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英 付志鵬
(山東省昌邑第一中學)
一說起課改,總給人假大空、繁華過后一地雞毛的感覺,所以對這個話題一直有些打怵。雖然有老師曾經為課改正名,但是,課改走形式、做樣子并且往往以成績?yōu)榇鷥r的不良標簽并沒有完全被揭掉。盡管如此,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仍然想談一下自己對課改的認識。
為了改變傳統(tǒng)課堂“填鴨式”“滿堂灌”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端,我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改革。從我零五年參加工作至今,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課改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學生自學為主,要求老師精講點撥。第二種是最近幾年推廣的“七十五分鐘”課堂教學模式,同樣是要求老師少講,多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這兩種模式,目的都在于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雖然在具體執(zhí)行的時候曾有過這樣那樣的偏差,但是整體上讓課堂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開始慢慢有了“主人翁”的意識。在這里,我要說自己的幾點看法。
第一,讓學生動起來不等于整個課堂始終喧嘩一片,熱鬧和動不是一個概念。在整個的一堂課中,如果學生始終處于討論、爭論、朗讀、演講等這樣一種亢奮狀態(tài),我們不禁要問:學生在什么時間思考?如果問題在課前已經思考充分,這種表演還有什么意義?如果不是經過思考,那么,學生的這種發(fā)言和政客的自我陶醉的夸夸其談有什么區(qū)別?我們知道,彈奏鋼琴的時候,必須有高音也有低音,這樣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來。如果手指始終在高音鍵上摁個不停,那么,彈出來的只是噪音。好的課堂也是一樣。只有動靜結合、思考和爭論并舉,才算是張弛有度的課堂。
第二,我們提出的動,是思維在動。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進而帶動著手動、嘴動,才是真正的課改。
曾經聽過一位名師的課,聽完之后一個感覺就是:果然名不虛傳!應該說那堂課很多地方都不符合我們理解的課改模式,比如,老師講得太多,自始至終似乎一直在講。但是,在那堂課上,學生一直處于積極思考狀態(tài)。老師講到哪里,學生的思維便跟到哪里。便是我作為聽課老師,也光想著聽,根本就沒記多少。直到下課后,仍覺得意猶未盡。反觀自己聽過的另外一些課,學生手舞足蹈,滔滔不絕。單單思維一片混亂——或者人云亦云,或者抓住對方的一個把柄不放,很像斤斤計較的一群市儈。所以,我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衡量一堂好課的標準,不是“手動”、“嘴動”了多少,而是“心動”了多少。不管老師講多講少,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就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第一,課改應該放慢步伐,循序漸進,切不可矯枉過正。一種全新的課改模式肯定有它的優(yōu)點,但是也肯定有不足的地方。雖然經驗和教訓往往從實踐中獲得,但是,由于我們施教的對象非常特殊——是活生生的人,施教的任務非常嚴肅——應對高考,所以,對每一次創(chuàng)新,我們必須慎之又慎。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拿過來就照抄照搬,那么學生有可能會變成教師魯莽實驗下的犧牲品。很多時候不是課改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學到了課改的皮毛之后就迫不及待拿出來展示,以至于弄巧成拙。
第二,教師要交給學生一瓶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是句老話,但是到今天仍然管用。在課改浪潮下,教師的任務已經由“授之以魚”變成“授之以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只要學學方法然后把它販賣給學生就行,而應該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名捕魚的高手,然后總結自己的經驗,借鑒別人的經驗,這樣以后,才能教給學生真正實用的方法。所以真正的課改絕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老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第三,教師要在課改中把自己變成真正的腦力勞動者。雖然說我們本身就是腦力勞動者,可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卻干了太多體力勞動活。我們秉承學生天生就是不愛學習的理念,所以為了提高學生成績,不得不拼命去抓學生。作業(yè)盡量全批全改、課間讓學生到辦公室背誦、不厭其煩的找學生談話等等,這些都是提高語文成績的好方法,但是,有一點,太累了!尤其是重復性的批改、檢查特別容易讓人疲倦。所以,我特別佩服魏書生。他連續(xù)好幾個月給學生上不了幾堂課,學生的成績照樣高高的!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過課改,培養(yǎng)起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和習慣,讓自己變成學生的軍師而非保姆。
第四,教師應該讓自己的課堂保持獨特魅力??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边@句話,同樣適合我們的課堂。每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既能吸收別人課堂上的有益元素,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特個性。千篇一律,只能讓課堂越來越乏味。
總之,參與課改多年,我體會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有法,讓我知道,在自己的從教道路上,有很多理論、很多實踐可以給自己指導和幫助;但無定法,讓我知道,無論何時,都要用自己的心去鉆研,懂得借鑒但不盲從,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名有獨特風格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