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寧波奉化一幢僅有20年房齡的五層高居民樓轟然倒塌,造成一死六傷,這一事件引發(fā)了輿論對中國現(xiàn)有住房質量安全的普遍擔憂。
看到這條消息,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一位朋友打算在德國買房,請人查詢南德地區(qū)的房地產行情,發(fā)現(xiàn)掛牌的二手房中不少都有60年到上百年的歷史,其中一套建于1903年的房子(使用面積58平方米,售價9.6萬歐元),無論外觀還是內部都不錯,距今已整整111年,德國住房壽命之長,令他震驚。
1903年的中國還在清末,距民國尚有7年,那時造的普通民居,至今還完好可住,照樣銷售,這對常年受困于“樓倒倒”、“樓脆脆”、“樓歪歪”的中國人來說,簡直匪夷所思。資料說歐洲建筑的平均壽命達到百年以上,從上述朋友對德國住房的考察情況來看,此言一點不假。
那么,一幢房屋矗立百年不倒果真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嗎?實則不然。房屋建造在全世界都被視為“百年大計”。歐洲各地使用上百年乃至數(shù)百年的房屋所在皆是,一套先人遺留的老屋傳之三五代屬于家常便飯。早期的歐洲殖民者把房子造到中國上海,這個開放的大都會便擁有了“萬國建筑博覽”的美譽,那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老洋房老建筑,至今仍充盈著歷史與現(xiàn)代交融的人文氣息,它們的“老而不衰”依然成為現(xiàn)時城市管理者的驕傲。
都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卻少有五十年的建筑。其實,中國的《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也明確規(guī)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為50年到100年。但中國的許多規(guī)定條文往往只停留在紙面上,在實施中打折走樣,這些年來各地頻現(xiàn)的房倒橋塌事故,正是對國家建筑通則權威的最大蔑視和嘲弄。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各地城市建設提速,建造了大批簡易樓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其設計標準僅能滿足人們對住房的最基本需求,設施簡陋,材質盡量壓低成本,施工技術也不夠先進,這為住房的短壽夭折埋下了隱患。目前僅奉化城鎮(zhèn)范圍內的危房至少還有35處,其中“C級危房”23處,其余為“D級危房”,由此推算全國潛在的危房之多相當驚人。
進入新世紀后的十多年,中國的住房建設達到史上少有的最高水平,在土地財政催生下,每年新開工的樓盤不計其數(shù),雖然設計標準和施工技術今非昔比,但在巨大利益驅動下的高速開發(fā),并沒有堅持嚴格的質量體系,住房用戶滿意度反而逐年下降,“樓塌塌”事件時有所聞。
一方面,房地產市場的住房長期供求失衡,開發(fā)商有房不愁賣,熱衷于趕工期快速回籠資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司空見慣,很少有傾心為業(yè)主著想,追求住宅高品質的動力;另一方面,現(xiàn)行的監(jiān)督制度形同虛設,開發(fā)商、建造商和監(jiān)理商難以互相制約,相反施工、監(jiān)理等都受雇于開發(fā)商,形成了“自家商品自家驗收”的荒唐局面,加之出了問題處罰力度有限,愈加助長了利益相關方見利忘義的貪婪心理。
長期來,正是房地產質量監(jiān)督機制的缺陷與法律體系的不完善,直接導致所謂“質量報復周期”的提前到來。只要不從體制機制上根本改變這種狀況,再過二三十年,現(xiàn)有“快餐式”搭積木連片蓋起來的數(shù)以億計的樓房,料將難逃質量大清算,那時的遭遇可能比現(xiàn)在更慘。
從更大的層面上說,中國商品住宅土地使用權70年的限制,嚴重制約了民宅建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提升。
據(jù)一些專家到日本考察了解,日本的高層建筑至少是按100年設計的,而中國一般按50年考慮,由此兩者在房屋施工中的做法大相徑庭。如墻板之間的防水結點,我們通常有一道最多兩道設防已經不錯,可在日本一般要搞三道設防;對鋼筋保護層,日本的規(guī)定是中國規(guī)范的兩倍以上,我們?yōu)?厘米,他們要4厘米,再加上施工誤差,日本就變成6厘米了。
日本的設計和施工理念是要保證在最壞的情況下,房屋也不出問題,這足以解釋為什么遇上大地震,那里的房屋損壞十分有限。中國的住宅業(yè)主沒有永久產權,開發(fā)商和建筑方據(jù)此會刻意控制建造成本,避免質量過剩浪費,導致樓房成本越低投入越少品質越差壽命越短,形成惡性循環(huán),再加上管理監(jiān)督常常稻草人裝樣子,在歲月的侵蝕下,危房遍地開花便不足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