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渡茳
天一閣中國現存最古老藏書樓
撰文/渡茳
XIANCUN ZUIGULAO CANGSHULOU
翻開中國的藏書史,最不能規(guī)避的一個篇章那就是“天一閣”。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阮元曾對天一閣有過這樣的評價:“范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百年,海內藏書家,唯此巋然獨存?!钡拇_,有著30余萬卷古籍、8萬余卷珍善本,400多年歷史的天一閣,足以能夠奠定它在藏書史上的地位。
天一閣組群建筑中的一部分
天一閣,坐落于寧波市風光旖旎的月湖之西,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素有“南國書城”之盛譽。
明代以來,江南藏書家眾多,但以歷史長遠而不斷絕的,唯獨天一閣。其創(chuàng)始人范欽,字堯卿,號東明,嘉靖年間曾任兵部右侍郎。他平生愛讀書,游宦期間,每到一地,都特別留心搜訪當地的文獻。與其他偏重于版本的藏書家不同的是,范欽重視當代人的著作。因此其藏書多以明刻本為主,特別是各種地方志、政書、實錄以及歷科試士錄,明代各地士人刻印的詩文集,在藏書中尤具特色,頗有些“厚今薄古”之意。
后來,隨著藏書的激增,范欽的“東明草堂”已遠遠不能滿足藏書的要求。為使藏書得到永久性的保護,他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東月湖深處,構樓六間以為藏書之所?!辈⒃跇乔伴_鑿水池,使其與月湖相通,蓄水備用,以避火災。
時過400多年,再看這棟藏書樓,依舊可以看到樓下正中還懸有白底黑字的“天一閣”匾額,廊柱楹聯寫著:“石品洞天題海岳,書藏福地辟嫏嬛”踏進門檻,三間雅致的堂室,堂內擺設幾副烏亮的紅木椅幾,壁間掛著古今名人撰寫的對聯,閣扳藻井繪有色彩艷麗的圖案。貼近堂室的東西兩間,陳列著有關照片和明代制作的書頁雕板等實物。最西一間架有樓梯,樓下并排六間,樓上統為一個大間,不置墻壁,以書櫥作隔。
據說,這樣特殊的格局是范欽有意布置,有著“天一地六”、以水制火之意。因為藏書摟最怕丙丁之災,有一次在披覽古帖時,看到漢代學者鄭玄注解《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話,于是把書樓定名為“天一閣”,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以水制火,希望古籍能夠長久保存。
如今,那位曾經的兵部右侍郎范欽,已經在天一閣定格為一尊銅像。他峨冠長髯,手捧書卷,正襟危坐,有著讀書人端莊優(yōu)雅的風范。正是因為他的精神意志,才寫就了一個家族的藏書傳奇。從而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
天一閣內范欽雕像
天一閣從建筑格局來看,屬于典型的江南大院,前后都有院子和閣樓,真正的藏書樓其實是一座兩層木結構的樓房。這幢書樓,外形結實,前人說它“樸素堅固,明制宛然”,由于各代屢加修葺,所以現在仍保持著明代建筑的原狀。
清康熙四年,范欽曾孫范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筑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讓天一閣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天一閣的園林小巧精致,情趣恬然。閣樓前面一泓池水,數堆假山,加上參天的古樹,搖曳的修竹,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顯出藏書樓的古雅氣質。這座古樸的建筑,幽雅的園林,恬靜的環(huán)境,確實令人神往。然而這座普通的私家藏書樓,卻記錄著躬耕苦讀的家風祖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規(guī)矩,使天一閣的浩浩卷帙束之高閣,不肯示人。
盡管祖訓如此,但也有例外,清康熙十二年,大學者黃宗羲要想登天一閣看書,這對范氏家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雖有家風祖訓,但出乎意料的是,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黃宗羲登樓閱覽。黃宗羲在天一閣翻閱了各類珍藏后,發(fā)出了這樣的喟嘆:“常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從此,天一閣便與大學者黃宗羲的名字連結在了一起。
乾隆三十七年,朝廷下詔修纂《四庫全書》,便向天下征集遺書,要求進呈備用。為了做好這份工作,乾隆在上諭中指名道姓,專門說到了天一閣。于是,范氏后人不得不應詔進書。當時進呈了多少書,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光緒十年編輯《天一閣見存書目》時考察,被收錄的有九十六種,列入存目的有三百七十七種。這樣的表現,引起朝野震動,龍顏大悅,于是下諭昭示天下:“藏書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閣為巨擘?!边@毋庸置疑地將天一閣推至藏書第一家、天下第一樓的至尊地位。
解放后,范氏后人把天一閣獻給政府,實現了先人妥當地寶愛圖書的初衷。現在天一閣樓上,黑底金字的“寶書樓”橫額煥然如新,一個個朱紅色的書櫥,里面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刻本、稿本和抄本,擺得井井有條。閣內的藏書量大大超過了范氏鼎盛時期的藏書量,古老的天一閣,歷經幾代滄桑,如今的天一閣已成為一張負載寧波歷史與文化的城市名片,是寧波這座城市的靈魂。
風物清麗的古雅氣質
藏書樓內的范氏塑像
幽靜的園林氣質
高懸在上的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