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之薔
藏族同胞崇拜高大的雪峰,雪峰在他們的心目中往往是人格化的神。如“珠穆朗瑪峰”在藏語中就是“第三女神”或者是“圣母峰”的意思。
我看到雪峰時,也像藏族同胞一樣經(jīng)常把雪峰人格化。
不過我是把雪峰和其下的冰川還有冰川下發(fā)育的河流放在一起來想象的。我把它們想象成一個家庭:雪峰似母,冰川如父,河流若子。
雪峰讓我想起長江三峽中在懸崖上挺立的神女峰,想起各種傳說中的望夫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nèi)祟惖堑礁咛?,總是要極目遠眺,因此看到高聳云端的雪峰時,就會把雪峰擬人化,把它聯(lián)想成遠眺的人。
為什么我把冰川末端發(fā)源的河流想象成游子呢?
因為他們的某些方面很相像,譬如他們的發(fā)育成長過程和行為。長江的源頭是從姜根迪如冰川末端發(fā)源的沱沱河。冰川融化的細流匯聚成一條小河,他彎彎曲曲地在平坦的高原面上流淌。這時的長江很像一個學步的孩子,柔弱無力,流動的路徑亂如發(fā)辮,忽聚忽散,行蹤不定;有時他好像玩起了游戲,故意忽左忽右,呈S形地流淌,用地理學家的話說,就是“河曲”景觀發(fā)達。之所以有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高原平坦,落差??;二是長江還在少兒期,還沒有力量把大地切割下去,形成自己穩(wěn)定的河道。
當從源頭出發(fā)的沱沱河,沿途接納一條條小河,逐漸變成一條大河時,他已經(jīng)離開了平坦干旱的高原內(nèi)部,來到了高原的邊緣地帶,這里地勢落差顯著,河流流速加快,水流湍急。這時的長江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魁偉有力的青年,他的力量已足以把大地深深地切下去,原來平坦的高原現(xiàn)在被切割成深深的“V”字形的峽谷。此時的長江有一種青年人要到世界闖蕩一番的激情,他對家毫無眷戀,離家的腳步是那么堅定、果斷、一往無前,什么也阻擋不住他。他的目標是去遠方會見大海。
冰川就不同了。如果說雪峰是家,冰川則圍繞著家行動,他如同一個戀家的父親。他也緩緩地向下流動,但不會遠行,他的目標不是遠方,而是家庭。從一個長的時間段來看,他不僅僅前行,也會退縮,有時還會停止。
到過雪峰腳下的人,會覺得雪峰冰川下面一片荒野,一切都是莽荒和雜亂的,其實不然,你只要抓住冰川這個核心概念,用冰川的作用去理解周圍的一切,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周圍的一切都變得井然有序,充滿了美感。就對雪峰周邊的景觀塑造而言,再也沒有哪種因素比冰川重要了。甚至可以說,你所看到的景觀都是冰川塑造的。的確,冰川在對地表改造中的重要性就像一個父親對一個家的重要性一樣。
造物主在塑造和加工地表景觀時,有各種手段和工具,但是我覺得這諸多工具中,冰川是最得心應手的。他像是萬能的:有時是鑿子,有時是刨子,有時是鏟子,有時是砂輪、砂紙,有時是剪刀,有時是運輸帶在塑造不同的景觀時,這些工具都派上了用場。
西部高海拔地區(qū)的雪峰與東部低海拔地區(qū)見到的山峰很不相同。雪峰很像歐洲哥特式的建筑,有一個高高的尖頂,或者像一些你在中學學立體幾何學時所遇到的一個個錐體:三棱錐、四棱錐,你可能會感嘆造物的神奇,其實那是冰川的作品。
冰川向下移動時,不斷地磨蝕、刮削山體巖石,就像河流的溯源侵蝕一樣。天長日久,山體被磨蝕、不斷地后退;總有一天,圍繞著山峰向后侵蝕的幾條冰川會相遇,這時山體就被磨蝕成了一個錐體。一個棱錐一樣的雪峰就形成了。這時的冰川像一個建筑師,他要把雪峰建造成一個金字塔。
有時他像一個木匠,要為自己打造幾個圈椅。冰川在其中發(fā)育并從中流出的所謂冰斗,被形象地比喻為圈椅。
他是一個容不得一點瑕疵的理想主義者,他把雪峰的棱線修整得筆直筆直的。他還是一個出色的磨刀師傅,把雪峰的脊線,磨得薄薄的,好像刀刃一樣,冰川學家們形象地稱之為“刃脊”。
有時他又像一個園丁。我在藏東南的林芝地區(qū)看到過許多冰川流到森林之中,冰川所經(jīng)之處,他把兩邊的森林修剪得整整齊齊,留下兩條筆直筆直的線,人們稱之為冰川剪切線,很是神奇,好像閱兵式上士兵的隊列一般。
如果你在某處看到一塊莫名其妙的巨石,那種絕非人力所能搬運的如樓如屋的巨石,是不是山上滾下來的呢?你四顧一番,發(fā)現(xiàn)周圍的山相距甚遠,山上的石頭無論如何也滾不到這里來。是不是腳下的巖石風化后的殘余呢?你仔細察看,巨石與腳下的巖石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石頭。那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巨石從哪里來呢?這又是冰川的所為,不過是古冰川的所為,是古冰川把這塊巨石運到這里,后來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后退,把巨石丟到這里。只有冰川能把這樣的巨石帶到某處,河流是沒有這樣的力量的,河流和泥石流的載重能力比冰川要小得多。這樣的巨石被稱為“漂礫”,隨著冰川漂流的巨礫。漂礫有一種突兀神秘之美,在四川海螺溝的磨西鎮(zhèn)、西藏的聶拉木都能看到巨大的漂礫矗立在荒野中。
走過許多有雪山冰川的地方后,我有一個感覺是:凡有冰川發(fā)育的地方,景觀就會變得復雜多樣,各種景觀就會產(chǎn)生一種組合之美。
去過納木錯這個高原大湖的人,都會被這里的景色所征服,這里的景色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幾種景觀的組合產(chǎn)生了一種組合之美。海拔高達7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和雪峰下的一條條冰川與藍色的大湖納木錯組合在一起了。雪峰、冰川、湖泊的組合是一種經(jīng)典的組合。在新疆境內(nèi)西昆侖的雪峰——慕士塔格峰,在藏東南的來古和米堆等冰川前都有這種組合。
除了雪峰、冰川、湖泊的組合,在海洋型冰川發(fā)育的橫斷山區(qū)、念青唐古拉山區(qū),還有一種組合很美,就是雪峰、冰川、森林的組合。這些地方降水量大,冰川補給豐富,流動速度快,冰川還沒來得及融化,就已經(jīng)進入了森林地帶。
冰川塑造的景觀不僅有這些鴻篇巨制,也有一些小品。
在來古冰川,我看到冰川消退后,曾在冰川下的巨石被磨得光滑無比,這種景觀因其似綿羊脊背,故稱“羊背石”;還有冰川流淌過的峽谷兩側(cè)的巖壁被磨得光可鑒人,有一個詞稱呼這種景觀:“冰溜面”。冰溜面雖然光滑如鏡,但是當冰川流過時,其中夾雜的石塊會在其上留下一道道擦痕。
冰川的小品不僅有“羊背石”,還有“熨斗石”“燈盞石”等。熨斗石狀如熨斗,前尖后寬,底平背凸,這是隨著冰川運動被磨成的。我在普若崗日冰原的冰川末端撿到一塊“熨斗石”,它確實與“熨斗”像極了。一塊石頭怎么會被磨成這樣呢?我開始有些懷疑,但是當我看到這塊石頭上布滿了一道道擦痕時,我相信了石頭會被磨成“熨斗”。我還有一塊石頭,近似圓形,一面是凹的,一面是凸的,確實像一個過去農(nóng)村點油燈用的燈盞,據(jù)說這“燈盞石”是在冰下承受巨大的壓力,被壓成的。
冰川塑造的景觀,最為獨特的當屬冰塔林了。冰川匍匐地下流動時,亦成奇觀,若是豎立成塔如林,肯定魁偉壯麗了。冰塔林不僅有著冰川的磅礴氣勢,亦展示了冰的晶瑩剔透的質(zhì)感。冰塔林的形成受許多條件的制約,因此冰塔林是罕見的珍稀景觀。
冰川形成的罕見景觀,除了冰塔林外,還有冰瀑布。當冰川像河流一樣從一個懸崖上跌落時,一個冰瀑布就形成了。如玉似翠的冰打碎了,從崖上潑下來,怎能不壯麗?
冰川塑造的景觀還有許多:冰川的末端、側(cè)面會形成終磧壟、側(cè)磧壟;樹枝狀的山谷冰川支流匯入主流時,會在冰川表面形成黑白相間的條痕,有如寬闊馬路上的一條條標志線;冰川消退后,山谷的橫斷面變成了“U”字形,山谷的兩側(cè)會出現(xiàn)“懸吊谷”。
說到這里,想到了文章開始時我對冰川的比喻:辛勤如園丁,戀家如老父。但現(xiàn)在我覺得對他更恰當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景觀建造大師。
(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