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彬 李繼庚 張占波 尹勇軍 劉煥彬
(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640)
造紙工業(yè)是世界第四大能耗產(chǎn)業(yè),約占世界工業(yè)能耗的5%,2010年我國制漿造紙工業(yè)能源消費總量1.05億t(標煤),居輕工業(yè)能耗之首,節(jié)能任務(wù)十分迫切[1-3]。干燥部是造紙機能耗最高的工段,設(shè)備費用和動力消耗均占整個造紙機的一半以上,蒸汽消耗占紙張生產(chǎn)成本的5% ~15%[4]。干燥曲線是一條濕含量隨干燥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在造紙行業(yè),工藝上習慣表示為濕含量隨干燥位置 (烘缸編號)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干燥曲線是紙幅在造紙機干燥部干燥過程的一個表征,不同的干燥工藝干燥曲線不一樣,相應(yīng)的能耗情況和成品質(zhì)量也會不一樣。因此,獲得造紙機干燥部干燥曲線對了解和改善干燥部運行狀況很有意義,也可為造紙機干燥部優(yōu)化改造提供有力依據(jù)。
目前,獲得物料干燥曲線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實驗測量的方法[5-10],在實驗室做實驗?zāi)M干燥過程。數(shù)據(jù)通常在空氣溫度、濕度、流速基本恒定的干燥條件下測量。在這種條件下獲得的實驗結(jié)果與實際生產(chǎn)環(huán)境中獲得的結(jié)果相差較大,因為工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比實驗室復雜得多,干燥曲線受諸多因素影響,如袋區(qū)通風狀況、氣罩排風狀況、冷凝水排除狀況等,同時干燥曲線還受紙種、干網(wǎng)條件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很難模擬,所以采用實驗測量方法得到的干燥曲線在指導工業(yè)生產(chǎn)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另一種是采用計算機仿真的方法[11-14],計算機仿真是一種借助于高速、大存儲量數(shù)字計算機及其相關(guān)技術(shù),對復雜真實系統(tǒng)的運行過程或狀態(tài)進行數(shù)字化模擬的技術(shù)。該技術(shù)必須先建立過程模型,才能利用計算機工具仿真,獲得干燥曲線。紙幅干燥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傳熱和傳質(zhì)過程,干燥機理十分復雜,干燥過程受許多因素影響,要建立紙幅干燥過程模型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而且模型一般是在一些簡化的理論條件下建立,跟實際生產(chǎn)過程仍有一定出入。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干燥曲線用于指導工業(yè)過程仍存在一定風險。不過隨著對紙幅干燥過程機理的深入理解,這種風險會越來越小。
本文以某高強瓦楞原紙廠干燥部為研究對象,采用在線測量的方法,測量干燥部不同烘缸位置濕紙幅定量,獲得干燥曲線,利用最小二乘法擬合,獲得干燥曲線模型。該結(jié)果最貼近實際情況,是實際生產(chǎn)過程的真實寫照,可為紙幅干燥過程控制以及造紙機干燥部設(shè)計提供參考。
測量對象是一個年產(chǎn)8萬t高強瓦楞原紙的造紙機干燥部,其流程示意圖如圖1所示。
該造紙機車速500 m/min,幅寬4 m,生產(chǎn)定量100 g/m2帶表面施膠的高強瓦楞原紙。干燥部采用雙排多烘缸干燥系統(tǒng),分為前干燥部和后干燥部兩個部分,前干燥部包含48個烘缸,后干燥部包含14個烘缸,烘缸直徑1.5 m,帶擾流棒和固定虹吸管。前干燥部是主體部分,其蒸汽冷凝水系統(tǒng)采用分段降壓式。前干燥部系統(tǒng)含有3組烘缸:第3組烘缸組(23#~48#缸)、第2組烘缸組 (9#~22#缸)、第1組烘缸組 (1#~8#缸);各組通氣蒸汽壓力為:第3組,160 kPa(表壓,下同);第2組,105 kPa;1組,46 kPa。通風系統(tǒng)采用半封閉氣罩,沒有袋通風,排風溫度52℃。
數(shù)據(jù)測量選用美國NDC infrared Engineering公司的NDC8110-F/104。這種小型單面?zhèn)鞲衅骺梢陨烊牒娓字g狹窄隙縫中,緊貼在濕紙幅表面對其定量進行在線測量,不影響造紙機的生產(chǎn),測量范圍0~1500 g/m2,測量精度95.44%。主要設(shè)備及配件包括檢測系統(tǒng)平臺、iBridge分布式控制站及探頭。
(1)NDC8110-F/104工作原理通常有3種定量在線測量方式:雙面穿透式、單面發(fā)射式和紅外穿透式,NDC infrared Engineering公司的NDC8110-F/104屬于單面發(fā)射式。單面發(fā)射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康普頓效應(yīng) (Compton Effect)。選用镅為放射源,當入射射線與原子序數(shù)較低的物質(zhì)相互作用時,大部分射線會直接穿透此物質(zhì)而不產(chǎn)生任何變化,另有一小部分射線會與此物質(zhì)相互作用產(chǎn)生散射,隨著厚度增加,射線與此物質(zhì)的相互作用也線性增加。NDC8110-F/104就是依靠被反射 (180°方向)回來的能量信號智能處理獲得紙幅定量數(shù)據(jù)。
(2)NDC8110-F/104工作特點
單面反射式傳感器是單面測量,不存在上、下測量頭之間的對位和間隔問題,對測試架的要求低,制作方便。但要求傳感器與被測紙幅表面垂直并緊貼??紤]制作成本和安裝空間等問題,測試架設(shè)計成便攜式,主要依靠人工撐托掃描桿對紙幅進行掃描測試。由于人體力和桿長度的限制,測試點沒有覆蓋整個橫幅方向,測試點靠近操作側(cè),這是以后要改進的地方。測試一個點平均需要2~3 min,測試完一個點后,由人工將掃描桿拿到下一個測試點繼續(xù)測量。
(3)測試要求
除了要求傳感器與被測紙張表面垂直并貼近外,同時要求造紙機正常生產(chǎn)且穩(wěn)態(tài)。由于傳感器的數(shù)量有限,各測試點的數(shù)據(jù)不能同時測量,為保證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必須保證造紙機處于正常穩(wěn)定的生產(chǎn)狀態(tài)。若測試過程中出現(xiàn)斷紙或工藝條件改變的情況,則要待生產(chǎn)正常穩(wěn)定后重新測量定量,斷紙或改變工藝前已測試的數(shù)據(jù)也需放棄。本文中的濕紙幅定量就是在滿足以上條件下得到的。
測量裝置測量的是濕紙幅定量,需要結(jié)合造紙機QCS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然后計算出各個測量點的干度/濕度(濕含量)數(shù)據(jù),擬合繪制成干燥曲線,計算原理如下所示。
圖1 造紙機干燥部工藝流程示意圖
單位面積成品紙絕干纖維量的計算見式 (1)。
式中,q(d.s.)為單位面積成品紙絕干纖維量,g/m2;qpro.為成紙定量,g/m2;w 為成紙水分含量,%;d.s.表示絕干 (dry solid)。
各個測量點濕紙幅干度的計算施膠前使用式(2-1),施膠后用式 (2-2)。
式中,qi為各測量點濕紙幅的定量,g/m2;Ri為各測量點濕紙幅的干度,%。qs為單位面積施膠量,g/m2;i為測量點烘缸編號。
式中,qt紙表示噸紙施膠量,kg/t紙。
各個測量點濕紙幅濕含量的計算施膠前使用式(3-1),施膠后用式 (3-2)。
式中,Xi為各測量點濕紙幅濕含量,g水/g(d.s.)。
測量時間段內(nèi)QCS中成品紙張定量100.80 g/m2,成紙平均水分為8.16%,質(zhì)檢部門統(tǒng)計噸紙施膠量為60.0 kg。利用前文1.3節(jié)中公式計算成品紙張絕干漿量為92.6 g/m2,單位面積施膠量為6.05 g/m2。
各測試點濕紙幅定量的測量如圖2所示。其中烘缸編號0表示出壓榨部位置,烘缸編號63表示卷曲位置。
圖2 各測試點濕紙幅定量
利用式 (2)和式 (3)計算各測試點干度和濕含量,如圖3所示。
圖3 測量干燥曲線
由于后干燥部對干燥曲線研究不具有代表性,而研究對象的前干燥部是一個典型的三段降壓式干燥部,可選取前干燥部數(shù)據(jù)進行后續(xù)干燥動力學分析。為了突出模型的普遍性,將數(shù)據(jù)外延,推廣應(yīng)用于其他工業(yè)操作,并突出物料特性對干燥的影響,將干燥曲線歸一化處理。定義一個無因次濕含量MR,其計算見式 (4)。
式中,MR為特征濕含量;X0為濕紙幅初始濕含量,g水/g(d.s.);Xi為各測試點濕紙幅的濕含量,g水/g(d.s.);i表示各測試點烘缸編號。
特征濕含量的計算結(jié)果如圖4所示,干燥曲線橫坐標用烘缸編號表示,分析干燥曲線模型需要把橫坐標變換為時間坐標,轉(zhuǎn)換結(jié)果如圖5所示。圖6所示為烘缸排布結(jié)構(gòu),AB表示紙幅對流干燥長度,m;BC表示紙幅接觸干燥長度,m;L1表示同排相鄰兩烘缸水平距離,2.00 m;L2表示上下兩排烘缸的垂直距離,1.80 m;d表示烘缸直徑,1.50 m。車速為500 m/min,結(jié)合式 (5)對流干燥長度的計算 (AB為1.41 m)和式 (6)接觸干燥長度的計算 (BC為2.82 m),可知紙幅通過單個烘缸的干燥時間為0.51 s。
圖4 前干燥部特征干燥曲線
圖5 時間坐標下的特征干燥曲線
圖6 烘缸排布結(jié)構(gòu)
使用表1中基礎(chǔ)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對圖5中數(shù)據(jù)擬合,得到每一種模型的系數(shù)值 (見表2),通過對相關(guān)系數(shù) (R2)和均方根方差 (RMSE)的計算來評價各種模型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擬合優(yōu)度。其計算見式(7)和式 (8)。
表1 干燥曲線模型
式中,MRexp,i為測量值;MRpre,i為模型預測值;n為測量點個數(shù)。
表2 干燥模型曲線擬合
由表2可知,模型2、4、5、6都能較好地模擬干燥曲線,其R2值均為0.98以上,但它們具有不同的模型結(jié)構(gòu),哪種結(jié)構(gòu)能更好地解釋紙幅干燥過程,還需進一步分析其干燥動力。
干燥速率是干燥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干燥速率通常指單位時間內(nèi)、單位面積物料上脫除的濕含量,其計算見式 (9)。
式中,N為干燥速率,g/(m2·s);md.s.為絕干物料質(zhì)量,g;A為干燥介質(zhì)與被干燥物料的接觸面積m2;t為干燥時間,s;X為濕物料的干基濕含量,g水/g(d.s.)。
對于特征干燥曲線可用式 (10)表示特征干燥速率。
式中,RMD為特征干燥速率,s-1。
由式(9)和式(10)可知,干燥速率N可采用式 (11)計算。
模型 2、4、5、6分析結(jié)果如圖7所示。每個子圖 (a、b、c、d)中包含上下兩個圖,橫坐標都是干燥時間,上圖縱坐標表示特征濕含量,實線表示模型模擬值,虛線表示模型模擬值95%精度邊界位置,散點表示特征濕含量的測量值。下圖是擬合模型的一階導數(shù),縱坐標表示特征干燥速率RMD,可見模型2的RMD曲線是條直線,表示干燥速率開始時刻最大,后沿線性減小 (負號表示特征濕含量隨時間逐漸減小,下同)。模型4的RMD曲線是一條經(jīng)過原點凹線,表示干燥速率開始時刻為0,一小段時間內(nèi),干燥速率逐漸增加,干燥速率達到最大值附近時,會經(jīng)過短暫的平穩(wěn)期,隨后干燥速率逐漸減小。模型5的RMD曲線跟模型4相似,但開始干燥速率不經(jīng)過原點,表示開始時刻干燥速率不為0。模型6的RMD曲線逐漸下降 (非線性),表示干燥速率初始時刻最大,而后非線性漸小。
結(jié)合紙幅干燥機理:在干燥初始的一小段時間,由于紙幅溫度還比較低,干燥速率較低,且隨紙幅溫度的增加而增加,該工段為“紙幅加熱階段”,該階段雖然紙幅干燥速率較低但不會為0,因為蒸發(fā)現(xiàn)象在任何溫度下都會發(fā)生。隨紙幅溫度升高,干燥速率逐漸增大,干燥速率上升到最大值時,紙幅干燥進入第二階段“恒速干燥階段”,“恒速干燥階段”干燥速率穩(wěn)定在最大值,主要蒸發(fā)的是“自由水”。當達到臨界濕含量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時,紙幅干燥進入第三階段“減速干燥階段”,干燥速率逐漸減小。
圖7 模型分析
相比之下,可見模型5最接近紙幅干燥,干燥分3個階段:加熱階段、恒速階段和減速階段。其中減速階段是影響紙幅干燥過程最主要的階段,紙幅在減速階段的干燥情況是決定紙幅干燥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利用模型5對目標造紙機干燥部紙幅干燥過程進行分析,得到不同烘缸編號坐標下紙幅干基濕含量隨烘缸編號的變化曲線 (見圖8)。
圖8 測量對象干燥曲線
各烘缸出力的計算見式 (12),各烘缸出力的具體情況如圖9所示,干燥速率采用工藝上常用的烘缸出力表示。
圖9 烘缸出力
圖10 紙幅溫度
式中,NA為烘缸出力,kg水/(m2·h);Acont為接觸干燥面積,m2;G表示造紙機每小時絕干生產(chǎn)能力,kg(d.s.)/h;Wi為每生產(chǎn)1 kg絕干紙烘缸i所蒸發(fā)的水量,kg水/kg(d.s.)。
接觸干燥面積的計算見式 (13)。
式中,B為幅寬,m。
造紙機每小時的絕干生產(chǎn)能力計算見式 (14)。
式中,qd.s.為絕干定量,g(d.s.)/m2;V為車速,m/min。
Wi的計算見式 (15)。
由圖9可知,大概在22#缸位置,紙幅開始進入“減速干燥階段”,紙幅濕含量約為0.29 g水/g(d.s.),干度約為77.52%,此時的濕含量為臨界濕含量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0#~22#缸,紙幅的濕含量基本是線性變化,“恒速干燥區(qū)”比較明顯,但“紙幅加熱階段”不明顯。從圖9中可以看出,0#~22#缸,烘缸出力都在20 kg水/(m2·h)以上,1#~8#缸烘缸出力是逐漸增大的,8#缸位置烘缸出力最大,為29.17
本文應(yīng)用NDC8110-F/104測量裝置在線測量實際生產(chǎn)過程紙幅干度數(shù)據(jù),獲得貼近生產(chǎn)實際的紙幅干燥曲線。選用幾種基礎(chǔ)模型對該干燥曲線進行擬合分析,發(fā)現(xiàn)Quadratic polynomial模型、Exponential(2)模型、Gaussian模型及Fourier模型的模擬優(yōu)度都很好,其R2值均為0.98以上,通過對其干燥機理分析,發(fā)現(xiàn)Gaussian模型能更好解釋紙幅干燥過程,并獲得其模型表達式:利用Gaussian模型對測試對象干燥部進行模擬分析,獲得測試對象干燥曲線圖和各烘缸出力情況,結(jié)果表明,測試對象大概在22#缸位置,紙幅干燥進入“減速干燥階段”,獲得臨界紙幅含濕量約為0.29 g水/g(d.s.),結(jié)合紙幅溫度測量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紙幅加熱區(qū)”在1#~2#缸位置,并最終獲得對象造紙機三個干燥區(qū)的大致位置:“紙幅加熱區(qū)”,1#~2#缸;“恒速干燥區(qū)”,3#~22#缸;“減速干燥區(qū)”,23#~48#缸。由烘缸出力情況圖發(fā)現(xiàn)烘缸出力最大區(qū)域在8#缸位置,為29.17 kg水/(m2·h)。36#缸后,烘缸出力加速下降,低于10 kg水/(m2·h),此時紙幅干度已達到93.46%,紙幅已過干燥。
本文是基于數(shù)據(jù)驅(qū)動獲得了干燥曲線模型,這種方法有一點不足之處,即在模型結(jié)構(gòu)選擇初期,比較盲目,主要是依靠數(shù)學方法,對不同結(jié)構(gòu)模型擬合優(yōu)度和模型一階導數(shù) (濕含量變化率)作比較,選擇更合適的模型結(jié)構(gòu)來對測量數(shù)據(jù)擬合,這種方法得到的只是在一定精度范圍內(nèi)近似模型,而且要嘗試多種結(jié)構(gòu)模型,工作量也比較大,如果能通過干燥機理分析確定干燥曲線模型結(jié)構(gòu),只需通過測量數(shù)據(jù)確定模kg水/(m2·h)。隨后烘缸出力逐漸變小,到24#缸位置,烘缸出力低于20 kg水/(m2·h),到36#缸位置,烘缸出力加速變小,此時烘缸出力已低于10 kg水/(m2·h)。由圖8還可知,36#缸位置紙幅濕含量約0.07 g水/g(d.s.),干度約為93.46%,而造紙機施膠前設(shè)計干度為90%,此時,紙幅已經(jīng)過干燥了。
結(jié)合紙幅溫度測量的數(shù)據(jù),由圖10可知,進前干燥部的紙幅溫度約35.2℃,經(jīng)過1#烘缸后,紙幅溫度升高到54.9℃,經(jīng)過2#烘缸紙幅溫度升溫到60℃以上,“紙幅加熱區(qū)”大概在1#~2#缸位置。
型參數(shù),這樣不僅能較快地獲得干燥模型,獲得的模型也會更接近干燥機理。這種機理和數(shù)據(jù)相結(jié)合的建模方法,更適合像紙幅干燥這種復雜過程,也是接下來要研究的重點。
[1] I.E.A.(IEA),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scenarios& strategies to 2050[R].SourceOECD Energy,2006.
[2] China Technical Association of Paper Industry.Almanac of China Paper Industry(2012) [M]. Beijing:ChinaLightIndustry Press,2012.中國造紙學會.2012年中國造紙年鑒[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
[3] KONG Ling-bo,LIU Huan-bin,LI Ji-geng,et al.Potenti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echniques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Paper Making Process[J].China Pulp & Paper,2011,30(8):55.孔令波,劉煥彬,李繼庚,等.造紙過程節(jié)能潛力分析與節(jié)能技術(shù)應(yīng)用[J].中國造紙,2011,30(8):55.
[4] LU Qian-h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Paper-Making[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6.盧謙和.造紙原理與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5] AYENSUA.Dehydration of food crops using a solar dryer with convective heat flow[J].Solar Energy,1997,59(4/6):121.
[6] Mahesh GanesaPillai.Thin layer drying kinetics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ing of plaster of paris[J].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2013(91):1018.
[7] ErtekinC,YaldizO.Drying of eggplant and selection of a suitable thin layer dryingmodel[J]. JournalofFood Engineering, 2004(64):349.
[8] Babalis S J,Papanicolaou E,Kyriakis N.Evaluation of thin layer drying models for describing drying kinetics of figs(Ficuscarica)[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6,75:205.
[9] JIANG Rui-xun,Li Ai-min,WANG Wei-yun.Thin layer 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tics model of dewatered sludge[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1):22.姜瑞勛,李愛民,王偉云.脫水污泥薄層干燥特性及動力學模型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9(1):22.
[10] LIU Kai.Experiment on drying and thermo-gravimetric of sludge and kinetics model analysis[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劉 凱.污泥干燥和熱重實驗及動力學模型分析[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11] Wilhelmsson B,Stenstrom S.Heat an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in computer simulation of paper drying[J].Drying Technology,1995(13):959.
[12] Etemoglu AB,Can M,AvciA,et al.Theoretical study of combined heat and masstransfer process during paper drying[J].Heat Mass Transfer,2005(41):419.
[13] Ola Slatteke.Modeling and control of the paper machine drying section[D].Lund:Lund University,2006.
[14] LIN Zhi-zuo.Research on modeling of paper sheet drying[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林治作.紙頁干燥過程建模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