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藝術批評中常有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面對一件藝術作品,往往難以在同一領域中找到恰當?shù)脑u語,然而隔山有知音,在相鄰的領域中可能掂出更能說明問題的參照對象。
唐張懷瓘在《書議》中評“小王”王獻之書法時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處于其中間,無籍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這一段文字說的是王獻之的行草,但將此移評范揚的畫,頗有幾分恰當。范揚在兩個世紀之交的幾年里似乎得到了神助,以爆發(fā)出來的強勁之力將自己的畫境大大地做了提升。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畫之際“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的狀態(tài),就筆墨的意態(tài)而言,他濃筆酣墨,落在幅上皆成“文章”,呈示出解衣磐礴的暢快,達到了通權達變的火候。就描繪的內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鳥原有門類界限,只要面對自然,便能“臨事制宜,從意適便”,信手拈來皆得理法,在散亂的節(jié)脈中蕩起形象的生機。范揚人到中年既達此大手筆境界,堪稱在畫壇上占了一席“風流”。
范揚的畫看上去滿幅輕松,但卻埋伏了雄強之骨和深厚學養(yǎng)。他對傳統(tǒng)雄渾一體的畫風顯然是體悟頗深的,從宋元繪畫到黃賓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對象。他的胸臆開敞,喜讀群書,研讀畫史畫論及文化論著,養(yǎng)成腹中經(jīng)綸和思中識度。他也注重生活蒙養(yǎng),投身于自然懷抱,采集養(yǎng)分,蕩滌心靈,這些學養(yǎng)、才情、能力都是構成范揚繪畫風格的基礎,使他落筆便生墨韻,筆筆相連,連成景致不絕如縷的大千世界。
但是,范揚的智慧系統(tǒng)似乎還有一個玄機未得披露。他何以能夠將極平凡自然的景致畫得生機頓出,如同天造而成,“自然”得完全沒有法度的痕跡,這大概只能歸結于他將禪宗的“頓悟”化解于心,將禪機滲透在筆墨形象中。禪宗的理論認為,“頓悟”是包含有感知又超感知的認識瞬間。悟道之際,個體生命與外間世界形成了如火光閃耀般的感性直接關系,倏忽之間觸及自然世界神秘的精神本體,體悟用邏輯思維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之謎??梢源?,范揚在作畫之際的態(tài)度就是一種“頓悟”狀態(tài)。
他畫中那些流暢的線條就是“悟”的附體,不受理性支配,一任感覺流發(fā),在畫面上成為歡躍的精靈。因此,他每幅畫的感覺是完全不可復得。禪宗悟道離不開“機”的觸動或引發(fā),常常是受到某一機緣的啟發(fā)而“頓然曉悟”,“悟”到剎那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其解脫在于一瞬”。在范揚那里,機緣的“機”就是他面對自然與視線中的事物。他山水的丘壑形象不是從理性選擇來的,他甚至摒棄傳統(tǒng)歷史中那些經(jīng)典格式,也放棄自己經(jīng)驗中的“先驗圖式”,謀求一種“即興”狀態(tài)下與物相接的因緣,只要能觸及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筆下就生發(fā)自然的意態(tài)。所以他的畫看上去在景物選擇上極隨意,作品卻擁有極高的境界。他的“悟”與自然的“機”相碰撞的瞬間,便如同一股清風拂去眼前塵埃,使畫面頓時明澈透亮起來。“悟”與“機”的關系就是創(chuàng)造主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中國哲理中,這二者既二分又合一,二分是現(xiàn)象,合一是本質,是可能達到的境界。這是中國特有心與物、自我與世界、創(chuàng)造論與本質論的智慧圖式。這與西方傳統(tǒng)很不一樣,以至于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大哲都借“東風”以明拭“西洋鏡”。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新表現(xiàn)主義繪畫為了打破繪畫的靜止狀態(tài),就用一種外部力量“介入”的手法造成畫面的戲劇性效果。在繪畫上,他們也曾想達到一種令人驚訝的生動性,但往往不能奏效。而在中國畫家這里,只要學養(yǎng)和性情達到一定高度,就會有一雙擾亂世界的慧眼。
范揚簡介
范揚,19 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蘇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兼任南京書畫院院長,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