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蘭奇
前不久,看到一個“貴目賤心”的故事: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個學生患了眼病,整天凄凄慘慘、憂悶不堪。王陽明對他說:“你這是珍惜你的眼睛,卻輕賤了你的心?!?/p>
其實,我們大多數(shù)人和王陽明的這位學生很相似,只懂得愛護自己的明眸,卻任由自己的“心靈之眼”陷入黑暗;我們都很注重身體的完整和健康,卻總是無視心靈的殘缺和病變。當一個人身體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時,我們會說這個人病了;可是當一個人的人格長期缺鈣、心靈長期缺氧時,我們卻認為他是健康的。
就教育而言,如果一個教師都不懂得關(guān)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靈健康,那么他又能給予學生什么樣的人格教育呢?
有這樣一個案例:高二學生小李,因英語學習困難而尋求幫助,記兩三個字母的英語單詞對他來說都很困難,學英語不到半小時就會出現(xiàn)頭痛癥狀,而學習其他學科卻不存在這一問題。經(jīng)了解小李初一時對學習英語還是有興趣的。然而,在初二的一次英語課上,因未能回答上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叫到黑板前面罰站。這對于正處于青春期、自尊心極強的小李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從此以后,他把對老師的怨恨轉(zhuǎn)移到了英語課上,再也不愿學習英語……
小李英語學習困難的核心原因是英語教師帶給他的心理傷害,這是一種典型的師源性心理傷害。所謂師源性心理傷害,是指由于教師不當?shù)慕逃虒W行為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教師在學校扮演的角色之一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然而,現(xiàn)實中一些教師的做法顯然是與此背道而馳的。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調(diào)查:被訪問的教師幾乎都認為自己愛學生,但他們的學生能感受到師愛的卻不是很多。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不少教師對學生的愛并不是真愛。什么是真愛?真愛是無條件、無分別的,真愛是讓對方成為自己。
什么是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人不過分關(guān)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把價值感建立在自己身上;不容易被他人的負面情緒感染,也不輕易被別人的激情所煽動;對事物和人有自己的判斷,不從眾;當被賦予選擇權(quán)時,不驚慌失措,知道自己該選擇什么,為什么選擇……好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成為自己。
讓學生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其前提是教育者能成為自己,尋找真實的自己,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然而,現(xiàn)實中,有多少教育者想過去尋找真實的自己?這樣的問題也許會讓你發(fā)笑:“我干嗎要尋找自己?我難道不是一直是我自己嗎?我是一名校長,我有幸福的家庭,有事業(yè)有朋友……我過得很好,干嗎要去找所謂的‘真實的自己’?”
然而,我們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可以直接畫等號嗎?不論你是誰,名字只是個符號,不管把名字換成什么,都不會將一個人的本質(zhì)改變。因此,校長不能片面地說“我是校長”,而應(yīng)該說“我擁有校長這個職業(yè)”。
由此,不難得出一個結(jié)論:絕大多數(shù)人平常所認定的這個由姓名、職業(yè)、身份、經(jīng)濟狀況、人際關(guān)系、思想觀念等組合成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
當一個教育者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是由內(nèi)在品質(zhì)決定的,他就會把生命的重心完全放在外部世界,用世俗的觀念、他人的意見來指導、評價自己的生活。把真實的自己弄丟的教育者,又怎能讓學生成為自己呢?
教育應(yīng)從不傷害做起?,F(xiàn)實中,我們的教導、教訓太多,而教育太少。《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逼鋵?,教育的根本不是教育者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教育者是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精神海拔,有著怎樣的生命狀態(tài),有著怎樣的境界格局。換句話說,什么是教育者最大的教育資源?是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樣本,是教育者自己的身心和諧程度。所以,真教育發(fā)生的過程其實是教育者自我成長的過程。
什么是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人不過分關(guān)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把價值感建立在自己身上;不容易被他人的負面情緒感染,也不輕易被別人的激情所煽動;對事物和人有自己的判斷,不從眾;當被賦予選擇權(quán)時,不驚慌失措,知道自己該選擇什么,為什么選擇……好的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成為自己。(摘自本刊第27頁)
——郝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