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南生,王 闖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漢430079)
1921年4月,彰德(今安陽)發(fā)生兵變,將軍府將軍成慎高舉“驅趙救民”的旗幟,通電討伐河南督軍趙倜,“河南督軍趙倜等兄弟,罪惡已極,慎等起義討之”[1]。趙倜則稱其“懷挾私嫌”、“脅眾叛亂”[2]229,于是調軍北上,兩軍激戰(zhàn)于衛(wèi)輝潞王墳一帶,最后由于吳佩孚武裝干預,成最終因兵敗自殺。此次兵變,從14日成慎到彰德開始,到20日結束,歷時僅7天,然而其影響,卻至為廣泛,“不惟全豫震動,即北而京津,南而武漢,莫不談虎色變”[3]。從兵變發(fā)生的時間來看,正處于直皖戰(zhàn)后與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之間,其時,皖系已退居幕后,然勢力猶存,正圖謀東山再起。直、奉兩派雖然共同執(zhí)掌北京政權,然各懷野心,都試圖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兩者雖是同盟,實際上卻是潛在的敵人,因而政局雖然平和,但卻暗流叢生,矛盾不斷。從兵變本身看,是成、趙之間矛盾的爆發(fā),然而兵變發(fā)生后,不僅有旅京豫人(安福派)的通電支持,而且豫西南南陽有獨立之說,豫南信陽馮玉祥部(直系)也有所行動,大有南北合攻趙倜的態(tài)勢,由此一來,兵變性質已非尋常兵變可比,其間必然是夾雜了派系紛爭所致。
關于此次兵變,學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兵變爆發(fā)的原因,陳忠海認為是“河南內部各派角逐的直接產(chǎn)物,是直奉兩系軍閥對河南爭奪的必然結果”[4]。郭劍林也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是與奉系有關的”[5]111,是直奉斗爭在河南的直接表現(xiàn)。蘇全有進一步指出“某種意義上就是由直系暗中指使引發(fā)的”[6]98~99。從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來看,此說頗具合理性,然而縱觀事變的過程,奉系并沒有直接干預,只是在后來趙軍失利、被迫求助的情況下才出手相救,因而直奉斗爭說有些牽強。第二是兵變的主謀,高潮、傅守印認為吳佩孚是主謀,是其“一手策劃下釀成的”,隨后“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又派兵助趙反成,最后導致成慎兵敗身亡”[7]3~5。邢漢三也認為吳是主謀,因趙倜不愿將河南地盤拱手讓給吳,遂采取“借刀殺人的手法”,最后吳“恐事態(tài)擴大對己不利,把責任推到成慎身上,率兵擊殺成慎”[8]240。如果吳是主謀,那么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為什么成部最初南下驅趙卻被駐扎在新鄉(xiāng)的吳軍所阻?
同樣令人不解的是,成慎如何敢以區(qū)區(qū)一旅在重兵把守的河南犯上作亂?是冒然起兵還是早做好了打算?還有一直活躍在臺前的河南旅京同鄉(xiāng)會,研究者認為其不過是成部的支持者,然而縱觀兵變始末,同鄉(xiāng)會都參與其中,即使成部兵敗,也在為善后事宜積極奔走,那么同鄉(xiāng)會究竟在兵變中扮演了一種什么角色?本文以報刊材料為主,結合有關史實,對以上問題進行梳理,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教。
成慎之所以起兵反對趙倜,是有著多方面的歷史因素。首先,是因為兩者的矛盾由來已久。趙倜自督豫以來,便著手培植自己的派系,對于異己勢力,一直采取排擠策略。成雖然“頗著能名,陸軍中人多傾向之”[3],然而究竟不是趙的嫡系,始終在趙的猜忌之列,對此成也心知肚明,所以一有機會便與趙倜為難,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最為明顯的例證就是吳光新兩次圖謀河南時成慎的表現(xiàn),第一次是要挾趙倜,不僅借機要趙清發(fā)欠餉,而且還要保舉其為師長。第二次成又借機索要軍需物資,然而等所有條件兌現(xiàn)后,又找借口駐扎在郾城不走了,趙無奈只有派其弟迎戰(zhàn)。不僅如此,成還與皖系接觸,共謀倒趙。當王印川執(zhí)掌河南時,曾拉攏成部倒趙,兩人來往密函被趙發(fā)現(xiàn),因而趙對成是越發(fā)忌恨。除此而外,成還資助學生成立自治會,專為倒趙[9]。因此,趙不得不派人赴京疏通,密請將成之師長裁去,充為將軍府將軍。對于趙的這種安排,成當然不滿意,無奈趙已布置妥當,將其部下調離,成處于“四面楚歌之中”,“無能為矣”[10],因而不得不北上。隨著成的調離,成、趙之間的矛盾公開化。
其次是趙倜督豫的不得人心,尤其是河南旅京同鄉(xiāng)會,對趙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趙在河南的所作所為,有游客記載道:“說到河南的軍政與民政,就是一件最傷心的事情?!币?920年為例,“沒有得著一天安居樂業(yè)的幸福。小百姓們所度的生活,就是逃死不暇的生活。兵禍、匪禍、重稅、苛斂、公債、軍餉紛沓雜來,竭終歲之所入,不足應付官府的需索”[11]。張鈁在評價其督豫的情形時也說“趙倜督豫八年,毫無建樹”,其治軍“始終停滯于毅軍后期那一套”,其用人“喜用行伍軍官”,搞錢一是“欠餉自肥”,二是“把持河南省銅元局,買銅自造,從中取利”,三是“直接向豫西產(chǎn)鴉片縣份攤派鴉片捐款,盡入私囊”[12]16。這些行為引起旅京同鄉(xiāng)的強烈不滿,“乃相繼赴津‘為民請命’,要求成將軍回河南驅逐趙倜,拯救河南民眾”[13]228。
再次是直皖戰(zhàn)后河南局勢的變動,使得驅趙成為可能。直皖戰(zhàn)前,趙倜同直系是盟友,但戰(zhàn)后卻成為了直系的屯兵場所:馮玉祥駐信陽,蕭耀南駐鄭州,吳佩孚駐洛陽,尤其是吳因作戰(zhàn)有功,被升為直魯豫巡閱副使,儼然成了趙的頂頭上司,這對于地方王趙倜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因而逐漸向奉系靠攏[14]641。還有馮趙之間的矛盾,馮部自駐信陽以來,趙時常猜疑,曾指使駐馬店毅軍與巡緝營藉口賭博問題與之發(fā)生沖突,借機查看馮部動向如何,馮為消除猜疑起見,將所部調往確山,而且對于馮部的兵餉,趙也不管不問,馮無奈截留省款,二者因而矛盾重重[15]。此外,從地理位置上看,河南為“中部樞紐,得此,南可控制王占元,北可加厚對奉勢力”[16],對于意欲擴張的直系來說,是非爭不可的地方,因而驅趙是早晚的事。
最后從河南軍事部署情況看,兵變成功的概率比較高。趙倜所屬軍隊(毅軍)雖說不少,但由于防御的需要,南陽方面的宏威軍,主要牽制李治云;汴洛路上的宏威軍,主要防范吳佩孚;寶德全的部隊,主要牽制馮玉祥部[17],這樣一來,北上作戰(zhàn)的軍隊就比較少,只要指揮得當,南下驅趙是可以成功的。
(表1) 河南當時整體駐軍情形
因而當曹錕密謀驅逐趙倜,邀請成慎參加時,成慎就開始積極運作起來。一方面和馮玉祥部聯(lián)系,商議南北共同起兵,圍攻趙倜;另一方面秘密和地方土匪聯(lián)系,接洽收撫事宜,以此壯大事變隊伍??梢妼τ诖舜悟屭w,成慎是經(jīng)過精心計劃、部署的。所以當趙借口孫會友剿匪不力、將其調離的時候,成被孫的“趙倜欲將全旅解散,全旅官兵惶急”的告急電所激憤[18],兵變于是發(fā)生了。
兵變發(fā)生后,成部占據(jù)彰德,自任總司令,通電討趙。然而就在成部揮師南下、向吳軍借道的時候,卻被駐扎在新鄉(xiāng)的吳佩孚部阻攔,理由是“直軍不愿與豫軍沖突,請勿前來,自干不便”[19]?;蛟S是出于義憤,或許是出于防御的需要,成部返回時將新鄉(xiāng)以北潞王墳一帶的鐵路拆毀。
既然事情是曹錕所策劃,為什么吳部軍隊還阻止成部南下呢?從上表的軍事部署來看,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直皖戰(zhàn)后,吳升為直魯豫巡閱副使,虎踞洛陽,是河南兵力最強的實力派人物。從河南整體駐軍情形看,吳可調動的部隊有三師之眾,分駐豫北、豫南、豫西,河南一旦有戰(zhàn)事,吳可隨時調兵遣將,左右大局。因而成慎若要起兵,必須要先征求吳的意見,至少也要取得吳的諒解。
事實上,成慎確實派人聯(lián)系了吳佩孚,而且還是在曹錕的授意下去聯(lián)絡的[20],沒有史料表明吳的確切態(tài)度如何,但吳對于此事顯然是知曉的。成既然起兵,顯然是得到了吳的默許,“不然,成即大膽,亦決不敢貿然稱兵”[21]。而且從成部起兵到最后吳部助趙之前,吳一直是保持中立,中立其實就意味著默許[22]。既然是吳部默許,那么為什么還要阻止成部南下呢?因為變兵南下不符合直系的利益,無論成軍勝敗,都將給吳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從好的方面來講,成部南下打敗趙軍,趙部勢必不會坐以待斃,最有可能就是向奉張求援,奉張如果以此為藉口揮師南下,必定引起直奉間的沖突,這對于正在集聚實力的吳來說,不是明智之舉。即使成部快刀斬亂麻,不等奉張行動就驅逐了趙部,那么作為勝利方的成部及其后臺,必定要同吳爭奪河南的控制權,對吳來講也不可取。從壞的方面講,成部不敵趙部,那么變兵必然會向四方逃竄,侵擾地方。吳部既然駐兵河南,就有守土之責,變兵作亂,吳部當然脫不了干系,不僅趙部對其離心離德,而且輿論也勢必要聲討吳部,對吳而言也是弊大于利。
既要對成部有所交代,又要讓趙部不起疑心,還要掌控大局,阻止變兵南下是最好的選擇。成部已然起兵,吳部沒有干預,這是對成的支持;阻止變兵南下,并通知趙部前去抵抗,這是吳對趙表明自己不干預的態(tài)度;其實對于吳來說,需要的只是驅趙的借口,兵變既已發(fā)生,去趙的借口便已經(jīng)存在,“趙倜馭下無方”,“擬請中央將趙撤任查辦,以弭兵禍”[18]。而且從時局上看,形勢比較嚴峻,皖系正借庫倫問題向直系發(fā)難,希圖直系援庫時,“乘虛襲取直豫,以為雄視中原之地步”[23]222;奉張則“以援庫為名,在團河設總司令”[24],大有南下之勢;皖系還與南方孫中山聯(lián)合,“聞孫有運動南方數(shù)省,會師北伐之說”[23]220。各種跡象表明,奉系、皖系及南方革命黨有合攻直系的意圖。在此關頭,直系除了聯(lián)絡同盟外,還要鞏固好自己的陣地,這時驅趙雖有必要,但不宜造成大的動亂,因而吳佩孚采取了將計就計,防止變兵南下的策略。
變兵既然不能南下,就只有在新鄉(xiāng)與安陽活動,對吳來說,隨時可調兵遣將將其合圍,進而控制整個局勢。然而這卻打亂了成慎的原計劃,導致了成慎的失敗及其隨后的自殺,以致于后來奉張譏笑吳“致成慎于死,賣友欺心”[25]725,無論吳在兵變時盤算著什么,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卻較深的影響了馮玉祥,“直系計劃驅趙,是我在保定親自聽到的,現(xiàn)在為什么不認賬?”[26]49馮后來反吳,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就在成部擊潰趙軍,馮部也初戰(zhàn)大捷、準備北上之時,吳佩孚改變了中立態(tài)度,助趙反成,戰(zhàn)局急轉直下。原來趙見局勢危急,急忙四處求援。姜桂題是毅軍老將,也是趙的老上司,自然在趙的求援之列;奉張是唯一能與直系抗衡的勢力,目前與直系正在暗自較勁,如果奉張出面說合,自然無憂;還要向吳求援,因為無論誰出面化解此事,最終都要由吳出面解決。聯(lián)系各方之后,局面為之一變。
奉張借口成以下犯上的行為威脅曹錕,如果此事不解決,將代為辦理[27],言下之意是將揮師南下,并示意曹如妥善解決,陜西可歸入直系勢力范圍。在威逼利誘的情形之下,曹恐事態(tài)擴大,對大局有所影響,便令吳從速解決。兵變既已發(fā)生,去趙的借口已經(jīng)形成,而且也得到了好處,所以當“曹使電令到豫,吳副使即出為武裝調停,北段令蕭師剿成,南段令吳心田防堵”[28],兵變由此結束。
吳的突然反戈,讓成、馮兩人措手不及,成慎“成功已在目前,不意吳副使半途破壞,自相矛擊,成功垂敗”,使得成“上無以對國家,下無以安人民”[2]233,最終自殺身亡。馮部則“繳還槍械,各歸原防”,“聲言前次與毅軍沖突,全系誤會,極力道歉”[29],但在馮的心里,卻對吳指責他們胡亂動作極為不滿,“你們若定要這樣說,那我就把保定會議的情形完全宣告國人!我算更深一層地體味了軍閥翻云覆雨的鬼蜮伎倆”[30]220。趙雖然求援成功,但也不得不為此事有所付出,“河南善后問題,宏威軍似將縮小原額……大約趙杰免職,豫事即可了結矣”[31],最終“津議決免趙杰職,所部宏威軍,歸趙倜節(jié)制”[32]。不僅如此,吳部在進行武裝調停時,“趙督之軍隊,其集中河北者,均逐出鐵道沿線,或受壓迫或令完全解除武裝”,直系軍隊則借機“盡占有隴海、京漢兩線之要隘”[33],名義上雖未占領豫境,實際上已達到了控制河南的目的。
無論從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兵變的過程,還是從兵變后利益的分配來看,吳佩孚都是首要的懷疑對象,所以當時就有評論說“其主要原因,則由于去年直皖戰(zhàn)爭后,有僅得虛銜而未得地盤者”[34],矛頭直指吳佩孚。趙倜也曾就此事問過張鈁:“豫北(指成慎起義)、豫南(馮玉祥部與趙杰部沖突)的亂子,風傳是子玉(吳佩孚)指使的,你看怎樣?”張回答說:“如果是他指使的,他就不幫你平亂和調解了?!盵12]11~12那么吳佩孚究竟是不是主謀?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吳佩孚當時正忙于同奉張商議解決庫倫問題,其方針是“先定關中,后平塞北之全策”,即先平定陜西再解決蒙古問題。兵變發(fā)生后,吳的直覺是“(成慎)受人主使,鼓動豫省軍隊搗亂,希圖牽制直軍勢力”[23]224~225。所以吳佩孚主謀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對于吳來說,如果想利用成驅趙,沒有必要把同鄉(xiāng)會拉進來,因為同鄉(xiāng)會屬皖系安福派,驅趙成功有利益可分,失敗了則落人以口實,不是明智的選擇。成慎的主謀性也不大,因為對于成來說,聯(lián)絡各方不僅需要巨大的政治成本,而且風險極大,一旦失敗則身敗名裂,即使勝利也會給人以挾私報復的嫌疑。同鄉(xiāng)會就不一樣了,同鄉(xiāng)會不僅政治資本雄厚,聯(lián)絡各方實屬易事,而且無任何風險。即使成慎失敗,也可以借口趙督豫不洽輿情,利用輿論倒趙,迫其下臺。成功了則更好,可以名正言順的在河南安插自己的人馬。因而同鄉(xiāng)會主謀的可能性最大。
事實上,同鄉(xiāng)會也一直在籌謀倒趙。同鄉(xiāng)會曾試圖以和平方法去趙,無奈趙是地方實力派,且河南為中部樞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政府方面不敢輕舉妄動,遂退而秘密進行,暗中聯(lián)合反趙勢力,等待時機。同鄉(xiāng)會與成慎早有接觸(王印川即為同鄉(xiāng)會會員),認為成可以利用,因而當成被調赴北京后,乃“相偕赴津‘為民請命’,要求成將軍返回河南,驅逐趙倜,拯救河南民眾”。為此還去征求直系曹錕的意見,曹欣然許諾,并“召集王承斌、成慎、馮玉祥等在保定開會,商討驅逐豫督趙倜事宜,決定以成慎第一師為驅趙主力,由彰德督師南下,駐扎信陽的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出師北上,合攻鄭州、開封”[35]12。
同鄉(xiāng)會不僅在事變前聯(lián)絡各方,而且在事變中也積極參與。當成抵達彰德,聲稱奉命起兵,“旅京河南同鄉(xiāng)會從中主持,且出函電多件示眾征信”[36],士兵遂從。兵變發(fā)生后,成部通電討趙,同鄉(xiāng)會積極響應“愿與全豫同胞,共舉義旗,以隨其后”[37]339,而且也給中央發(fā)電,表明反對趙倜的立場[38]。即使在成、趙雙方酣戰(zhàn)之際,同鄉(xiāng)會也不忘倒趙,袁乃寬等向府院請求免趙督職務,任成慎為督軍,政府認為不妥,“因成慎表面上仍是叛將,中央不發(fā)表通緝拿辦明令,已算十分人情,此時勝負未分,若要中央發(fā)表免趙任成的命令,政府萬無此辦法”[18]。兵變結束,成部敗退,同鄉(xiāng)會也積極從中斡旋,“外間盛傳將頒明令,禠成慎職……刻下正在調停,袁乃寬、趙倜兩人之爭執(zhí),東海方面仍主張更易趙倜”[39]。同鄉(xiāng)會的積極運作,使得中央左右為難,雖然通緝成的命令下達,但為了平衡雙方,趙倜要嚴懲其弟趙杰,“以平旅京豫人之氣也”[40]。
因而當事變發(fā)生后,就有議論說兵變“表面雖由成慎發(fā)難,實則純由旅京豫省某某數(shù)要人所主使”[41];“此次驅趙運動,醞釀日久,實由豫省旅京全體官紳所主持”[17];“成逆紊亂,推原禍始,實以袁乃寬等為原動力”[42]。事實也的確如此,趙倜在河南橫征暴斂,早就引起河南人的普遍不滿,同鄉(xiāng)會在“征得直系軍閥曹錕的同意后,便策動成慎到豫北聯(lián)絡舊部,驅逐趙倜”[43]570。
綜上所述,彰德兵變是由同鄉(xiāng)會主謀,在征得直系曹、吳同意的情況下,企圖利用成慎、馮玉祥起兵驅趙的一次軍事行動。然而追根究底,此次兵變是直系意圖擴張的結果:直皖戰(zhàn)后,直系駐兵河南,其形勢直逼地方王趙倜。趙為了自保,采取排除異己、加強兵力的策略,因而導致了成的離職。成既已離職,一向敵視趙的同鄉(xiāng)會便有了機會,于是便聯(lián)絡成以及直系驅趙,而這正中吳的下懷,兵變遂拉開帷幕。
對于同鄉(xiāng)會及成、馮來說,驅趙是其共同的利益訴求,因而事變中成、馮積極備戰(zhàn),同鄉(xiāng)會也主動運作倒趙。但對于吳來說,需要的只是一個驅趙的借口,并不希望造成事態(tài)擴大化,所以當奉張出面干涉之時,吳便立即出兵阻止了。
由此可見,彰德兵變不僅是河南軍閥矛盾的爆發(fā),也是自直皖戰(zhàn)后各方勢力爭奪河南的地盤之爭。直系雖然在此兵變中獲益良多,但也潛伏著危機,正如時人所說:“河南地勢重要,本為軍事必爭的地方,直皖相爭,皖系必欲置河南于真正的自己勢力之下,而直皖遂不免破裂。今日怕也(有)人要置河南于真正的自己勢力之下,所以即使直奉暫時仍舊相持,或者這次河南事變的結果,直系竟占著便宜,而破裂終是日近一日?!盵44]果不其然,不到一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可見,彰德兵變所累積起的直、奉間的矛盾,加快了兩派兵戎相見的步伐。
[1]豫省兵變雙方主張[N].盛京時報,1921-04-24.
[2]中國歷史檔案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兵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3]成慎圖汴失敗之經(jīng)過[N].盛京時報,1921-05-04.
[4]陳忠海.北洋時期的彰德兵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5).
[5]郭劍林.民初北洋三大內戰(zhàn)紀實[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6]蘇全有.孫中山與三角聯(lián)盟[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高潮,傅守?。F(xiàn)代河南重要戰(zhàn)事集[M].鄭州:海燕出版社,1996.
[8]嚴如平,宗志文.民國人物傳:第 9 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7.
[9]澹.裁撤河南第一師之索隱[N].北京晨報,1921-01-20(6).
[10]澹.豫第一師裁撤后之成慎與其所部[N].北京晨報,1921-01-22(6).
[11]汴梁旅游記[N].北京晨報,1920-05-01(6).
[12]張鈁,口述.陳子堅,整理.我所知道的趙倜[M]//河南文史資料:第3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
[13]李西海.名人故居博覽·河南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14]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15]河南亂事風潮擴大[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2(6).
[16]湘.軍閥破裂的起點(時評一)[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0(3).
[17]河南內部戰(zhàn)爭之昨訊[N].北京晨報,1921-04-21(2).
[18]河南兵亂中之所聞[N].天津大公報,1921-04-22.
[19]河南變亂之尾聲[N].長沙大公報,1921-04-25(2).
[20]吳佩孚平定豫亂再志[N].長沙大公報,1921-04-26(3).
[21]豫事并未完全平靖[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7(6).
[22]吳馮與豫亂關系[N].長沙大公報,1921-04-24(3).
[23]彭昌魯.稿本吳孚威(佩孚)上將軍年譜[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1.
[24]本社專電[N].上海民國日報,1921-03-26(2).
[25]“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1922年1-6月份)[M].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82.
[26]利驥,鄧哲熙.馮玉祥督豫前后[M]//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12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9.
[27]河南兵變速平之內幕[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4(3).
[28]豫變已告一段落[N].盛京時報,1921-04-27.
[29]豫亂經(jīng)過補志[N].天津大公報,1921-05-01.
[30]馮玉祥.馮玉祥回憶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31]豫亂平定后之趙倜[N].天津益世報,1921-04-24(3).
[32] 專電[N].上海申報,1921-04-28(6).
[33]河南戰(zhàn)事之外訊[N].長沙大公報,1921-04-24(2).
[34]彰德軍事之昨訊[N].盛京時報,1921-04-22.
[35]郝心佛,口述.成休慶,郭文理,整理.憶成慎將軍[M]//商丘文史資料:第1輯.商丘市政協(xié)學習文史委員會,1987.
[36]豫平定后之官電[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6(6).
[37]季嘯風,沈友益.中華民國史料外編——前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中文部分第6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8]彰德兵變之性質重大[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1(3).
[39]專電[N].天津大公報,1921-05-02.
[40]豫省竟有擁趙之國民大會[N].北京晨報,1921-05-11(3).
[41]各方面驅趙風潮之擴大[N].北京晨報,1921-04-20(2).
[42]彰德變亂之余音[N].京報,1921-04-27(3).
[43]張衡軒.成慎驅逐趙倜活動始末[M]//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晚清北洋:下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44]力子.論河南事變(言論)[N].上海民國日報,1921-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