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玉
26歲那年,我做了一件令我一生都耿耿于懷的壞事。我和阿明是同一年進廠當學徒工的,10年了,由于勤奮好學,我們兩人都獲得了廠領導的認可。廠里決定在我們兩個人之間選一個當車間主任。我心里清楚,阿明比我聰明,不管做什么都比我做得快,質(zhì)量又好。出于嫉妒,我給廠辦寫了封匿名信,誣告阿明有問題。這封匿名信導致阿明沒有當上車間主任,順理成章,這個位置歸我了。
一晃幾年過去了,這件事成了我的心病,折磨著我。由于心懷愧疚,我最后還是忍不住向阿明和盤托出了我當年的不堪行為,希望取得他的原諒??粗彝纯鄳曰诘臉幼樱⑿χ呐奈业募绨?,說:“走了歪路,做了錯事,就一定是壞人了嗎?”然后他對著我搖了搖手指又說:“不,只要他能回過頭,重新去走一遍光明的路?!?/p>
令我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和我提起了舊日里的一塊“傷疤”——一次“打劫”的經(jīng)歷。
那時他只有16歲,父母雙雙出了車禍,剩下他一個人到處流浪。有一次,他三天沒吃到東西,餓得不行,就動了“打劫”的邪念。他身子瘦弱,又是個孩子,所以只好挑女人和老人下手。
臨近傍晚,他終于等到了一個適合下手的對象,那是一個老人,而且穿著挺光鮮的,一看就不是窮人。他顫巍巍地舉著一把生銹的水果刀,對著那個老人吼,讓他把錢交出來。他的臉上全是汗水,那樣子比被打劫的人還要害怕。
老人不敢怠慢,把衣服口袋翻了個遍,卻只翻出幾十元錢來。甭管多少了,夠買吃的填飽肚子就行了。在轉(zhuǎn)身的時候,他忽然回過頭對老人說:“假如現(xiàn)在你能給我一個面包,我就把所有的錢還給你?!?/p>
“這好說,”老人看有了轉(zhuǎn)機,急忙說可以為他去買,于是他把錢如數(shù)還給老人。老人走掉之后,他就后悔了,他想老人肯定不會回來的,更嚴重的是,如果老人報了警,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想到這兒,他覺得還是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為妙。就在他剛要走的時候,老人回來了,給他買了一大堆吃的喝的。
他顧不得多想,狼吞虎咽地吃著,吃飽喝足之后,一個勁兒地向老人道歉,說他實在是餓得不行了,才這樣做的?!叭绻衼砩?,我寧愿做一只碗,每天都盛著滿滿的飯?!彼麩o限感慨。“剛才你完全可以不回來的,而且你分明有機會去報警,怎么沒有那樣做呢?”他忍不住問老人,并有些自嘲似的說,“那樣就好了,最起碼在監(jiān)獄里有飯吃?!?/p>
老人微笑著說:“我剛才也是猶豫不決,內(nèi)心一直在掙扎,我在想要不要去報警。如果不報警,我買回吃的給你,你有了力氣,會不會繼續(xù)搶劫呢??墒侨绻麍罅司愕囊簧蜌Я?。最后,我決定冒一次險,給你一次機會。還有就是我心疼你。我的孫子年紀跟你差不多大,他還在上學,你卻在流浪,人的際遇各有不同。我知道,你也是迫不得已。人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是難免會做出一些錯事來的。這點兒錢你就拿著吧,別餓了肚子,回頭我去找找居委會,看能不能幫你找點兒事情做,總這么流浪也不是辦法。”
阿明愣住了,沒想到自己打劫的人不但沒有怪怨自己,反而愿意幫助自己,難道是自己遇到了一個圣人嗎?他開始不停地抽著自己的嘴巴:“我是畜生。”巨大的悔恨讓他不得安生。
老人拉住他的手:“不,你是人,不是牲畜,任何時候都不要侮辱自己。這世上,沒有人可以保證一輩子不做錯事,不小心走了段歪路,也是腳,不能叫蹄子?!?/p>
是啊,腳和蹄子的區(qū)別就是,腳是人的,而蹄子是牲畜的。
后來,老人找居委會的人幫忙,把阿明安排到了我工作的那個工廠,碰巧,我們是同一天進廠的,而且在同一個車間,只是,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是個孤兒,才知道他走的這一段“彎路”。他對我說起這件事,是想告訴我,偶爾走了一段歪路不怕,只要懂得回頭,重新走就好。
老人給了阿明一把寬容的尺子,阿明也同樣給了我一把,我們用它丈量人生,把生命的路標規(guī)劃得筆直而通暢。
一.情節(jié)曲折多變。文章記敘了一件非常感人卻又曲折多變的故事:“我”因爭當車間主任,誣告同事,雖然如愿以償,但心靈卻備受折磨,于是便向曾經(jīng)被自己誣告的同事懺悔??删驮谧x者以為那名同事會憤怒無比時,情節(jié)卻變得出人意料,那名同事不僅原諒了“我”,還向“我”講述了他的一件更為離奇曲折的往事:因為饑餓去搶劫一位老人,老人卻以寬容和愛拯救了他。而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同樣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整篇文章在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中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文似看山不喜平”,設計富于變化的情節(jié),對記敘文的寫作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人物鮮活生動。這篇記敘文描寫了“我”、同事阿明和曾經(jīng)遭阿明搶劫的老人這三個人物,個個形象飽滿,性格鮮明,令人難以忘懷。文章對“我”著筆不多,但通過寫“我”的內(nèi)心折磨和主動懺悔,將“我”本性善良、知錯就改的一面呈現(xiàn)了出來,令人欽佩。
而阿明這個人物,為人坦誠,他曾經(jīng)誤入歧途,幸虧老人拯救了他,所以他從此心懷寬容。文章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多個方面對阿明進行刻畫,描寫得非常傳神,人物觸手可及。比如“阿明愣住了,沒想到自己打劫的人不但沒有怪怨自己,反而愿意幫助自己,難道是自己遇到了一個圣人嗎?他開始不停地抽著自己的嘴巴:‘我是畜生。巨大的悔恨讓他不得安生”這一片段,一個“愣”字,準確地寫出了阿明的疑惑;一個“抽”字,則將阿明的悔恨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我是畜生”這句話,雖只有四字,卻字字包含悔意,令人動容。
再來看文中的那位老人,他無疑才是這篇文章真正的主人公。面對公然搶劫的阿明,他肯定也心生憤怒,但他最終卻以一顆寬容之心,感化、教育、挽救了一個犯錯的青年。文章在描寫這位老人時,主要是通過語言描寫來展露他善良的內(nèi)心,質(zhì)樸的話語特別能打動人心,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以上這三個人物,相互聯(lián)系,各有特色,卻又主次分明,著筆濃淡相宜,共同為文章的主題的服務。
三.主題意味深長。文章通過寫人記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又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就是要時時以寬容之心對待別人,這樣不僅于人有益,同時也于己有益,因為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他一定會少了許多不快樂的事。相信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從文章最后一段中獲得啟示,主動接過那把丈量人生的“寬容之尺”,用它丈量自己的人生,把生命的路標規(guī)劃得筆直而通暢。
四.題目新穎別致。本文以老人的一句話作為題目,既新穎別致,引人注目,又蘊含道理,讓人越讀越有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