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紅
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效率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教育學生方面,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和德智體綜合素質,要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實現(xiàn)這些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進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依據(jù)教學目標和任務,根據(jù)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理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情感態(tài)度等精神層面上的影響,發(fā)展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使他們對身邊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周圍的一切事物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體系。那么,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運用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并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呢?
初中語文是一門綜合了藝術、文學、歷史等學科內容并極具人文情感的科目,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抑或是現(xiàn)代題材的各種文章,都帶有濃烈的人文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初中語文科目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文字所散發(fā)出來的情感魅力,并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式情感教育,讓學生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分析影響情感教育的因素是為了推進情感教育教學。同樣,分析情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情感教育教學。
情感教育已經(jīng)在很多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實施了,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導致這一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傳統(tǒng)教學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念。雖然國家強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追求的高升學率依然成為很多學校追求的教學目標。在這樣背景之下,雖然大部分學校都大力推行情感教育,但情感教育的地位還是沒有應試成績的地位高。
位居其次的影響因素是教師沒有樹立好正確的教學教育觀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積累和情感豐富等方面的人文塑造。初中生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進入青春期的他們開始有了錯綜復雜的情感體驗,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價值觀。然而,有的教師忽略了這個階段學生的這個特點,他們不但沒有將語文的情感教育功能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而且還把學生的情感與文本所宣揚的情感割裂開來,使學生缺乏情感世界的教育與指導。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更好地進行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被編入的課文都是蘊涵著作者某方面的感情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文章的具體情境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讓學生猶如身臨課文所描述的場景,使學生在現(xiàn)實教學中與課文情感形成強烈的心靈共鳴,從而強化情感教育效果。
例如,在進行課文《周總理,你在哪里》的教學時,筆者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筆者在網(wǎng)上查找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料進行播放,并添加一些相關的音樂和圖片進行背景渲染。就這樣,隨著周總理逝世的相關圖片視頻資料的播放,莊嚴悲痛的聲音傳來:“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這些凄婉的字字句句所營造的氛圍,使學生在自身的情感世界里形成了一股強烈懷念周總理的情懷,這種情懷與文章作者的感情自動進行和諧相融,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對周總理的敬愛之情。
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交流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及時地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與想法,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反饋進行適當?shù)那楦薪逃?。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動態(tài),在適當時機進行情感教育。
以蘇教版的初中語文課程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為例,通過對“你怎樣看待主人公的命運”這個話題的交流與討論,學生可以在討論中重新感受到當時舊北京城的殘酷現(xiàn)實社會,認識到祥子的悲慘命運是當時社會所造成的。然后,教師結合文中的情感與現(xiàn)實社會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討論中感受到不同時期社會的不同情感,在學生內心形成激蕩和共鳴,又可以鼓勵他們挖掘身邊的真、善、美,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語文的朗讀對進行情感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可以和作者筆下的人物進行情感溝通。總之,朗讀是學生掌握和感受文章寓意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示范文章朗讀的方法,并教會學生運用節(jié)奏和韻律結合文中內容進行生動的、有情感的朗讀。
例如,在進行《濟南的冬天》教學時,筆者先明確了此篇課文的情感教學任務,即主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進而發(fā)展他們的審美能力。在了解了情感教學任務之后,筆者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組合探究交流,然后讓學生對文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進行反復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和感受“溫晴”、“響晴”、“水墨畫”、“設若”、“空靈”等詞語的意思及其所描繪的景色。通過朗讀的形式,學生在有聲的世界感受到了文中的情感。
學生做練習時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時機。在學習了語文課程后,學生已經(jīng)萌發(fā)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此時,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在語文練習中進行情感教育滲透。
例如,在學習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后,學生還保留著文章傳達出來的“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設置練習題時,可以聯(lián)系實際提出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一次你們對父母的背影的印象最深刻?你們和父母之間曾發(fā)生什么事情讓你最受感動?隨著時間流逝,父母逐漸年老,作為子女的我們怎樣做才能讓父母對我們放心?帶著對這些問題思考并聯(lián)系你們的生活實際,寫一篇600 字的課后感想。實踐證明,這樣結合課程情感的練習可以起到強化情感教育的作用。
科學的情感教育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及時參與課堂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智育和德育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進行情感教育的時機和力度,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反應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運用科學合理的情感教育手段和方式,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感受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