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醫(yī)院感染死亡危險因素調查
張 穎
醫(yī)院感染;死亡;危險因素;綜合管理措施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飛速發(fā)展、醫(yī)療設備與診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醫(yī)院感染日趨嚴重,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2]。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不僅會增加患者住院日,降低病床周轉率,加大患者、家庭、社會經濟支出,而且還會嚴重影響預后[3,4]。近年來,我國對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與控制的關注度有了迅速提高,醫(yī)院感染監(jiān)控逐漸成為醫(y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探討醫(yī)院感染對死亡患者的影響,筆者對我院145例醫(yī)院感染死亡病例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
1.1 臨床資料 自2011-01至2012-12共1089例死亡患者中篩選145例醫(yī)院感染死亡病例,其中男91例,女54例;年齡50~84歲,平均(67±17)歲;住院天數7~191 d,平均(99±92) d。
1.2 調查方法 回顧性分析145例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性別、年齡、抗菌藥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基礎疾病、總住院時間等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多因素分析。
1.3 診斷標準 按照衛(wèi)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執(zhí)行[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對多因素進行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感染部位分布及主要病原菌 發(fā)生醫(y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最多見,共49例(33.79%),其次為泌尿道30例(20.69%),胃腸道25例(17.24%),血液15例(10.34%),上呼吸道9例(6.21%),其他17例(11.73%);病原菌以銅綠假單胞菌最多見,其余依次為白色假絲酵母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氏不動桿菌。
2.2 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年齡>60歲、抗菌藥物使用>15 d、實施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礎疾病、總住院時間>20 d患者發(fā)生醫(yī)院感染死亡的比例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不是死亡患者的危險因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3 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抗菌藥物使用(>15 d)、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礎疾病、年齡(>60歲)、總住院時間(>20 d)是導致醫(yī)院感染死亡患者的重要危險因素(表2)。
表1 醫(yī)院感染145例死亡患者感染率及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表2 醫(yī)院感染145例死亡危險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3.1 抗菌藥物的影響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是我院醫(yī)院感染死亡病例最主要危險因素(OR值為1.894)。主要是由于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選擇性抑制了人體正常菌群,導致人體微生態(tài)失調,造成二重感染、混合感染和多部位感染[6]。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病例中感染部位主要為下呼吸道,與國外相關報道基本一致[7]。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高?;颊吲P床率高,常伴有意識障礙,導致咳嗽反射、呼吸道纖毛功能及防御功能降低,口腔部常駐菌下移,而消化道細菌逆向移行發(fā)生內源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白色假絲酵母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氏不動桿菌,與余蘭和程向群[8]報道相符合。這表明除治療原發(fā)疾病外,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控制醫(yī)院獲得性呼吸道感染仍為降低醫(yī)院感染病死率的重點。
3.2 侵入性操作的風險 侵入性診療操作(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各種手術和持續(xù)性導尿等)均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它使人體的正常防御屏障受到破壞,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或全身性感染[9]。此外,如果醫(yī)護人員無菌操作不嚴,也會導致交叉感染的發(fā)生。
3.3 宿主情況及住院時長的影響 在本次研究中,死亡患者多數年齡較大,?;加袊乐氐幕A疾病,免疫功能減退、各臟器功能老化,住院時間較長。這些均提示在降低醫(yī)院感染病死率時,除了控制最主要危險因素外,年齡>60歲、住院時間>20 d同時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應是臨床關注的重點。
3.4 醫(yī)院感染干預策略
3.4.1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根據醫(yī)囑正確及時留檢標本;嚴格根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結果掌握抗菌藥物應用指征及療程;對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的患者應嚴密觀察有無二重感染發(fā)生[10]。
3.4.2 掌握侵入性診療操作的適應證 嚴格無菌觀念,輕柔進行侵入性操作,認真按照要求做好各項操作的清潔消毒工作。
3.4.3 加強消毒隔離制度 嚴格探視制度,注意消毒隔離,采用濕式打掃,定期通風換氣和紫外線空氣消毒,勤洗手或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4.4 實施整體護理措施 對住院時間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除了認真觀察體溫和口腔內的變化、做好基礎護理外,同時應加強飲食營養(yǎng),提高患者的機體抵抗力,預防控制和治療各種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醫(yī)院感染的防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針對危險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積極的綜合管理措施,才能降低醫(yī)院感染病死率。
[1] Oake N, Taljaard M, Van Walraven C,etal. The effect of hospital-acquired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on in-hospital mortality[J].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804-1810.
[2] Alan J.The effect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with Clostridium difficile on 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J]. CMAJ, 2012,184(1): 37-42.
[3] Song X, Bartlett J G, Speck K A,etal. Rising economic impact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sease in adult hospitalized patient population[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8,29:823-828.
[4] Allegranzi B, Bagheri Nejad S, Combescure C,etal.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2011,377: 228-241.
[5] 王 羽.醫(yī)院感染管理辦法釋義及適用指南[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6: 156-180.
[6] Rossini F A,Fagnani R,Leichsenring M L,etal. Successful preven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in a Brazilian public teaching hospital[J]. Rev Soc Bras Med Trop,2012,45(2):184-188.
[7] Andrew T. Viral enfection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old viruses, new viruses, and the role of diagnosis[J]. Clin Infect Dis,2011,52(4):284-289.
[8] 余 蘭,程向群.老年病科醫(yī)院感染現狀及干預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9): 1086-1087.
[9] Julia K, Frans T M.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by flexible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nd bronchoscopy[J].Clin Microbiol Rev,2013,26(2): 231-254.
[10] David W. Whole-genome sequencing demonstrates that fidaxomicin is superior to vancomycin for preventing reinfection and relapse of infection with clostridium difficile[J]. J Infect Dis,2014,209(9): 1446-1451.
(2013-12-23收稿 2014-06-20修回)
(責任編輯 梁秋野)
張 穎,碩士,主管護師,E-mail: zhangying8131 @ 163.com
100027北京,武警北京總隊醫(yī)院預防感染科
R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