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胥加洲
胥加洲,江蘇省建湖縣沿河中心小學教師。倡導班級自治,培養(yǎng)學生契約文化;倡導大單元教學,主張生活作文。對此《中國教師報》曾以《胥加洲 行走在實踐路上》為題予以報道。有百多篇隨筆論文曾在 《半月談》、《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河南教育》、《江蘇教育研究》、《湖北教育》、《班主任之友》、《小學教學設計》等報刊上發(fā)表。
2013年暑期,建湖農(nóng)進城考試。全縣只招30幾個,結(jié)果卻有4人是沿河中心小學的。曾有局領導對該校一連調(diào)出4名青年骨干教師表示擔憂,畢竟該校也只有700多個學生,幾十名老師而已;然而了解情況的人卻說,別怕,他們是“黃埔”。
“黃埔”,當時一個老師偶爾的戲言,如今卻成為該校的“戲稱”。的確,該校的教師教研能力強,個個都是“猴子”。有人曾懷疑該?!帮L水”好,其實最為根本的還是該校教研搞得好。用該校校長的話說,“電影有個‘私人定制’,我們學校也有個定制培訓?!?/p>
每個教師都是一個獨立個案,因而針對他們的校本教研也應該是“私人定制”。很多時候,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適的。針對教師個體來說,校本教研有時候不需要轟轟烈烈,大張旗鼓,而是悄無聲息,量身定制。
比如該校新分配來的孫悅老師,基本功很扎實,但在課堂駕馭方面還有一點欠缺。對此,該校不但安排教導主任與她結(jié)對,還積極安排她上教研課、匯報課、交流課;這邊不但有師傅手把手跟著,那邊一把手張校長還三天兩頭往她課的上跑……才開始,孫悅也私下嘀咕:“累死了,每一節(jié)課都要精心準備”;而現(xiàn)在,看到更多的卻是她燦爛的笑容。
還有去年考到縣城的胡志新老師,才開始也是“不求上進”,只要對得起學生就行。后來校長聽了她的課,說:“你的課很有特點,真的,磨磨,花點心思,能走出去!”才開始她也不信,不過學校真的把她當碗“菜”,別人賽課,請她負責;縣里有賽課,也請她“亮相”,結(jié)果很快她就出了“名”,不但在縣里賽課榮獲一等獎,而且還在市里賽課榮獲一等獎,轟動一時。
當然還有很多教師,比如王清普通話好聽,就讓他做學?;顒又鞒秩耍恢軌哿翆ㄓ信d趣,就鼓勵他組建書法興趣小組……其實,真正的校本教研就應該這樣,從每個教師個體出發(fā),挖掘閃光點,給他們搭建平臺,量身定制培訓方式,讓他們真正快樂成長。
翻看2014年教研安排,僅談上課這一項,就有很多,而且還每周一個主題,比如骨干教師示范課,師徒結(jié)對提升課,名師示范教學課,成長杯、成才杯等校內(nèi)課堂比賽……
怎樣讓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實效?該校教科室也一直在思考,并且不斷行動著:從點評好好好,到三個一(一個亮點,一個遺憾,一個建議);從教研漫無目的,到研究共同體,到目標教學,再到現(xiàn)在的問題教學;從班主任培訓到心動五分鐘,再到師說論壇……
一個活動一個主題,一次教研解決一個問題。每次活動前,教科室都要求上課圍繞主題而教,評課圍繞主題而評,切口小,支持微課式探討,著重解決問題。在縣教研室“大問題”教學的框架下,經(jīng)過幾年的主題教研,該校已經(jīng)逐步形成了語文第一課時“讀讀、說說、劃劃”簡單教學模式以及數(shù)學“想想、議議、做做”探究教學模式。
有次,學校組織對《黃河的主人》這一課文進行研討時,教者音色好,富有磁性,想重點通過指導朗讀來體現(xiàn)艄公的沉著、冷靜;結(jié)果卻被教科室周軍民主任給否決了。周主任認為,研討必須有主題。在“大問題”教學框架下,這篇課文最好的設計就是抓住“誰是黃河的主人?他憑什么成為黃河的主人?”這一問題讓學生去找,去讀,去議,去感悟,那么這次主題研討效果也就初步達成了。
每次主題教研,都有目的、過程,也有反饋、跟蹤,材料更是整理得一堆又一堆。記得在2012年全縣學校星級評估中,就連縣局領導也在不停地感嘆:“你們材料真豐富!”該校周主任接著也補充了一句:“我們都是真真實實做的呀!”
老套的校本教研,上課、評課、講座已經(jīng)大多淪為一種形式。沿河小學也曾遇到這種問題。比如該校才開始搞“一根繩”特色,做培訓,就有教師私下嘀咕,說聽了半天,也不知道講什么,還不如組織教師出去看看呢。這一提議立刻引起了該校領導的思考。的確,耳朵聽了半天,還不如眼睛看上一遍。于是通過多方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宿遷實驗小學跳繩搞得不錯,就用大巴,拉上幾十個教師,到該校認認真真,里里外外學習了一遍。結(jié)果這一學不要緊,卻學出了該校的“建湖第一繩操”,主打的“繩趣”節(jié)目不但走上了建湖第十屆運動會和鹽城第二屆校園體育藝術(shù)節(jié)閉幕式演場,還兩次上了電視,成了建湖家喻戶曉的特色項目……
而現(xiàn)在,參觀學習已經(jīng)成為該校必修的校本教研。短短兩三年時間,該校已經(jīng)先后組織教師上百人次到蘇州平直小學、陽澄湖小學,到無錫蘭亭小學取經(jīng),很快該校的“三個一”(一支筆,一支笛、一根繩)特色也成了建湖地區(qū)農(nóng)村小學頂呱呱的鄉(xiāng)土特色……
誠然走出去,很多時候往往受制于條件限制;然而現(xiàn)在網(wǎng)絡信息的發(fā)達卻已經(jīng)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該校與時俱進,也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網(wǎng)絡教研,比如建立博客,建立QQ教研群,組織教師收看網(wǎng)絡新時空,名師視頻課等。目前,網(wǎng)絡教研已經(jīng)成為該校教研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雖然這樣,但該校張兵校長卻想得更遠。2014年春,他提出了校本教研“項目負責制”,即教科室推出具體的研究方向,讓教師自由組隊申報,然后再根據(jù)研討成果支持一定的教研經(jīng)費……
其實,農(nóng)村骨干教師流失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現(xiàn)狀,農(nóng)村學校該怎么辦?最好的方法,不是阻止教師流動;而是扎扎實實把校本教研搞好,把教師培訓好,讓學校成為第二個“黃埔”,讓優(yōu)秀教師自動成長起來,這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