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 浩
誠信“緊箍咒”,還需經(jīng)常念
文 袁 浩
中華民族歷來推崇誠信,所謂“人無信而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等等,無不說明誠信的重要。而誠信缺失,猶如社會的潰瘍,如果任其滋長,人們就會失去安全感,社會就會喪失凝聚力,個人的夢、國家的夢都將遙不可及。
毋庸諱言的是,當今中國仍面臨著誠信缺失的危機。有專家認為,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仍處于“非征信國家”行列。社會失德、官場失信、形象失態(tài)、行為失范,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特別是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的失信行為,極大地影響到黨的形象和政府威信。
然而,打造誠信政府,構(gòu)建誠信社會,光給干部戴上誠信“緊箍咒”還不夠,因為在一些經(jīng)?!笆拧钡母刹垦壑?,道德意義上的誠信和法律意義上的契約,都不過是一種形式上的規(guī)范,如果缺乏強烈的、持久的、普遍的約束力,就會淪為“躲貓貓”的游戲,最終成為虛化、懸置的“稻草人”,只能起到威嚇作用,其實際效用自然大打折扣。所以誠信“緊箍咒”,還需經(jīng)常念,才能收到長久之效。
在《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誠信是最基本的從政品質(zhì),不誠信就會失去公眾的信任。沒有公眾的信任,公仆又怎么為公眾謀利益呢?對干部常念誠信“緊箍咒”,就是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讓那些作風(fēng)懶散、虛報浮夸、抓而不實、形式主義的干部無處藏身,讓那些以權(quán)謀私、魚肉百姓、吃喝玩樂、奢靡腐化的干部付出代價。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樹立起正確的用人導(dǎo)向,教育官員守住誠信底線,進一步匡正社會風(fēng)氣,弘揚清風(fēng)正氣,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只有如此,才能聚集起更加強大的力量,讓實現(xiàn)中國夢的腳步更加堅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