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榮
“學、導、探、評、思”是循序漸進又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學”是前提,“導”是關鍵,“探”是途經(jīng),“評”是保障,“思”是升華。
在上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提綱,為課堂導學做好充分準備。導學提綱的內(nèi)容要有層次性和遞進性:一要突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要求人人達標);二要突出方法的應用(要求人人達標);三要有拓展提高(結合學生實際提出達標要求);四要突出反饋檢測(達標率在90%以上,力爭100%,對不達標的學生要加強課后個別輔導)。
課上運用多種方式導學,是突出主體性的關鍵。教師發(fā)給學生導學提綱并不是“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終止,而僅僅是開始。教師要依據(jù)學生對導學提綱的完成情況,合理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流程,通過導境、導思、導練、導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更好地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
在教授郭楓的散文《空山鳥語》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境:先播放劉天華的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讓學生們從音樂的“曲幽渺、靜穆的寧靜”到“鳥聲四起、爭相飛鳴的喧鬧”變化中感受“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的意境,使學生對“空山”“鳥語”獲得更加直觀的感受。以往,我們的導語一般都是:“大自然里有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請大家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然后再由“各種各樣的美妙聲音”引到“鳥鳴”。仔細比較,就不難看出:“學、導、探、評、思”中的境更加精細化,更加貼近課文,是針對學生閱歷的“空白點”來導入的。就本課來說,新的導境設計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山之“空”、聆聽到鳥之“語”。因為,“空山”不等于“大山”,“鳥語”更不等于“鳥鳴”。用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來導境,更能突出文章所反映出的意境?!皩W、導、探、評、思”教學模式追求的是適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文本內(nèi)容的最佳導境方式。
導思是“導”的另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提問的策略是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手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是直接陳述知識或傳授知識,而是根據(jù)學生的作答情況不斷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教授《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開始學生對任公先生蘊涵于演講中的“真性情”不會理解得很透徹。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書下注解并結合演講中的韻文所蘊含的感情來理解任公先生的情感,但是這些還不夠。這種對國家的熱愛達到了什么程度?怎么才叫強烈?這才是深層次的思考。所以,我們還要繼續(xù)設問:“在講到杜甫的愛國情的時候,先生是怎樣的表現(xiàn)?”“講《桃花扇》時,為什么講到‘高皇帝一段時,‘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學生自然能回答出:“是別人的愛國情牽動了先生的愛國情。”一系列的提問將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向深入。此時,教師順勢引導,繼續(xù)設問:“為什么會以‘飲冰室為先生的書齋命名?”“什么情況下才會飲冰?”“先生心里為什么煩躁焦熱到需要‘飲冰才能緩解的程度?”學生略加思索就能想到是因為憂慮祖國的前途命運。小小的書齋,方寸之地,都能感受到先生炙熱的愛國心,這種感情難道還不強烈嗎?通過有層次、有策略的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依據(jù)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去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答案。我們要讓學生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中主動探索,打破原有思維的內(nèi)部平衡,使他們在試圖恢復平衡中發(fā)展思維。
通過學生自學、教師多種形式的導學,以及各種教學手段的使用,促進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學生參與課堂率至少達到97%以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較之傳統(tǒng)課堂模式有較大幅度改觀;對學生的成長作用突出,對培養(yǎng)優(yōu)生的效果顯著。經(jīng)過三年的“學、導、探、評、思”教學模式的試驗,入學成績僅20分的小馬,中考語文考了93分;入學成績在年級只排143名的小楊,在中考時語文考了108分,總成績?nèi)珔^(qū)排名第八,被北京八中錄取。
當然,在實施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學生的積極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需要教師導境、導思的方式更具實效性;要研究出適合于不同的文本內(nèi)容,落實不同的語文知識點,便于各種不同風格的教師操作的教學模式還需進一步精細化探索。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