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花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推進以來初中化學課程高度重視的一種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經過了十多年的探索與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化學探究已經由形似走向神似,能夠讓我們的學生處于一種真探究的情境當中,這顯然是一件好事。那么如何將初中化學的科學探究怎樣才能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經過實踐與反思,我們覺得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
有了前面十多年科學探究的積累,今天我們在面對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每一個探究內容,尤其是重點探究內容時,往往都有豐富的經驗積累。這種經驗要想轉變成下一步的探究智慧,那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對其進行反思。根據(jù)化學課程專家的建議,這一反思可以尋找兩個切入點:一是反思探究目標能否有效達成;二是反思探究過程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下面以“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來說明。
從探究目標上來看,一般包括這樣幾點:一是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二是能夠從微觀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并認識化學反應;三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形成嚴謹求實的探究精神,知道定量研究在化學科學發(fā)展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從探究過程上來看,在本探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許多影響實驗結果的細節(jié)。比如說在做紅磷燃燒的實驗時,如果瓶塞過松,則氣體會溢出,而如果塞子過緊,則生成的氣體又會因為膨脹而沖開瓶塞。這一問題其實可以交給學生去解決,而我們的實踐也表明學生其實可以想到利用氣球來收集氣體的方法。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其實值得我們反思,即這個過程是交給學生還是教師自己完成。前者顯然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也是他們的認知能力所能完成的。
在我們的探究中,大概很少有“問計”于學生的,尤其是在探究之后還“問計”于學生的。事實上,我們所設計的探究本質上是屬于學生的探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生成許多觀點,有些觀點他們想對老師說卻沒有機會,有些觀點需要老師的點撥才能變成語言。因此,了解學生在探究中生成的想法,從學生那里獲得有價值的反饋,是探究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同樣是“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我們曾在探究過后與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聯(lián)系,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比如說有學生提出在探究開始的時候教師提出的“你認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是否變化”這個問題問得有點突然,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再比如說有學生提出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假設時似乎沒有意義,因為答案就只有兩個,一個是改變,一個是不變;還有學生說我根本想不到老師設計的用實驗來探究的思路。
化學發(fā)展史上的科學探究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的研究成果,而我們教學中的探究往往都是教師個體單槍匹馬地干革命。我們認為這一現(xiàn)象也是不符合真正的科學探究的精神的。
事實上,進入課程改革以來,很多同行們在科學探究中都有自己獨到的思想,這些思想都以論文的形式出現(xiàn)在各類報刊上,因此我們這里所說的“互助”優(yōu)化,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習借鑒,要能夠從優(yōu)秀的同行那里吸取科學探究的智慧。
同樣以“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為例,如果我們在百度中進行搜索,或者在中國知網(wǎng)等文庫中進行搜索,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有價值的成果?!秾嶒灲虒W與儀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等知名刊物上,關于質量守恒定律探究的點子既多且優(yōu),我們在教學中完全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條件進行創(chuàng)新。在實際探究的教學中我們還做了兩個工作:一是將這些創(chuàng)新改造成符合學生閱讀習慣的材料,然后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去感受他人的創(chuàng)新成果;二是將這些材料收集整理并裝訂成冊,以讓組內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借鑒。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策略能夠從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兩個方面促進我們探究教學水平的提高。
以上是筆者對初中化學探究教學中怎樣由優(yōu)秀走向卓越的一點思考。當然,走向卓越更多的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愿望,雖然未必能夠實現(xiàn),但心若在,夢就在,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我們的科學探究就能越來越接近卓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