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要】讀書從“感動”開始,讓教書和育人從“感動”開始,在書海的“感動”中“立德”,在踐行的“感動”中“樹人”,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首要任務“立德樹人”。成功的師者是抓住文本“情”觸動孩子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的,這樣的讀書是細致的,是溫暖的。
【關鍵詞】感動;立德;樹人;心靈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船長看到這兒,突然間,好像嗓子被什么捅了一下似的,大聲的嗚咽起來……
列夫·托爾斯泰的原著《跳水》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而我們教材的編排刪掉了這一段,仔細體會,有和沒有,人物的豐滿、鮮活也大相徑庭,原版這一段,展現(xiàn)了船長救下兒子后的喜極而泣,展現(xiàn)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讀者跟著船長同緊張,同喜同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不僅是技能、智慧上的高超,更重要的他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真實人物。這樣的人物才能植根我們的內(nèi)心。
縱觀我們現(xiàn)在社會,細品我們現(xiàn)實生活,總是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缺少同情,多了無情,不會感動,我們反思一下,現(xiàn)在文明的發(fā)展,孩子感動的東西太少了,或者快餐文化的時興,我們拿來捂熱孩子內(nèi)心的載體,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也少了。
我們需要做的是為別人的進步真心拍手、贊揚,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眼睛的熱血青年。而現(xiàn)在的教育流于空白的說教,忽略了感同身受,與作者同喜同悲的過程,人的成長缺少了感動,冷漠這把殺豬刀就鑄就了。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是我們教育者思考的問題。
首先培養(yǎng)的這個人應是知人間冷暖、有血、有肉、有情的人。選什么課文,作為普通的教育者做不了主,但是怎樣教,怎樣引導是我們的責任。國家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的付宜紅處長舉了一個例子,對中國和日本孩子讀《狐貍阿權》做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結(jié)果等順序,善于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評論,理性多一點,如是什么導致小狐貍送命,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做事情都應該先弄清真相……日本的孩子善于從事件的出發(fā)點,站在人物的角度與人物同悲喜。如想小狐貍會說:“我快死了,請救救我吧!山的那邊還有許多栗子,我再也不能給你送柴火了……”
豐富故事情節(jié),走進故事,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孩子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一個人的發(fā)展,需要的不僅僅是理性的東西,更多的是情感的豐富,我們一直在探討“人性”,倡導“人文”,就是要從這個角度多思考,讓孩子從感動中汲取能量。
作家梁曉聲一次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到郊區(qū)。那天刮著風,不時有雨滴飄落。
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后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臟。他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他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闭f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后車的司機說了點什么,然后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
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么了?”司機轉(zhuǎn)述了那位先生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梁曉聲說,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它關乎公平、正義,就在我們?nèi)粘5纳?,就在人和人的關系中,唯有感動才會流淌于血液,感染別人。是“真情”,是“觸動”讓我們恪守做人的本分,盡可能為別人著想、幫助他人, 這本身就是一種“感動”。
公平正義是理,維系這個“理”需要一顆有情的心。我們正是有內(nèi)心的不安,才知道這個行為不合理;有關懷他人的情感,有對真善美的感動,才能付諸行動,內(nèi)化為行為。 做一個有情感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為他人著想的人,才不自私,才能鑄就社會的溫情,才能架構社會的文明。
拿什么捂熱孩子的心?你思考了嗎?你做了嗎?做到什么程度?
在主題為“不同文體經(jīng)典作品閱讀教學研究成果”的交流會上,課例《橋》的現(xiàn)場觀摩讓我深刻感受到作品塑造人物的力量,一個老支書,在洪水來臨時沉著、冷靜地指揮全村人渡過了橋,卻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犧牲了自己。作為小小說,師者引領我們分析人物,欣賞語言:“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師者處理是:學生讀老支書的話,體會黨員為什么排在后面?用問題處理感人的情節(jié),用“理”來闡釋“情”,顯得那么蒼白無力,讓孩子再也走入不了情景,無法體會形式的危機,人物的高大,內(nèi)心的反應……血肉靈魂的感受一下擦肩而過,相反,孫傳文老師的指導一下子讓我們情感奔放。他說:“此處要重在讀,用讀句子展現(xiàn)形式的危機、人物的沉著、堅定的命令,讀出力量;展現(xiàn)人物品質(zhì),學生做不到的話,老師就范讀,把領會的情感用有聲文字的高低、快慢、急緩展現(xiàn)?!甭犃藢O老師的示范,作為聽者的我如臨其境,仿佛聽到洪水的聲音,聞到死亡的氣息,那橋下洶涌的洪水濺濕了我的雙眼,那山一樣的老支書巍然屹立在我心間。
成功的師者是抓住文本“情”觸動孩子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的,這樣的讀書是細致的、是溫暖的。
從上面的教育實例可見,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歡讀書,我們的語文教學、讀書引導說理性的傾向太嚴重了,而真正走心的、讓心靈顫動的東西都在功利的標桿下刪除、淡化、忽略了,怎能讓我們的孩子感動,做有血有肉的人,連師者都不去讀、不愿意讀的東西,怎么讓孩子讀進去,更談不上喜歡讀。我想打動人心的作品,撥動內(nèi)心最柔軟的文字,是沒一個人有能力抗拒的。
那就讓讀書從“感動”開始,讓教書和育人從“感動”開始,在書海的“感動”中“立德”,在踐行的“感動”中“樹人”,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首要任務“立德樹人”。做一個善于感動的師者,做一個情感細膩的育人者,陪孩子一起成長。
(編輯:董 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