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穎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050024)
對于全球化來講,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缺乏理解、寬容,不接受與自己文化價值觀不同的行為方式等問題日益凸現(xiàn)。鑒于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1995年定為“國際寬容年”,目的是讓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尊重不同的政治、宗教信仰和社會文化價值,為建立一個和平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而努力。
西方社會在對世界文化多元問題的爭論中形成兩大陣營: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為代表的“文明沖突論”和以德國知名學者、政治家哈拉爾德·米勒等人為代表的“文明共存觀”。亨廷頓認為人類的沖突主要集中在文明的交界地帶,或者文明的斷裂帶上。他甚至預言,21 世紀國際安全的核心問題是文明之間的沖突,國際關系的未來將取決于文明沖突的結果[1]。米勒認為亨廷頓的國際政治理論模式是美國式的、并且是過于簡單的,這種思維模式對我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問題會造成極其危險的后果。同時,米勒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不同文化雖然有可能激化矛盾,但卻不是造成地區(qū)間或者世界沖突的唯一原因。而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不僅應該保持,而且應該以有效的方法加以利用,只有對不同文化予以寬容、理解,全球的和平共存才會得以實現(xiàn)[2]。
近年來,我國學者提出保持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前提下建設和諧共融的世界的觀點。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世界文化關系構成參考價值,提出為了解決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同一個地球上和平共處的問題,應該在精神文化領域里建立起一套促進相互理解、寬容和共存的“跨文化交流體系”,從而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達到“美人之美”的基礎是“知”,也就是讓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了解、感知、認知別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在“知”的基礎上才可能產(chǎn)生欣賞、共鳴和認同。
作為擁有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中國,一直以來都把向世界人民介紹中華優(yōu)秀文化、核心價值觀,表達中國概念、傳遞中國聲音,從而促進構建和平、包容、友善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作為一項重要而長期的工作。我國政府以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傳播、增進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建立和諧友好的世界為主旨而制定了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保?]2011年3月發(fā)布的《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對外國文化中國認知、中華文化國際認知的關系進行了具體闡述:構建以優(yōu)秀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chuàng)新文化“走出去”[4]模式。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開創(chuàng)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5]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具體要求。
目前,海內(nèi)外正在形成和中華文化緊密相關的兩個群體:漢語學習群體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群體。漢語學習群體的主要成員是世界各國的青年人。據(jù)統(tǒng)計,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逾5000 萬,有40個國家和地區(qū)頒布政令,將漢語教學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6]這個群體的特點是學習漢語的熱情高漲,但是大多數(shù)處于基礎學習階段,對于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深,還沒有形成對于中華文化的正確認知。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造詣深厚、熱愛中華文化并致力于向全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的海內(nèi)外華人、對外漢語教師。如果能做到這兩個群體的有機對接、有效的交流、溝通與互動會對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起直接的推動作用。
來華留學生是漢語學習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的機會要比在海外學習漢語的學生多得多。因此如何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形成良性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機制對于發(fā)展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傳播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來華留學生現(xiàn)狀及國家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正在逐漸匯聚成一個來自不同文化、代表不同價值觀的龐大的國際隊伍。教育部《2012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簡明統(tǒng)計報告》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我國來華留學生總數(shù)為328,330人,他們分別來自世界上200個國家,分布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690 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學機構中學習。根據(jù)教育部2010年9月20日發(fā)布的《留學中國計劃》,我國招收留學生的數(shù)量將以每年6.94%的速度增長,計劃到2020年,我國力爭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屆時全年在內(nèi)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將達到50 萬人次。
(二)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目標及面臨的問題
《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培養(yǎng)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zhì)來華留學畢業(yè)生”[7]的發(fā)展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在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中,不僅重視語言、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同時更應該加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國情、中國現(xiàn)代生活等多方面知識的傳授。只有當留學生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中國的歷史沿革和現(xiàn)代國情、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和它引導的社會生活有了全方位、立體化地了解之后,才能形成對中國的正確認知,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友誼的橋梁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2007年制定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明確要求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了解和掌握中國歷史文化、中國主要哲學思想與宗教文化、中國文學與藝術、中國民俗文化、中國國情的基本知識,并能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從而“激發(fā)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和中國的基本國情?!保?]
在對來華留學生的教學中怎樣更好地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在一起,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但是問題往往集中在留學生的語言課堂教學中融入多少文化元素、怎樣融入,以及如何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等方面。對于留學生教學與社會實踐的關系的討論往往被忽略掉了。由于來華留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涉及到對留學生的組織、管理、人身安全,以及與社會團體的對接、文化禁忌、宗教傳統(tǒng)等各方面的問題,使社會實踐活動成為留學生教學中被規(guī)避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熱情,自行組織參觀、游覽等活動卻越來越多。在現(xiàn)有的留學生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被設置到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大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袊鴤鹘y(tǒng)文化的一小部分,如包餃子、中國畫、太極拳、中國音樂舞蹈等。但是,這些只是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留學生缺少對中國民間習俗、手工技藝、中醫(yī)中藥等文化深入了解的機會,更缺少對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理念、工作理念,以及現(xiàn)代中國人在對待世界各國民族、文化、社會的普遍態(tài)度進行深入解讀的機會。
要培養(yǎng)知華、友華的高素質(zhì)留學生,就要解決當前我國在來華留學生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重教學,輕實踐;重課堂,輕社會;重視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傳授,忽視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教育;重視對學生的管理、保護,忽視對學生本身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能力的發(fā)掘。如果說大學校園是象牙塔,那么留學生的生活空間則是“塔中塔”。來華留學生普遍對自己周圍的生活、變化缺乏了解,對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視而不見,知而不覺”。其原因是在對留學生教學管理中,沒有給他們提供對社會生活進行了解的適當?shù)摹⒂行У那?。因此,《留學中國計劃》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教學與實習對接、課堂與社會銜接的教育機制?!保?]唯有這樣,留學生在華學習期間才能切實親身經(jīng)歷中國的社會生活、感受中國優(yōu)秀文化、參與社會實踐,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逐漸從無知到有知,從誤知到真知,從真知到喜愛,從喜愛到友善。
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認識到了文化和社會實踐對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把語言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把學校的學習與終身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將教學從課堂環(huán)境延伸到社會”[10]的教育機制。因此,我們應該努力開發(fā)社會課堂的教育潛力,進一步完善、拓展留學生教育體系和教學思路。
建立留學生文化因素教學、文化項目教學、文化實踐互融互通、相互結合的教學理念,建立文化教學與文化實踐真正結合的教育機制至關重要。
文化學者余秋雨認為,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時還存在著一系列觀念問題。第一,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層面上,是人類共通的精神價值。把民族的價值置于人類價值之上,是我們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礙。我們常常有一個誤會,把許多人類的共同精神價值看成是西方文化。第二,既然文化在至高精神價值上承認人類共通,那么在具體呈現(xiàn)形態(tài)上則要承認差異互賞。在這兩個方面,我們常常搞顛倒了。第三個觀念性障礙是對自身文化的認知。中國文化必須找到在現(xiàn)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點,既不是經(jīng)濟支點,也不是地理支點,而是文化本身的支點。第四,文化交流的結果,是普通人對某種文化的自然喜愛和尋常好感,既不是國家話語,也不是概念話語。形象大于思維,感性大于概念,行為大于口號。[11]
正因為如此,在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文化教學、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應該秉承尊重、共存、對話的理念:
(一)尊重不同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宗教意識。文化在表現(xiàn)形式上存在的差異是世界構成的多樣性和人類生活軟環(huán)境的豐富多彩的基礎。因此文化差異不應該被視為“文明沖突”的起源,對待文化上的差異應該首先認同其存在性,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風俗習慣和宗教傳統(tǒng)。
(二)在不同文化價值觀之中找到相同、相通之處。盡管不同文化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意識形態(tài)、行為規(guī)范、語言表達方式、非言語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各種差異,但是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從人類精神的角度去探究,在至高的精神層面上,人類文化存在共通的地方,這就是人類的共性所在。這就需要文化傳播工作者特別是對外漢語教師潛心研究,尋求我國文化與來華留學生母語文化的契合點,以此為契機進行溝通交流,才能取得成就。
(三)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向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目的不是改變留學生固有的母語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宗教傳統(tǒng),而是讓他們真正認識中華文化的“合和”的精髓,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以及對世界事務的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認知。發(fā)掘中華文化與留學生母語文化的共同點,對幫助留學生學習中華文化會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堅持多文化對話,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在與留學生進行接觸的過程中,文化傳播工作者應該多注意與不同文化進行對話,學習不同的文化、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發(fā)現(xiàn)文化差異,尋求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最佳路徑,避免在跨文化交際時產(chǎn)生沖突與矛盾。
(五)尋求留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傳播形式。應該把國家話語、概念話語轉化為百姓話語,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把概念認識轉化為感性認識,要認識到,行為的影響效果遠大于語言的效果。因此,在向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時可以考慮實踐為主、教學為輔的方法,讓留學生在實踐中親身感受中華文化,這比課堂上的理論講授要親切、感性、活態(tài)、真實得多。
(一)善行河北的科學內(nèi)涵和特點
1.“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倡導的互助、誠信、孝敬、關愛的道德風尚是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生活的具體實踐,表現(xiàn)出在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家庭、自己與他人之間關系時應該秉承的價值觀念,以及這種價值觀念所指導的具體行為。善行河北中呈現(xiàn)的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平凡人、點滴事、身邊事、真實事”,具有“普遍性、真實性、鮮活性、持續(xù)性”的特點,留學生可以看得到、摸得著,比起課本上的故事和抽象的理論學習,更具有說服力。這種行為闡述法更容易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對“善”的共識,形成對中國文化深層內(nèi)涵的進一步地理解。
2.“善行河北”展現(xiàn)的是生活中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群體、不同職業(yè)崗位上的普通中國人的事情,是我國社會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念的民間表達。善行河北中的人和事體現(xiàn)的是中國的社會規(guī)范和利益價值觀念,塑造的是中國公共文化價值輿論,它引導人們實現(xiàn)對“善”從“知”到“行”的轉化。通過觀摩、參與善行河北的活動,可以使留學生感知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具像表現(xiàn)。促使他們把自己的感受、感知與體驗、經(jīng)歷相結合,形成對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
(二)為“善行河北”注入國際元素,為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奠定基礎
1.讓留學生感知“善行河北”:學校以及相關部門提供留學生與“道德模范”、“河北好人”進行交流、互動的機會和平臺,建立留學生與“道德模范”、“河北好人”進行溝通的長效機制。通過交流,使留學生切身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的道德風尚在普通人、平凡人身上的真實體現(xiàn)。
2.建立“善行河北”留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以善行河北中有代表性的單位、企業(yè)、組織為基礎建立留學生社會實習實踐基地。形成教學與社會實踐呼應、學校課堂與社會課堂銜接的有效循環(huán)機制。使留學生真實體驗善行河北倡導下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
3.善行無國界,鼓勵留學生加入到“善行河北”行動中來。在留學生對善行河北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形成一定的認知,對中國人用自己行動闡釋的“互助”“誠信”、“愛”等價值觀產(chǎn)生共鳴之后,積極鼓勵他們加入到河北的“善行”中來。
[1]塞繆爾·亨廷頓著.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 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哈拉爾德·米勒著.文明的共存-對塞繆爾·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批判[M].酈紅、那濱,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www.gov.cn 2011-03-16.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華之光2012]獲獎者孔子學院總部事跡回顧.中央網(wǎng)絡電視臺http://news.cntv.cn/2013/01/17/VIDE1358431563167143.shtml
[7][9]留學中國計劃.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www.gov.cn 2010-09-28.
[8]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10]羅青松.美國《21 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兼談《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的作用于影響[J].世界漢語教學,2006,(1).
[11]余秋雨.中國處于“文化孤立”之中嗎[N].環(huán)球時報,20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