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杜威說,“文化就是不斷擴大一個人對事物意義理解的范圍,增加理解的正確性的能力?!币簿褪钦f文化是人們在不斷地行走和閱讀過程中,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所從事的職業(yè)加深理解的過程。換句話說,所謂的文化,應該是我們在長期的行走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
學校文化的審視與重建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往往將“學校文化”和“校園文化”混為一談,因為我們在建設學校文化時,更注重形式的載體,包括學校建筑、標志等。其實,校園文化偏重的是環(huán)境文化和學生的活動文化,只是學校文化中顯性的部分而已。學校文化其實是一種辦學理念的外顯,是通過理念引領師生改變觀念,改善“行走方式”,最終追求的是一種具有學校個性特征的文化,這種文化扎根于學校所在的社區(qū),與學校的方方面面融為一體,是學校在發(fā)展進程中的一種文化積淀,是被學校所有成員認同的價值追求、精神意志、行為準則、行為方式等,其核心體現(xiàn)為學校的價值觀。
泰勒說:“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碧├贞P于文化的闡述告訴我們,文化不僅包括知識、信仰、藝術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這里的“能力”和“習慣”,就是我所理解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不僅是個人的,更是社會的。
比如,像普林斯頓大學這樣的名校,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大門和校牌,是不是就“沒文化”了呢?所謂的文化,是不是就是我們當下的“土豪金”或是“暴發(fā)戶”的文化?我的認識是,任何一所學校,如果花費大量資金用于學校的綠化、景觀建設,而這些建設沒有成為學校未來愿景和辦學追求的有效支撐,那么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應該是在促進全體成員的文化自覺上花氣力。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fā)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我們必須有意識地組織師生對自身固有的學校文化作梳理、甄別與選擇。在一所學校的辦學歷程中,必然會積累方方面面的制度與規(guī)范,這些制度和規(guī)范未必完善、科學,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比如對他人的尊重、對工作的態(tài)度、對教學的認識等,我們要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制度與規(guī)范的不足,并逐步修訂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師生就能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自覺,主動投身到學校的文化建設中去。
學校文化中的“管理文化”
在我看來管理有四重境界,其中第一重境界是權威管理。什么叫權威管理?校長負責管理一所學校,這是行政權威。但是有的校長,除了有行政身份,還有一定的學術素養(yǎng),這是學術權威。還有第三個因素就是人格魅力。需要警惕的是,權威管理不能只看行政權威,而忽視了個人的學術修養(yǎng)和人格修煉。
管理的第二重境界就是制度管理,或者叫科學管理。借鑒到教育當中,就是追求一種以最小投入換取最大收益的學校管理。這也是當下“高效課堂”建設之所以泛濫的一個原因,這背后是對經(jīng)濟效益的過度追求,其實質是將學校教育徹底商業(yè)化和企業(yè)化。必須注意的是,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每個人固有的稟賦和家庭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所以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慎之又慎。
制度從哪里來?應該從實踐中來,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也就是說,制度和管理要從人的立場出發(f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管理。人文管理要求考慮每一個措施的合法性、可行性、人文性。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需要管理”,就是說所有的管理都要從需要出發(fā)。這需要,不僅是學校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這四重境界的管理構成了所謂的管理文化。當然,這四重境界不是截然分開的,在不同的階段,我們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新建一所學校,首要的肯定是制度管理,不建章立制,工作就沒辦法開展;管理一所百年老校要以人文管理為主,因為經(jīng)過百年的積淀,學校的文化、理念會深入人心,當然,光靠人文管理是不夠的,學校要發(fā)展,還要從需要管理的層面來考慮問題。
學校文化中的“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不同學校的行為文化有著不同的特點,同時,這種文化又植根于學校所處的社區(qū)文化之中。比如南通的紡織、刺繡文化,南通市的學校自然而然地受到這些地域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與地域文化相關的學校文化,這些文化除了表現(xiàn)在建筑、標識等方面,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我們的行為上。教育是成就人的事業(yè),要改善人的行為方式,我們就要研究具有個性特征的學校文化。
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要求管理者的思想往高處走,事情往小處做。如果我們時常想著教育的價值,教育的歸宿,那么任何小事都是關乎著學生成長、學校發(fā)展的大事。教育是為了成就人的生命發(fā)展,它應該立足于當下,著眼于未來。
《失控——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這本書提到了一個概念——蜂窩思維,就是講一群蜜蜂始終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在行走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其實,學校文化建設的最佳境界,不是由上而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改革,而應該是學校的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思想的碰撞中,慢慢地達成某種共識,朝著一個方向行走。
我們的管理要關注三個方面:傳承歷史、基于現(xiàn)實、著眼未來。其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認真梳理學校辦學的歷史,在梳理的過程當中,要分析哪些文化是具有正能量的,哪些文化是有著負能量的。作鑒別的目的就是將能夠體現(xiàn)學校正能量,能夠成為學校共同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的精華傳承下去,并讓它滲透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行為文化”建設的難點
行為文化建設的難點在于價值取向的定位。如上所說,學校文化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形式載體,一個是內在的價值取向,形式載體的內容比較好操作,但價值取向的定位相比較而言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它關乎到我們的行為方式。這些內容寫在紙上沒有用,掛在墻上也沒有用,最終要落實到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上才算數(shù)。
我主張的學校行為文化建設,就操作層面而言是想通過改變管理者的理念來改變自身的行為,進而影響師生的理念和行為。在擔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二甲中學校長時,我提出了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的核心——“今天第二”。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常常會有這樣的聲音:怎么胸無大志呢,為什么沒有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精神呢?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第二”就顯得說不通了。
其實,每一所學校的價值取向必須基于學校的實際情況,前提是尊重教育規(guī)律,提出“今天第二”這一理念正是著眼于人的生命生長。因為“今天第二”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前行的、運動的生命狀態(tài),我希望全體師生員工,乃至整個學校文化始終處在一個不斷前行、努力的狀態(tài)中,我們可以努力讓每一個師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我認為學校應該將教師放在第一位,因為在辦學的三個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教師。學校的資金再充裕,生源再好,學校的發(fā)展沒有教師就無從談起。正因為如此,學校文化建設要依靠團隊的努力,學校發(fā)展的理念、愿景要讓師生都明白,而不是只存在于校長的頭腦中,這就好比校訓、學風、教風、校風是印在每個人的腦海里,落實在每個人的行動上。因此,我們的管理要將教師放在首位,然后依靠教師影響學生,從而推動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
在學校行為文化建設中,校長要努力成為從“需要”出發(fā)思考問題的管理者。需要強調的是,管理者不僅要從師生的需要出發(fā),還要從自我的需要出發(fā)思考問題。為什么要從自我出發(fā)?因為不是只有教師和學生需要發(fā)展,管理者同樣需要發(fā)展。作為校長,如果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管理理念、人格修養(yǎng)沒有得到發(fā)展,又如何引領師生發(fā)展?身為管理者,我們要養(yǎng)成閱讀、思考、觀察的習慣,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尊重常識、尊重人性。只有當我們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師生時,當師生的行為方式發(fā)生改變時,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才可能促進學校文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