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
有些歌曲既是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是著名的音樂劇選段。要理解這些歌曲背后的深意,就必須把它們放回原來的“音樂盒”里,比如取自音樂劇《貓》(Cats)的歌曲《回憶》(Memory),取自《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的《夜之音樂》(Music of the Night),也比如這首取自《風中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的同名歌曲。
《風中輕哨》是英國音樂劇大師Andrew Lloyd Webber于1996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故事發(fā)生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小鎮(zhèn)上。小女孩小燕子(Swallow)無意中在父親的倉房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藏匿在那里的陌生人。當小燕子問他“你是誰”的時候,受到驚嚇的陌生人驚呼了一聲“Jesus Christ”,于是天真的小燕子深信他就是傳說中的上帝,并和他成了好朋友。然而,這個陌生人實際上是一個被追捕的逃犯。后來,鎮(zhèn)上的人們知道了逃犯藏匿的秘密,準備去倉房捉拿他,小燕子連忙跑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逃犯,并承諾會盡全力保護他。逃犯被小燕子的純真所感動,告訴她其實他不是上帝。他把小燕子推出倉房,自己點燃火把,放火燒了倉房,消失在火光里。但是小燕子仍深信不疑,相信她心目中的“上帝”還會回來。
對照劇情,再回到歌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歌曲其實是小燕子純凈如水的心聲。她執(zhí)著地相信這個偶遇的陌生人就是上帝,把他珍藏在自己毫不設(shè)防的小心靈里。她把他視為摯友,承諾對他永遠不離不棄,并用她弱小的身軀替他遮風擋雨,在他最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歌曲中“Ill never abandon you my precious friend”“Try to burn a torch”等歌詞均是一語雙關(guān),既緣于音樂劇本身的劇情,也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希望通過歌曲傳遞珍惜友情、堅守純真之意。
音樂劇《風中輕哨》根據(jù)英國小說家Mary Harley Bell的同名小說改編。在小說中,小燕子所代表的兒童世界的純真與成人世界的現(xiàn)實、世俗、仇恨和欺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小燕子對朋友的執(zhí)著和對陌生人的信任面前,我們可悲地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不幸地長大了。
Webber并不是第一個把這本小說搬上舞臺的人。在他創(chuàng)作這部音樂劇七年之前,Richard Taylor和Russell Labey就曾創(chuàng)作過同名音樂劇。不幸的是,這部由Webber和著名詞作者James Steinman合作的音樂作品首秀即惡評如潮,該劇原計劃于1997年4月在百老匯的演出也不得不取消。但這并不妨礙《風中輕哨》這首同名歌曲的成功,其中由澳大利亞女歌手Tina Arena演唱的版本流行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