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峰
一到炎炎夏季,苦夏一族就會犯愁,殊不知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機,尤其是治療寒冷性疾病。并且,夏季吃中藥并不會上火,所以這個夏天好好利用中醫(yī)調理身體吧。
中藥幫忙度苦夏
苦夏是指在進入夏季后由于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不佳,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jié)明顯減少并伴有低熱(37℃~37.4℃)、身體乏力、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
苦夏并不是病,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濕熱重型,主要表現為身熱、口干欲飲、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可用清熱祛暑化濕法,常用藥物有荷葉、藿香、薏苡仁、滑石、茯苓、半夏等;二是氣虛型,主要表現為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不思飲食,可用和胃化濕、益氣健脾法,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芪、白術、蓮子、甘草等;三是氣陰兩虛型,除有氣虛表現外,還會出現陰虛內熱癥狀,如手腳心發(fā)熱、潮熱、盜汗、消瘦、口干、舌質紅等,可用益氣養(yǎng)陰法,常用藥物有西洋參、麥冬、知母、玄參、黃芪、石斛等。癥狀嚴重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以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
冬病夏治正當時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藥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溫養(yǎng)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
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適應癥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y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患者,以及關節(jié)疼痛及肢體麻木,如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jié)疼痛及感受風寒、肩周炎、凍瘡等患者。
但支氣管擴張及活動性肺結核咳血患者、孕婦禁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體質者、皮膚過敏者要慎用。
夏季也可以吃中藥
有些人認為夏季吃中藥會上火,夏季不適合喝湯藥。實際上夏季吃中藥會上火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中藥也有寒、熱、溫、涼之分,如有些中藥具有溫熱性,有些中藥具有清熱性,有些中藥能平調陰陽等,而中醫(y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中藥組成方劑。
但夏季服中藥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在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里,藥材容易受潮、生蟲,小包藥材放置在通風陰涼處即可,而新鮮植物類藥材和動物類藥材要單獨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蛤士蟆油在夏季室溫環(huán)境中可能變質,需放入冰凍室保存;人參等藥材可用宣紙包好后放米缸內保存??偟膩碚f,夏季保存藥材別超過一個月。冷藏中藥要熱透,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爐加熱。袋裝中藥從冰箱里拿出來后,可放在一個稍大些的容器里加500毫升左右的開水浸泡5分鐘,再換一次水,使藥液熱透。
一到炎炎夏季,苦夏一族就會犯愁,殊不知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機,尤其是治療寒冷性疾病。并且,夏季吃中藥并不會上火,所以這個夏天好好利用中醫(yī)調理身體吧。
中藥幫忙度苦夏
苦夏是指在進入夏季后由于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不佳,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jié)明顯減少并伴有低熱(37℃~37.4℃)、身體乏力、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
苦夏并不是病,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濕熱重型,主要表現為身熱、口干欲飲、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可用清熱祛暑化濕法,常用藥物有荷葉、藿香、薏苡仁、滑石、茯苓、半夏等;二是氣虛型,主要表現為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不思飲食,可用和胃化濕、益氣健脾法,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芪、白術、蓮子、甘草等;三是氣陰兩虛型,除有氣虛表現外,還會出現陰虛內熱癥狀,如手腳心發(fā)熱、潮熱、盜汗、消瘦、口干、舌質紅等,可用益氣養(yǎng)陰法,常用藥物有西洋參、麥冬、知母、玄參、黃芪、石斛等。癥狀嚴重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以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
冬病夏治正當時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藥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溫養(yǎng)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
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適應癥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y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患者,以及關節(jié)疼痛及肢體麻木,如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jié)疼痛及感受風寒、肩周炎、凍瘡等患者。
但支氣管擴張及活動性肺結核咳血患者、孕婦禁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體質者、皮膚過敏者要慎用。
夏季也可以吃中藥
有些人認為夏季吃中藥會上火,夏季不適合喝湯藥。實際上夏季吃中藥會上火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中藥也有寒、熱、溫、涼之分,如有些中藥具有溫熱性,有些中藥具有清熱性,有些中藥能平調陰陽等,而中醫(y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中藥組成方劑。
但夏季服中藥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在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里,藥材容易受潮、生蟲,小包藥材放置在通風陰涼處即可,而新鮮植物類藥材和動物類藥材要單獨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蛤士蟆油在夏季室溫環(huán)境中可能變質,需放入冰凍室保存;人參等藥材可用宣紙包好后放米缸內保存??偟膩碚f,夏季保存藥材別超過一個月。冷藏中藥要熱透,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爐加熱。袋裝中藥從冰箱里拿出來后,可放在一個稍大些的容器里加500毫升左右的開水浸泡5分鐘,再換一次水,使藥液熱透。
一到炎炎夏季,苦夏一族就會犯愁,殊不知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機,尤其是治療寒冷性疾病。并且,夏季吃中藥并不會上火,所以這個夏天好好利用中醫(yī)調理身體吧。
中藥幫忙度苦夏
苦夏是指在進入夏季后由于氣溫升高,出現胃口不佳,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jié)明顯減少并伴有低熱(37℃~37.4℃)、身體乏力、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
苦夏并不是病,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濕熱重型,主要表現為身熱、口干欲飲、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可用清熱祛暑化濕法,常用藥物有荷葉、藿香、薏苡仁、滑石、茯苓、半夏等;二是氣虛型,主要表現為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不思飲食,可用和胃化濕、益氣健脾法,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芪、白術、蓮子、甘草等;三是氣陰兩虛型,除有氣虛表現外,還會出現陰虛內熱癥狀,如手腳心發(fā)熱、潮熱、盜汗、消瘦、口干、舌質紅等,可用益氣養(yǎng)陰法,常用藥物有西洋參、麥冬、知母、玄參、黃芪、石斛等。癥狀嚴重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以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
冬病夏治正當時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藥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溫養(yǎng)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
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適應癥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y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患者,以及關節(jié)疼痛及肢體麻木,如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jié)疼痛及感受風寒、肩周炎、凍瘡等患者。
但支氣管擴張及活動性肺結核咳血患者、孕婦禁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體質者、皮膚過敏者要慎用。
夏季也可以吃中藥
有些人認為夏季吃中藥會上火,夏季不適合喝湯藥。實際上夏季吃中藥會上火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中藥也有寒、熱、溫、涼之分,如有些中藥具有溫熱性,有些中藥具有清熱性,有些中藥能平調陰陽等,而中醫(y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中藥組成方劑。
但夏季服中藥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在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里,藥材容易受潮、生蟲,小包藥材放置在通風陰涼處即可,而新鮮植物類藥材和動物類藥材要單獨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蛤士蟆油在夏季室溫環(huán)境中可能變質,需放入冰凍室保存;人參等藥材可用宣紙包好后放米缸內保存。總的來說,夏季保存藥材別超過一個月。冷藏中藥要熱透,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爐加熱。袋裝中藥從冰箱里拿出來后,可放在一個稍大些的容器里加500毫升左右的開水浸泡5分鐘,再換一次水,使藥液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