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云
曾經(jīng)看到一篇短文這樣說:據(jù)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jīng)常被撫觸和擁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質(zhì)比缺乏這些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會讓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溫暖感,中國孩子遠比美國孩子得到的擁抱和親吻少,而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如果每天能和親人三次擁抱,你會把愛和溫暖傳遞給親人。
乍一看,還真有幾分道理,我決定試一試。
周末回老家,父母都在家,我已經(jīng)有兩個多月沒有見到他們了。母親忙著做飯,父親端坐在沙發(fā)上,他從小待我們很嚴厲,雖然沒打過我,但我從內(nèi)心還是有些怵他的。見面頂多聊聊家常,要說給他來個擁抱,還真是有些難為我,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晚上回到家,老婆給我開門,我上來一個“熊抱”。這個舉動把老婆嚇了一跳,她極力反抗、身體向后撤,一個趔趄險些摔倒,嘴里說:“你犯病了?孩子在呢?!闭f實話,我已經(jīng)記不清幾年沒和老婆擁抱過了,除了我們剛剛談戀愛時。生活每天按部就班,波瀾不驚,誰還吃飽了沒事干天天擁抱?偶爾的幾次擁抱,她都說是沒事獻殷勤,肯定有非分要求。
孩子在十歲之前可能還會經(jīng)常撒嬌,十歲之后,根本不給家長表達親昵的機會。漸漸地,孩子與家長有了距離,家長的焦點總是在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上,而忽略了孩子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交流。即使為了孩子能去摘天上的星星,所有的苦累都自己扛,也從來不把這份愛對孩子說出只言片語。
說實話,國人在感情表達方面非?!肮?jié)儉”,常常羞于甚至于不表達,親人之間的愛,通常遵循著“含蓄” 的原則,只能靠對方去感悟。
如果不善于語言表達,還是順其自然吧。擁抱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每天不能做到三個,那就從一個做起試試。讓親情更融洽,讓愛隨時能表達。