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賜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淮北平原,一年四季都有多彩的習(xí)俗。那些對家鄉(xiāng)細(xì)碎的回想,自然也是豐富的。
春節(jié)還未到,打春前,每家每戶都要用羽毛和花布做迎春雞縫在孩子的衣服或帽子上。迎春雞基本都是紅色和綠色,寓意來年紅紅火火,朝氣蓬勃。誰的雞好看,在這一年里,他就是孩子們的頭兒。當(dāng)然,太小的孩子是不行的。在我們那兒,打春是很重要的。而迎春雞,則是為孩子祈福,驅(qū)除晦氣的。我小時候就特別盼望立春的到來,在帽子上縫著個春雞。
除夕前,各家的女主人都要蒸許多饅頭,這在別處都有??稍谖覀兡莾海z頭也要蒸各種形狀。媽媽有一雙巧手,她總會蒸出許多新奇的東西。肉餡兒的青蛙,糖餡兒的小鳥……總能滿足我好奇而又貪吃貪玩的心。然而,光蒸饅頭是不夠的,還要炸肉圓子、菜圓子,炸麻糕、麻葉子,油馓子……炸了一鍋又一鍋。炸好了都放在籃子里掛在房梁下,一有人來做客,就會抓出一把來給人品嘗。我總是想著法兒偷吃,經(jīng)常眼巴巴望著房梁直咽口水。有一回媽媽不在家,我就疊了幾張凳子爬上去,手一點一點就快要夠到了,凳子忽而一動,差點兒就摔了。幸好媽媽及時回來,接住了我?,F(xiàn)在想想,再饞也安全第一啊。
炸完油食,就該腌了,要腌許多雞鴨魚肉,留著過年時請客。
除夕的早上,一般都要吃馓子。馓子是用面炸的。有鐵條和泡條兩種。鐵條馓子有一根筆芯粗,質(zhì)焦脆,色嫩黃,小孩子都喜歡直接吃。而泡條的,最細(xì)也得有大拇指那么粗,草黃色,質(zhì)酥軟,是老年人常吃的食品。如果當(dāng)早飯吃,一般都要用開水加糖泡食,甜而不膩。
正月初一,是新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女人們做飯,男人們搓麻將。吃飯前一定要放鞭炮,放了鞭炮祭神后才能吃飯。吃過了飯也要放鞭炮。到了晚上,一大家子吃過飯后就都圍坐在一起,聽老人們講天神的故事。尤其是我們小孩子,雖然怕得很,但還得聽下去。初一至初三是不準(zhǔn)掃地的,地上的垃圾越多反而越顯吉利。大人們說,那都是來年的財運。當(dāng)然,我是不信的,但我從來不管這些。過年的那會兒,孩子們是不愿在家的,都到別人家里,吃得肚子鼓鼓的,嘴上一層油,心滿意足。
過完年,小孩子們便第一盼望農(nóng)歷三月三的集會了。三月三,在我們那兒算是鬼節(jié)。全鎮(zhèn)及周邊的人們都去鎮(zhèn)里趕集,除了老人外是不能呆在家里的。于是,街上人山人海,到處都是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尤其是大壩上,到處是演各種戲種的,玩雜技的,套圈的,買衣服的,賣食品的……熱鬧得不得了。大壩下是套圈的天地,數(shù)千米河堤下,琳瑯滿目的商品、花花綠綠的套環(huán),在壩上看尤其壯觀。當(dāng)然,小孩子可不能貪玩,否則容易走丟的。所以,大人們都格外小心,你看他們在人堆里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的神情。熱烈的氛圍到了晚上愈加濃烈。除了白天的熱鬧,還多了晚間燈火的輝煌。要是在最高的壩橋巖上看,一點一點的光是流動的,眼睛也夢幻了。
到了端午,習(xí)俗也都跟別處差不多。就是每家的每個人都要隨身掛著艾香包。那段時間,到處都涌動著艾葉的香氣。還有,家家都要吃綠豆糕。我小時候,做夢都盼著端午,好吃綠豆糕。那是嫩綠色的,沒有一點油膩,散發(fā)出誘人清香的綠豆糕,那是方方正正,入口細(xì)軟,糯糯的,好吃得讓人直咂嘴,唇齒留香?,F(xiàn)在想想還真掛念呢。
農(nóng)歷六月六,家家都要曬衣服。在場地上,用根木棒做臨時木樁架起繩子,一行行的全是顏色各異的衣物。小孩子呢,就在衣服的森林里捉迷藏。不過要小心點,要是撞倒了臨時木樁,所有衣服就都像骨牌一樣倒下去。后果嘛,可想而知了。
至于中秋這樣的節(jié)日,我還是到與家鄉(xiāng)遠(yuǎn)隔千里的這里才有了點認(rèn)知。
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的,咱們莊的人家都喜歡上街和辣湯,吃麻餅,喝狗肉湯來暖和身子,熱氣沸騰了大街小巷。
大概就是這樣,一年又快過完了。
對于家鄉(xiāng)的記憶還有許多,但印象深刻的就是這些了。好久沒回家了。一旦想起,思念便泛濫了。想著肉餡兒的“青蛙”,想著焦脆的馓子和清香的綠豆糕,不知集會還是否熱鬧,也不知道是否還有孩子在衣服間捉迷藏。
【薦評理由】
小作者是一位隨父母異地就讀的學(xué)生,她對家鄉(xiāng)的回想自然流動著絲絲縷縷的懷念與向往。文章重點寫了家鄉(xiāng)淮北鄉(xiāng)村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的節(jié)日與習(xí)俗,這些濃縮著吃、穿、住、行的家鄉(xiāng)民間文化,在作者遠(yuǎn)距離的守望中顯得溫情、有趣和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