師全身心地愛學生,理解學生和信賴學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基礎(chǔ)和源泉。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傳遞給學生的應(yīng)該是親切、信任、鼓勵的情感信息,通過“動之以情”達到“曉之以理”的目的。如,教完寓言故事《亡羊補牢》后,我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張××舉手想回答,站起來時卻因為緊張而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這時,同學們紛紛舉手想替他回答。張××同學原本就不善于表達,如果這時我不讓他冷靜下來好好回答,也許以后他再也不敢舉手發(fā)言了。我示意學生安靜,微笑地看著他說:“老師相信你能說好!”學生看到我這樣,也用掌聲來鼓勵他。在大家的鼓勵下,他不但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還能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這位學生正因為感受到了老師的尊重與信任,整堂課一直情緒飽滿,發(fā)言積極,思維出奇的敏捷。我還趁機表揚了全班學生,稱贊他們的耐心和信任使張××成了積極發(fā)言的人。頓時,全班學生的臉上充滿了笑意。他們也體驗到老師對每個人肯定的情感。有了這樣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學生有什么理由不愿學呢?
2.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課堂上,不僅要有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也很重要,它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學生之間有了情感交流才能碰出智慧的火花。如,課堂討論的時候,學生必須表達自己的觀點,必須得到小組其他學生的認同或肯定,最后形成小組的觀點,這就是情感的交流。其次,學生之間有了情感交流,才能互相影響,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就注重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實踐證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就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比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表演讀、情境朗讀等。我在教學《月光曲》時,就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兄妹之間的對話。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充分體會到哥哥的歉疚、妹妹的善解人意,體會到這對窮兄妹之間的深厚感情。這種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交流情感,在讀中收獲。
3.師生與作者、文本的情感交流。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一篇篇名家名作,文質(zhì)兼美,內(nèi)涵豐富,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動感人。在課堂教學中,我深入地研究文本,努力地靠近文本,進入角色,把作者寄寓在語言文字里的情感化作自己的真情實感,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傳情。文本中所描繪的景和物、人和事、作者所傾注的情和意、所闡述的道理,都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拂堤楊柳醉春煙”,把春天的美景寫得如夢如幻,朦朧迷人,人和景物一起陶醉了。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躍然紙上。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我在學生看圖學完了第一行詩時作了個小結(jié)?!按禾炖铮輧壕G了,花兒開了,柳枝隨風翩翩起舞……”用簡潔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令人陶醉的美景進行激情講敘,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接著再讓學生找出詞眼“醉”字,抓住“醉”的意思進行表演朗讀,配樂朗讀。學生完全沉浸于一種美好的意境中,朗讀非常有感情,在思想上激起了強烈的共鳴,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詩意、詩情了。這樣,師生與作者、文本之間有了情感的交流,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交流的延伸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边@是與提高語文能力融為一體的。在平常的課堂上,我盡量循循善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如,又一次看圖說話課上,講的是一位苗族小姑娘幫助老奶奶做家務(wù)的事。學生編完故事后,都知道要學習這位小姑娘樂于助人的精神,這就是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的熏陶。
每當和學生共同完成一堂激情四射的課時,我們總是意猶未盡。即使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還是情緒高漲,迅速圍到我的身邊,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我總是耐心地傾聽,輕聲地附和,讓孩子們的情緒盡情地宣泄。這時候,氣氛更加輕松,有時還能發(fā)現(xiàn)孩子們更獨特的體驗。每當這時候,我總是不放過,一定會趁機引導,讓他們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身邊的人和事,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使他們的情感交流有個回應(yīng),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總之,在教學中,我盡量注意各種情感的碰撞、交流、體驗,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