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效
吟詩作畫養(yǎng)生之法
吟詩作畫歷來被視為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這是因為這些愛好會影響到人的生理活動,比如寫字作畫時要有正確的姿勢,頭部端正,兩肩平齊,胸張背直,兩腳平放,這樣才能提全身之力,做到意念集中,寵辱皆忘,心正氣和,而靈活自如地運用手、腕、肘、臂,調動全身的氣和力,自然地通融全身氣血,調和機能,平衡情緒,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適狀態(tài)。
蘇軾數(shù)十年的貶謫生涯,其苦悶心情能得以排解,與其常習字作畫不無關系。
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福與禍始終伴隨著他。既經(jīng)順境,復歷逆境,得意時是譽滿京師的進士,失意時經(jīng)歷了著名的“烏臺詩案”,成為獄中死囚;隨著朝廷的更迭,他處于新黨與舊黨之間斗爭的夾縫中,幾經(jīng)得失、榮辱,飽經(jīng)憂患。雖然蘇軾任地方官時有所作為,但卻遠遠沒能實現(xiàn)其富國強兵的抱負。晚年的他,更是境況凄涼,令人悲嘆。
雖然命運多舛,但蘇軾的精神不垮,始終表現(xiàn)出一種隨緣任運的心態(tài),心境恬淡,無論處境多么險惡,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這緣于他生長在一個具有濃厚佛教信仰氣氛的家庭,一生對佛教都很熱衷。
在心性修養(yǎng)上,佛與禪的影響在他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并與他固有的儒家思想水乳交融,互相作用,使他總在超越“世俗之外”的高度上“以時自娛”,享受物我相忘、無待于外的人生至樂,把苦事和樂事看的很開。在他看來,樂既不足慕,苦亦不足畏,身歷其中,苦樂一樣平常,艱難困苦終將過去,功名利祿又何嘗不是過眼煙云?所以,環(huán)境的改變沒有使他迷失自我,榮華富貴中他沒有隨波逐流,依舊過著恬淡簡樸的生活。因為他深知,功名利祿,聲樂酒色,都是外在的東西,只能帶給人暫時的滿足,過后仍是無邊的空虛,是“貪”的欲望在作祟。只有去除貪念,才能過上快樂圓滿的幸福生活。
無事以當貴
正是基于對人生本質清醒的認識,蘇軾才形成了獨特的養(yǎng)生內涵。他曾給討教養(yǎng)生保健密方的朋友張鶚寫過四句話:“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睙o事以當貴是說人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比大貴能使人終其天年。早寢以當富是指要養(yǎng)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健康的生活習慣比獲得任何財富都更加富有。安步以當車是指人不要過于講求安逸,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車馬,提倡多運動才可以疏通經(jīng)絡,通暢氣血。晚食以當肉是指人應該控制食欲,等餓了再吃,這樣才能如同吃上美味佳肴一樣。蘇東坡的這四句話,實際上可歸納為“情志、睡眠、運動、飲食”的養(yǎng)生要方。
蘇軾崇尚簡單易行的養(yǎng)生之道,比如每晚入睡前,他都要在床上舒展四肢,使其完全放松,如果身體哪處感到有些倦痛,則略微按摩一會兒,然后輕輕合上雙眼,呼吸漸漸均勻平緩,心也跟著靜下來,此時如果身上再有某處發(fā)癢、不適,也不應隨意動彈,務必以定力克制自己,這樣堅持一頓飯的工夫,“則四肢百賅,無不和通……睡思既至,雖寐不昏”。
盡享梳頭樂趣
在日常生活中,梳頭和沐浴是蘇軾的兩大愛好,也是簡單易行的保健方法。但是,他到了晚年被貶謫海南時,那里既無浴室,也無澡盆之類,洗澡很不方便,于是,只好采用道家的方法,每晚睡覺前雙手揩摩全身,稱為“干浴”。在《次韻子由浴罷》一詩中,他還幽默地以老雞倦馬自比,抒寫干浴的樂趣:老雞臥糞土,振羽雙瞑目。倦馬展風沙,奮鬣一噴玉。垢凈各殊性,快愜聊自沃。
說到晨起梳頭百遍的習慣,蘇軾到晚年才終于實現(xiàn)了。蘇東坡二十多歲開始做官,早晨起來匆匆忙忙地梳理幾下,亂絲還沒有梳整齊呢,就帶上官帽去“上班”了,哪有閑暇之心享受梳頭的樂趣呢?所以,蘇軾雖然深解梳頭養(yǎng)生的益處,但青壯年時無法做到。到了晚年,他才有時間實踐梳頭的養(yǎng)生之理,感受梳頭的愉快心情,這些都體現(xiàn)在他寫的《旦起理發(fā)》一詩中:安眠海自運,浩浩朝黃宮。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意思是說,晨起的時候,當太陽升起,露水還未全干,無憂無慮地起床,在晨風清涼里洗臉梳頭,有著說不盡的清爽與舒暢。
南北朝著名醫(yī)家陶弘景就在其《真誥》一書中說“發(fā)當數(shù)櫛,血液不滯,發(fā)根常堅”,可見古人早就明曉梳頭養(yǎng)生之理了。由于古代人蓄發(fā),所以梳頭要比今人麻煩很多,需要把頭發(fā)纏起,用頭巾裹好,用簪子把頭發(fā)與帽子固定在一起。但是,晚年的蘇軾還是對梳頭樂此不疲。
家和萬事興
蘇軾是一位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有血有肉、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他享受著家庭生活的吉祥與和美。妻子賢惠勤儉,安貧樂道;孩子個個勤奮好學,聰明懂事。他的家庭正是中國古話“家和萬事興”的真實寫照。千百年來,人們欣羨他多才多藝的學識,更景仰他笑對人間盛衰的超然曠達。因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的故事總是擁有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他的經(jīng)歷永遠給人們心靈的啟迪。
鏈接: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著名文學家,和蘇軾一起并稱“三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