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85-01
有人說學語文沒什么技巧,就是要較多地識記背誦。當然,這說的一點沒錯。一定要有識記背誦之功,才能學好語文。但這種說法太不全面,識記背誦,這是基礎的、低層的。小學生學好語文較多得力于這個方面,高中生學語文就遠遠不只是這樣了,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高中三年是學生自小學以來思維最活躍、表達能力最好、感受能力最強、鑒賞水平最高的階段。語文學科給予學生的滋養(yǎng)是終生受益的。大而言之,語文學習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到他對人生、對世界的感覺、經(jīng)驗和領悟。小而言之,隨著江蘇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行,學好語文也成了重頭戲。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語文教師應當怎樣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呢?重點在我們的課堂,在于我們的語文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供方法指導,讓學生會上語文課
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同時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課文所要掌握的字詞、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點等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引導,學會如何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學習,感悟課文表達的情感,把握課文的主題、學習作者是如何布局謀篇的。學生要會上語文課,在課堂上就要會聽,而學生成績的好壞也往往取決于課堂短短的45分鐘的聽課效率。聽課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聽課的關鍵在于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學生要眼耳手腦各種感官齊配合去促進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眼要盯著老師的板書和老師講課時的表情動作,耳要聽清楚老師講課的內容,要聽得準確,聽出重點,聽出弦外之音,聽出老師講課的意圖;手要有選擇地記,要記重點、難點和疑問;腦筋要開動,積極思考,抓住老師講課的思路。聽課要以理解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記憶所學的知識。那種未經(jīng)思考和理解,死記硬背的知識是不長久的。
所以,學生要上好語文課,就要做到聽覺和視覺并用,邊聽邊思,在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錄音機式的聽課,囫圇吞棗,談不上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以思促聽,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耳、眼、口、手、腦都要動起來,多種感覺器官并用,多種身體部位全部參與聽課活動。老師講課,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學生要抓住要點聽和記。有人曾做過實驗,分三組學生同時收聽同一內容的錄音帶,規(guī)定A組全部記錄,B組只聽不記,C組只記講授要點。結果A、B兩組的學生只記住全部內容的37%,C組學生卻記住了58%,可見抓要點,適當做筆記,效果最好。
實踐證明,凡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學生,學習進步特別快、成績好。課堂積極舉手發(fā)言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語文課堂,一定要讓學生多發(fā)言,積極參與,主動地學,隨老師的教學思路轉。這樣也可以保證注意力高度集中,聽課效果好。
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新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喚醒學生自主意識。實踐證明:學生的個性特征、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才能必須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才能得到迅速的發(fā)展。要創(chuàng)造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必須提倡充分的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始終記住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與學生的活動是相互的,正確對待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把他們的所知所感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討論甚至爭辯,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發(fā)表獨立見解的積極性,在參與中動手、動口、動腦,增長智慧和能力。
教師應充分尊重并倡導學生回答問題中的求異思維。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得到滿足,他們就會以愉快的情緒進行學習。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這樣學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閱讀實踐活動。
因此對學習必須要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自主參與學習。教師要變課堂為學堂,以學生為主體,一切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經(jīng)常設計一些問題,提問學生,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開動思想“機器”,使他們積極投身到課堂的雙邊活動中。只有雙邊互動,才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構成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師的主動性不是主要放在設計課程上,而是注重在課堂上如何控制學生。
三、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引入,或借助錄音、錄像等手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教師在課堂上還應針對不同的重難點,相應地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程度低與能力強的同學都得到成功鼓勵,從而對語文學科產(chǎn)生濃厚興趣,對學好語文充滿信心。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引導學生理清文路、捕捉要點、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教師要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
四、采用多元化教學,激活語文課堂
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問答式、討論式、座談式、演講式、辯論式、表演式、游戲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各種形式又可以靈活多樣,如問答式可采用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問生答等形式;演講式可以分組演講,也可以進行演講比賽。總之,各種形式的運用使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廣泛參與。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教學內容要比其他學科豐富得多。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地了解有關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豐富知識,比較全面地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語文教學要拓寬教學渠道,延展教學內容,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國內外新聞以及生活話題等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資源,大力開發(fā)利用,使“語文教學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種課堂教學與語文資源的整合,使師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對內容不斷變革和創(chuàng)造,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以便能切實提高我們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地喜歡語文,喜歡上語文課。如此,語文老師可寬懷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