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華
一、濕地定義與中國濕地分類
1.濕地定義
《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中的濕地定義為:為本公約之目的,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水域。為本公約之目的,水禽系指從生態(tài)學角度看以濕地為生存條件的鳥類。
濕地的基本要素是多水(積水或過濕)、獨特的土壤(水成土)和適水的生物活動。水的存在是濕地存在的根本條件。
濕地功能可以歸納為水文功能(儲存地表水、維持高水位)、生物地球化學功能(元素的遷移和循環(huán)、溶解物質的滯留和去除)和生態(tài)功能(維持特有的植物群落、能量流動)。
2.中國濕地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濕地分類》中的濕地定義也是采用《濕地公約》中的定義。在《濕地分類》標準中,綜合考慮濕地成因、地貌類型、水文特征和植被類型,將濕地分為3級。
第一級濕地分類是按照濕地成因進行分類,將濕地生態(tài)系統分為自然(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2類。
第二級濕地分類中,自然濕地按照地貌特征、人工濕地按照濕地主要功能和用途進行分類。自然濕地的第二級分類有4類,包括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其第三級分類有30類,近海與海岸濕地包括淺海水域、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巖石海岸、沙石海灘、淤泥質海灘、潮間鹽水沼澤、紅樹林、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島、海岸性咸水湖和海岸性淡水湖,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永久性內陸鹽湖、季節(jié)性淡水湖和季節(jié)性咸水湖,沼澤濕地包括苔蘚沼澤、草本沼澤、灌叢沼澤、森林沼澤、內陸鹽沼、季節(jié)性咸水沼澤、沼澤化草甸、地熱濕地、淡水泉/綠洲濕地。人工濕地僅有第二級分類,共分為12類,包括水庫、運河和輸水河、淡水養(yǎng)殖場、海水養(yǎng)殖場、農用池塘、灌溉用溝和渠、稻田/冬水田、季節(jié)性洪泛農業(yè)用地、鹽田、采礦挖掘區(qū)和塌陷積水區(qū)、廢水處理場所、城市人工景觀水面和娛樂水面。
二、中國濕地保護的重大舉措
1.簽署《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濕地保護在中國起步較晚,與濕地保護先進國家有很大差距,還處在初級階段。中國政府對濕地保護十分重視。1992年7月31日,中國簽署《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2007年4月3日,中國政府組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承擔組織、協調全國濕地保護和有關國際公約履約的具體工作。
為了保護全球濕地以及濕地資源,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的拉姆薩爾共同簽署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該公約已經成為國際上重要的自然保護公約。為了紀念《濕地公約》誕辰,1996年10月,《濕地公約》第19屆常委會決定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截至2014年1月,公約締約國已達168個,共有2 171塊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超過2×106 km2。1992年以來,中國已經有國際重要濕地46塊,總面積為4.05×104 km2。
2.實施《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和《2004—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guī)劃》
1992年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召開之后,中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列為議程的優(yōu)先項目計劃。
2000年11月8日,由國家林業(yè)局牽頭,外交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農業(yè)部和水利部等國務院17個部門共同參加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公布、實施。這是自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保護濕地的一個重大舉措。該計劃將使中國濕地保護行動朝著統一方向發(fā)展。該計劃將用5 a時間遏制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天然濕地萎縮的趨勢,初步建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管理秩序,開展?jié)竦鼗謴偷脑囼炐怨ぷ鳌?006—2020年,將逐步恢復退化或重建已經喪失的濕地,提高對國家重要濕地和自然保護區(qū)的管理水平,使中國的天然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由國家林業(yè)局、科學技術部、國土資源部、農業(yè)部、水利部、建設部、國家環(huán)保總局和國家海洋局等共同編制的《2004—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guī)劃》得到了國務院批準,并于2006年正式啟動。
3.全國濕地資源調查
濕地資源調查是濕地保護的重要基礎。目前,中國已經開展了兩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
1995—2003年,依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試行)》,國家林業(yè)局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調查范圍為面積在100 hm2以上的湖泊、沼澤、近海與海岸濕地和庫塘,河床(枯水河槽)寬度≥10 m、面積≥100 hm2的河流以及其它具有特殊意義的濕地,人工濕地除庫塘外,其它類型沒有涉及。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濕地面積約為65.94×104 km2,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根據2003年國家林業(yè)局《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簡報》對面積100 hm2以上濕地的統計,濕地總面積為38.485 5×104 km2。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的面積為5.941 7×104 km2,河流濕地的面積為8.207×104 km2,湖泊濕地的面積為8.351 6×104 km2,沼澤濕地的面積為13.700 3×104 km2,庫塘濕地的面積為2.285×104 km2。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qū)都有濕地分布,而且還表現為一個地區(qū)內有多種濕地類型和一種濕地類型分布于多個地區(qū)的特點。中國東部地區(qū)河流濕地多,東北部地區(qū)沼澤濕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區(qū)濕地明顯偏少;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青藏高原湖泊濕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區(qū)又多為咸水湖和鹽湖;海南島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區(qū)分布著獨特的紅樹林和亞熱帶及熱帶地區(qū)人工濕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積高原沼澤和湖群,形成了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國的濕地生境類型眾多,其間物種不僅數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國特有的,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全國濕地共有高等植物225科815屬2 276種,其中苔蘚植物64科139屬267種;蕨類植物27科42屬70種;裸子植物4科9屬20種;被子植物130科625屬1 919種。全國濕地野生動物中,鳥類12目32科271種,兩棲類3目11科300種,爬行類3目13科122種,獸類7目12科31種。中國約有魚類3 000種,其中濕地魚類有1 000多種。中國濕地鳥類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10目18科56種。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占54%;全世界鶴類有 15種,中國有記錄的9種,占60%;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中有50種,占30%。然而,首次調查結果還無法滿足濕地管理的全面需求,尤其是在濕地生態(tài)特征系統描述、濕地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調查、流域水資源調查、濕地生態(tài)補水的前景分析以及調查數據與國際標準接軌等方面還存在缺陷。
為了滿足中國濕地保護的需求和履行《濕地公約》的迫切需要,國家林業(yè)局于2009年啟動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該次調查歷時5 a,至2013年結束。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成果中,濕地分類涵蓋了中國幾乎所有濕地類型,濕地起始調查面積為8 hm2(含)以上的近海與海岸濕地(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域)、湖泊、沼澤、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 m以上、長度5 km以上的河流,數據符合國際標準;由于采用了“3S”技術,與首次調查相比,第二次調查結果更科學、客觀,反映了中國濕地資源的真實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為53.602 6×104 km2,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 7×104 km2,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 3×104 km2,減少率為8.82%;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 2×104 km2,減少率為9.33% 。根據《濕地公約》定義,本次調查將濕地分為5類,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為5.795 9×104 km2,河流濕地面積為10.552 1×104 km2,湖泊濕地面積為8.593 8×104 km2,沼澤濕地面積為21.732 9×104 km2,人工濕地面積為6.745 9×104 km2。青海省、西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的濕地面積都超過了5×104 km2,約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50%。兩次調查期間,受保護濕地面積增加了5.259 4×104 km2,濕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現在的43.51%。中國的淡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庫塘之中,濕地維持著約2.7×1012 t淡水,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濕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態(tài)保障。中國濕地中,有濕地植物4 220種、濕地植被483個群系,脊椎動物2 312種,隸屬于5綱51目266科;其中,濕地鳥類231種,濕地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濕地凈化水質功能十分顯著,每公頃濕地每年可去除1 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為降解污染發(fā)揮了巨大的生態(tài)功能;同時,中國濕地儲存的泥炭對應對氣候變化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若爾蓋濕地的面積為0.8×104 km2,儲存泥炭19×108 t。
除了氣候變化等一些自然因素外,中國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占用和改變濕地用途。圍墾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導致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兩個最關鍵因素,而且受影響的濕地范圍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圍墾主要發(fā)生在沿海地區(qū)、大江大河的兩側以及湖泊的周邊地區(qū)?;ㄕ加弥饕l(fā)生在沿海地區(qū)。受基建占用威脅的濕地面積在首次全國濕地調查中為0.127 6×104 km2,在第二次全國濕地調查中為1.292 8×104 km2,增長了10倍多。影響濕地的主要威脅因子已經從第一次調查時的污染、圍墾和非法狩獵變化為第二次調查的污染、圍墾、基建占用、過度捕撈和采集、外來物種入侵,威脅濕地的主要因子增加了,影響頻次和受影響的濕地面積也在增長,表明中國濕地資源面臨的威脅呈增長態(tài)勢。
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全國濕地保護面積達到23.243 2×104 km2,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43.51%。許多重要的自然濕地得到搶救性的保護。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初步結果,劃定的濕地保護紅線是到2020年中國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53.33×104 km2)。
4.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濕地公園和城市濕地公園是保護天然濕地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國際重要濕地為主體,濕地公園、海洋功能特別保護區(qū)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濕地保護體系。
截至2011年底,已經建立9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截至2012年3月,國家林業(yè)局已經批準了213個國家濕地公園;截至2013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已經批準46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至2013年底,中國已經有46塊天然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
5.濕地保護立法
天然濕地被破壞性開發(fā)與利用、濕地管理體制不完善以及與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都要求中國立法保護濕地。
1992年之前,中國頒布的與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有:1979年9月13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試行)》;1982年8月25日發(fā)布、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1988年1月21日公布、1988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11月8日通過、1989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91年6月29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但是,在這些法律中,都沒有直接出現“濕地”一詞。
1993—2001年期間,中國頒布的與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有:1993年9月17日頒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1994年10月9日發(fā)布、12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qū)條例》,首次出現“濕地”一詞;1995年5月29日由國家海洋局公布、施行的《海洋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1997年8月29日公布、1998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2002年以來,各地方開始了濕地保護的立法工作。2002年,河北省率先通過《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2003至今,發(fā)布《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江西省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甘肅省濕地保護條例》、《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和《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濕地保護條例,以及《上海市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等多部地方政府規(guī)章。
三、對未來濕地保護工作的建議
目前,中國濕地保護形勢十分嚴峻,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濕地保護工作需要繼續(xù)加強、完善,建議未來重點開展以下工作:①建立中國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濕地保護立法,制訂全國濕地保護條例。②解決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土地所有權問題。建立濕地生態(tài)效益補償制度,平衡各相關利益方的關系。③開展?jié)竦赝嘶瘷C理、修復關鍵技術研究,探索濕地保護、可持續(xù)利用的有效模式。④實施濕地生態(tài)修復工程,恢復和綜合治理退化濕地。⑤推廣凈化污水的人工濕地技術,用人工濕地替代天然濕地發(fā)揮一些生態(tài)服務功能,禁止直接將工農業(yè)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濕地,以進一步保護天然濕地。⑥加強對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徑上中國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工作,支持全世界的水鳥保護工作。⑦加強對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濕地保護成效的評估工作,提高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建設與管理的水平。⑧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濕地保護意識,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濕地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珍視濕地、愛護濕地、保護濕地和支持做好濕地保護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