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俠,吳淑勇
(河北聯(lián)合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唐山063009)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學術界主要是在黨史和思想史方面對其作品進行研究。文學史對他的定位只是早期的文學活動,對于他的散文,評價也只有聊聊幾筆(馬云,2006:115)。事實上,李大釗的散文不僅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本文擬對李大釗的著名散文《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兩個英譯文進行理性化的翻譯批評賞析,以豐富李大釗同志的散文研究,并以該文紀念李大釗同志。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篇散文原載于1923年12月20日《新民國》第1卷第2號上,文章短小雋永,同時又富含詩意??v觀全文,作者運用象征、比喻等修辭手法,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以及中國革命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文章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令讀者深受感染和鼓舞。但該篇散文,文白夾雜,翻譯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張培基先生曾指出“譯時除文字須符合英語規(guī)范外,應力求傳達原文的形象、詩一般的美感和雍容警策的筆調(張培基,2006:5)
標題是文章的靈魂,通常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主題信息。而散文的題目就好比是散文意境的門窗,具有吸引讀者的藝術魅力。李大釗先生的這篇散文題目為“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文章題目具有強烈的鼓舞性并且充滿著樂觀的精神。同樣,標題也反映出了李大釗這位新文化的斗士不悲觀、不苦悶彷徨的心理,而且對在艱難中行進的中華民族的命運給出了光明的預言。原文的標題是一個偏正短語,但張培基先生卻將原文的中心詞翻譯成定語,有效突出了國運的危難以及作者對革命的信心。張培基把標題“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翻譯為National Crisis vs Heroic Nation。不僅讀起來鏗鏘有力,同時也準確地翻譯出了原文的精神實質。
譯者蔣躍將文章標題中“艱難的國運”翻譯為“the bad luck of China”,顯然是拘泥于字面的意思,不能準確突出原文想表述的國運的危難這一主題。筆者認為,其標題的翻譯沒有準確傳達原文的意義。
李大釗同志這篇散文中的詞匯,意義十分豐富,且用法靈活。如何將這些詞匯有效地傳譯出來,是翻譯這篇散文的關鍵。
“中華民族現(xiàn)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句話中,張培基先生更注重“神似”,將“史路”、“道路”這兩個齊腳詞合二為一進行翻譯:“The Chinese nation is now confronted with a rugged and dangerous section of its historical course”。此外,在“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境致,使我們經(jīng)過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種壯美的趣味”這句話中,譯者也將“奇絕”“壯絕”這兩個齊腳詞結合起來翻譯“Nevertheless,there is also in this section a spectacle of enormous magnificence that in-spires in us…”.顯然,譯者并沒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對原文進行了深層次的把握,并結合語境準確再現(xiàn)了原文的含義。
原文中的“奇趣橫生”,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講應該是“極度吸引人”的意思,因此,張培基先生將其翻譯為“fascinating”,
但譯者蔣躍將其翻譯為“wits and humor”,筆者認為此處翻譯沒能準確翻譯出原文作者要表達的意義。
再如“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目前的艱難境界,那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張培基:2006:1)(注:下劃線為筆者所加)原文中多次出現(xiàn)“境界”一詞,新漢英大辭典對于該詞的翻譯有“boundary”,“state”,“realm”等,但張培基將其譯為“section”。原句的譯文為“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Sometimes it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境界”一詞原指“土地的界限”、“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xiàn)的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94:601),但散文中該詞應該指河流的進程,同時作者又把河流的進程比喻為民族生命的進程,所以張培基將其翻譯為section非常妥帖。在第二句話中,張培基把“境界”一詞翻譯為“the present national crisis”,原句的譯文為:“The present national crisis can never obstruct the advance of our national life”??梢?,譯者通過上下語境準確抓住了其深層含義,并精準再現(xiàn)了原文的含義。蔣躍的譯文將前兩個“境界”翻譯為“terrain”筆者認為不妥,但第二句話中的“境界”同樣譯作“crisis”,再現(xiàn)了原文的深層含義。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篇散文篇幅短小,共分為五個自然段落,卻以散文的形式寫出了時代的黃河頌歌。此外,李大釗先生的這篇散文通篇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不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也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情感的生動性。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迭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張培基,2006:1)
譯文1: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 with plains lying boundless on either side,its waters rolling on non-stop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miles.Sometimes it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 flanked by high mountains steep cliffs,winding through a course with many a perilous twist and turn.(張培基,2006:3)
譯文2:Sometimes in an extensive and open terrain with boundless plains,a huge and mighty river flows vigorously down thousands of miles.Sometimes it runs in an imposing and narrow terrain with ranges after ranges of high mountains,crags and cliffs.It zigzags its way down through them,which is drastically hazardous and precipitous.(蔣躍,1993:63)
原文的短語和短句有著基本相同的字數(shù)和節(jié)奏,因此文章有著雄渾的氣勢。譯文1的譯者在句子層面上力求做到語言的精準細致、自然流暢。在語篇上又注重神韻的再創(chuàng)造,不但保持了原文的信息和功能同時也翻譯出了原文的風格。筆者認為譯文2的斷句隨意,沒能再現(xiàn)原文的整齊結構和節(jié)奏的美感。此外,譯者將“很逼狹的境界”這一短語翻譯為“an imposing and narrow terrain”,筆者認為稍有不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imposing一詞的解釋為“壯觀的;使人印象深刻的”。筆者認為其與“narrow”一詞搭配矛盾,且不能翻譯出原文“逼狹”這一含義。
由上述分析可見,盡管兩位譯者的翻譯力求忠實于原文,但從譯文的題目到正文,兩位譯者的方法仍然大相徑庭。
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為世人留下了很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但實際上李大釗同志也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不但在思想史上有著獨特的價值,而且從文學角度來看,也是藝術的詩篇。他的散文不但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思想和革命精神,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思想品質。
本文嘗試著比較分析了《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兩個英譯文,其目的并不是指出譯文的瑕疵,而是旨在通過此次嘗試來豐富李大釗同志的散文研究,同時期許更多的學者和譯者來研究李大釗同志的散文,也為國外學者研究“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鮮活的思想提供了途徑。
[1] 馬云.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開拓者—李大釗散文研究[J].北京: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
[2]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 蔣躍.中國翻譯[J].北京: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1993.
[4] A S 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