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玲
摘 要:研究如何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學習了相關的理論并結合實踐進行思考的基礎上,從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展示學生的主體性等幾個方面并結合教學的實踐進行總結和闡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模式
如何體現(xiàn)素質教育,如何適應新的課改,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如何以學生為主體,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些問題肯定是每個教師都經常思考的問題。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除了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外,還要求有較高的課堂調控能力。本人去年在參加桂林市青年教師有效課堂競賽中虛心聽取本學科教師的指導,積極參加教學改革與實踐,最后比賽課也取得了評委老師的好評,現(xiàn)在把我對有效課堂的認識與實踐總結如下:
一、對有效課堂教學的理解
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fā)展,提倡有效教學,對貫徹新課程理念,克服課堂教學“形式化”更有重要的意義。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
1.設計教學模式,體現(xiàn)教學特色
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注重教學設計,努力做到講課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并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我從“課前導學—課堂互動—課堂反饋—課后鏈接”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這樣不但體現(xiàn)和落實了學校分層教學的策略,而且學生的負擔也有所減輕,提高了學習效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為例,第1節(jié)內容為種群的特征,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我在設計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堂導學中,通過學生列舉具體的實例、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總結,自己得出結論。這個設計為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提供了盡可能多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第2節(jié)《種群數量的變化》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抽象,我主要用學生熟悉的細菌增長的例子引入,化抽象為具體,然后建立數學模型,引導學生畫圖比較“J”型曲線與“S”型曲線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通過對比歸納,準確找出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強化歸類、對比的學習方法。
2.導學學案的教學特色和應用
(1)課前導學: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自學、預習以及對相關知識的復習。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自己達到目標,對A、B、C三類學生作同樣的要求,內容以基礎為主,將課本內容設計為簡單的填空題和問答題,在課堂應用中側重對A類學生的提問檢查,使其人人過關。在《種群的特征》這節(jié)內容,我用了11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這些題目由簡單到復雜,很好地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拓展到自由發(fā)揮提出問題和總結問題。
(2)課堂互動:導學學案的核心部分,是教師為了使學生聽課目標明確,將所授知識點條理化,或者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或者是重點和難點的總結提高,或者是疑點分析。對這部分內容結合講課時進行啟發(fā)式的引導提問,讓A類學生回答較簡單的題目,講課要保證使這類學生能夠聽懂,并能適當地應用,而對于B類學生要求掌握并能靈活應用,對C類的學生要求能同類遷移,重在掌握思維方法。比如種群的數量變化這部分知識,我先用視頻細菌的增值直觀引入在理想環(huán)境下種群的增長過程,A類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J”型曲線的公式并畫出曲線。從而進一步引出自然環(huán)境中理想環(huán)境是幾乎不存在的,由學生思考現(xiàn)實自然環(huán)境中種群的數量又該如何變化,由學生自己通過剛才的方法構建并說出理由。這讓每一類學生都得到了體驗與收獲。
(3)課堂反饋:課堂反饋就是精選典型例題,重在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既可以實現(xiàn)知識的傳授,又是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一個平臺,通過課堂練習來實現(xiàn)師生互動。講課時以學生活動和教師講述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層次的、不同難度的典型例題。在《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學案中,我用了兩部分的練習,第一部分是對應訓練,第二部分是變式訓練。這兩部分的練習由簡單到復雜,當堂留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根據題目的難易抽取學生回答,并采取學生自由補充的方式完善每個問題。
(4)課后鏈接:分為基礎練習和能力拓展兩個層次,選題由易到難,題型要全而精。其中基礎練習要求A、B類學生能獨立完成,能力拓展部分則要求C類學生能獨立完成、B類學生在教師講解后能理解應用。
通過“課前導學—課堂互動—課堂反饋—課后鏈接”四個步驟,在本年級組教師的通力合作下,使我們高二生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深受學生的喜歡,有效教學的思想也得到比較好的貫徹。
3.在教學準備時留白
上課前,我根據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學生現(xiàn)有知識結構等學情分析后會寫出教案。但是上課時是將教案進行到底還是順著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前進?因為有時候學生并不是按照教案設定的思路走,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寫教案時,要基于對教材的鉆研和對學情的了解,再進行充分預設。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并要有彈性、留有空白,在寫教案和執(zhí)行教案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張力,使靜態(tài)的教案轉化為動態(tài)的學案。使課堂呈現(xiàn)某些變動性和復雜性,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原本生態(tài)。
4.教學評價發(fā)揮積極導向
為了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育活動開始之前,我認為首先要實施診斷性評價中的幾個方面。(1)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明確學生發(fā)展的起點水平,為教學活動提供設計依據。(2)識別學生的發(fā)展差異,適當安置學生。(3)診斷個別學生在發(fā)展上的特殊障礙,以作為采取補救措施的依據。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之中則要開展形成性評價。(1)明確規(guī)定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及其評價項目,從而引導學習活動的方向。(2)肯定學生已有的發(fā)展成就,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3)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供矯正處方,力求使學生形成一個能夠“自我糾正”的系統(tǒng)。以明確學習的針對性,針對性強化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就有了。
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之后,就要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程度做出終結性評價。(1)考查學生群體以及每個學生整體的發(fā)展水平。(2)總體把握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和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為教師和學生確定后續(xù)教學起點提供依據。這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必不可少的。
三、小結與反思
有效教學不是看是否講完了課時教學內容,而是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使學生懂科學、會思考、能合作、愛學習的生物課堂教學是有效的,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無論教學改革改到哪里,生物教學“有效課堂”的構建都是我們生物教師永恒的追求。有一天真正實現(xiàn)了“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我們生物教學“有效課堂”的春天才真正來臨,我們廣大的生物教師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